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節期間,隨著家人到台灣中部的內灣旅遊。下車後第一個感覺, 原來這個地方這麼小。小到令人聯想不起電視上曾播出的 畫面。
進入唯一的一條觀光街道,沿路是半舊的老式房舍。內灣戲院裡陳設的是發黃的布置,與乏人問津的中影電影vcd。走出內灣戲院,外頭有一株櫻花,幾名少女嘈雜的圍聚過來拍照。我走近前,觸摸那株櫻花,竟然是人造的,所謂的櫻花,是一枚枚絲緞編成,黏貼上去的,我不禁失笑。再轉過去,想找尋真正的櫻花,結果在火車站旁,找到唯一的一株真櫻花。
曾在烏來看到滿山遍野的櫻花後,看到這內灣唯一的一株櫻花。心裡不禁疑惑,這樣就簡而置的觀光景點,為何會到塞車的地步?我從頭再走回頭,將內灣繞了一遍,除了陳舊的感受外,別無所見。人們從光鮮亮麗的城市,長途跋涉,擠進陳舊的山鎮,吃著一攤攤的零嘴,蓋一個所謂的內灣紀念章,到底是什麼樣的趣味呢?
內灣的陳舊映象成為一種吸引力,我想就像整理房間時,將老照片再拿出來端詳一樣。當日子飛快的往前,忙得不知所措,亂得毫無道理。陳舊印象的記憶,可供人低迴,咀嚼出一些生命的厚度。來到陳舊的山城,老房、車站、鐵道,呈現著歷史年輪的不同向度。日據時代的巴洛克屋頂,五零年代的黑狗兄黑貓姐小吃店,到一旁新開的電玩咖啡店。堆疊出類似地質厚度的時間記憶岩層。
內灣的陳舊韻味之於都市遊客,是一種帶有記憶溫度的感官膚觸,被資訊文明制式化的心靈,也如葉片般的抒展開來。
與豪華溫泉鄉,高級渡假村大異其趣的,它不抹脂塗粉,正如車站門口大嬸婆浮雕。內灣不花枝招展,只是用著熟悉的鄉音,親切的叫賣著便宜的土產,樸實而真切。
我只能這樣想,但不確定是否正確,山城的魅力,或許超出我的想像,當我們的車離開時,幾十輛車子正興興頭頭駛進內灣,新的一波塞車正要開始吧!
2009/2/14於中和自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