美國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與它飼養超過180代以上的「小夥伴」

2022/10/04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美國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Field Museum)今天分享了他們飼養超過180代的小夥伴——#噬肉甲蟲(也稱 #白腹皮蠹)!
2年前小編曾分享過這個對自然史博物館非~常重要的昆蟲夥伴,有鑒於博物館吧多了許多新的讀者,剛好有機會跟大家重新分享這個神秘的博物館幕後小幫手
飼養「噬肉甲蟲」,其實是許多歐美自然史博物館都不陌生的幕後工作一環
你可能會驚訝「原來巴不得殲滅害蟲的博物館,居然也會需要飼養蟲!?」
本篇就是要帶大家來認識有點不舒服,但非常專業和特殊的博物館工作「製作動物骨骼標本」,特別是過程中使用了「噬肉甲蟲」這種昆蟲。
小編認識的外國朋友就有提過,他們家的自然史博物館很喜歡用這種 #環保的方式 來處理動物骨骸上的碎肉
圖片來源:Field Museum
圖片來源:Field Museum
➤幫忙清理動物骨骸碎肉的噬肉甲蟲—「白腹皮蠹」
動物標本的製作方法有百百種
不過一般來說,製作動物骨骼標本時,動物的屍體需要先請動物學家或是動物標本剝製師等專業人員進行解剖,剝除毛皮和內臟器官的部分後,再去除大塊的肉和結締組織。
但是碰到小型動物(例如:哺乳類、鳥、魚等)或是骨架較複雜(例如:蛇)時,由於牠們的骨骼很小、複雜和脆弱,因此,如果要單靠使用手術刀清除所有的肉屑,那將會是非常困難、也很費時費力的工作。
這時候,就會出動大量的的噬肉甲蟲——「白腹皮蠹」(又叫白腹鰹節蟲,學名Dermestes maculatus,感謝專業網友提醒)來幫忙擔任清潔人員。
這種小蟲只吃死亡動物的肉(#不會吃人請大家放心
既能夠保留動物骨骼的完整性,又能完美解決工作人員無法仔細清潔骨骼上的肉屑問題,這也是為什麼牠會被視為是自然史博物館的好幫手~  
圖片來源:Field Museum
➤博物館從什麼時候開始使用這種方法?
使用甲蟲其實是個古老的方法,大約自1920年代開始,不少自然歷史博物館就一直使用這種甲蟲來協助清潔動物標本,例如:倫敦自然史博物館、芝加哥菲爾德博物館、密西根大學動物學博物館和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等。
通常會將已去除大塊肉、結締組織和內臟的動物骨骼放在裝有大量噬肉甲蟲的金屬盒或是堅固的容器內,墊上濕紙巾(蟲還是需要水的),並維持通風和恆溫,甲蟲們就會開始工作。
有的博物館平均兩三天看一次,也有的是一週看一次確認狀況。當所有的肉都差不多被甲蟲吃完時,就可以將骨骼取出。
為了防止有遺漏的小隻甲蟲在骨骼上面,造成牠們脫逃成為博物館其他藏品的災難,拿出來的動物骨骼也需要再進行薰蒸法,或是其他的殺蟲方式,來確保不會為博物館帶來另類蟲害,才會再接續後面的專業步驟,以完成標本的製作。
圖片來源:Field Museum
➤一定要用甲蟲嗎?很噁心捏~
有人可能會問,為什麼要用這些甲蟲,難道沒有其他的方法嗎?
當然有其他的方法,像是:浸製標本,泡在水中透過細菌,數個月後讓肉剝落,但是濕度和細菌決定骨頭的品質,而且動物牙齒可能會脫落、部分骨頭也可能會裂開,有的標本還會發臭,因此也需要視博物館的需求決定是否採用這個方式。
此外,也能使用刺激性的化學藥劑,如:過氧化氫、四氯化碳...等。不過,由於化學藥劑具有一定的刺激性,有可能會傷害到骨骼本身,對於處理人員的健康來說也有疑慮,因此非必要時,盡量會避免使用。
所以,#不會吃人#平均每週可吃下4公斤生肉#繁殖速度快#又不會破壞到動物骨骼,還可以大概 #幾天巡視一次就好 的甲蟲便成為了博物館環保又方便的首選。
製作動物標本和使用噬肉甲蟲(白腹皮蠹)是項極富專業的工作(可是有練過的喔!)
有許多需要注意的事項,但因為篇幅關係,僅在這裡作簡單的介紹,希望透過這篇文的介紹,讓大家對不同博物館的幕後工作有更新的認識:)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