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人之家》心得:神不願讓你一個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導演阿良(盧盈良)離家20年,有天接到媽媽交代身後事的電話後,突然有了想記錄家人的念頭,於是回到家鄉開始拍攝《神人之家》。離鄉許久的他,帶著或許能化解心結的期望回家,但家裡的狀況卻和離開時沒什麼兩樣:嗜賭成性的爸爸、任勞任怨的媽媽、一事無成的哥哥,不同的心境面對同樣的家庭,心中的不解是否能解開?
原文>>>https://bit.ly/3uqzzIx
(以下有雷)

「你覺得神明有幫過我們這個家嗎?」

《神人之家》這個片名,來自於從小就會通靈的哥哥,成長過程中哥哥藉此幫助前來問事的人,但自己卻似乎沒能得到神的眷顧。嘗試了各種工作沒一個成功,甚至在首次嘗試種植小番茄時,還遇到從未見過的大雨淹掉整片田,讓「神到底有沒有在幫這個家」這個在檯面下已久的疑問再次被掀開重提。

阿良聽到神交代事情、或看到祭拜時的大費周章都不以為然;媽媽把神當成長輩朋友,既然住進這個家裡了那就一起好好照顧;姪子對祭拜興趣缺缺,也不覺得神真的有在幫忙。只有深信不疑的爸爸每天在香爐旁游移,但並不是因為虔誠,只是賭性堅強想從中得到些幸運號碼。對於沒有見證神蹟的旁人來說,是沒有人打從心裡相信的,只是因為是自己的家人所以選擇相信,他們相信的是家人,而不是神。

神在《神人之家》中的角色是真正的「拍攝者不救」(意思是只為了拍攝到好照片而不顧被拍攝者的性命),明明哥哥協助祂與世人溝通,但祂卻沒有給哥哥任何眷顧,感覺就像是有個家財萬貫的爸爸,但在急需用錢時卻不願出手幫忙一樣,令人不禁會想埋怨祂。在番茄田被淹沒後,哥哥為什麼一直不肯問神明,是覺得神幫不上忙?還是覺得只會越問越難過?既然知道會考驗自己的信仰,那不如不要去碰觸?
當我以為在這邊會有更多關於「神」的討論,但卻踩了個急煞車,將觀點直接彎進另一個賽道:家庭。這類家庭就像一處流沙、一段輪迴,只要不掙脫就會被困在同一個地方,最慘的是你越用力,越可以感受到無法逃脫的絕望。

最顯而易見的「神蹟」,是神決定了你的隊友,只是他們不一定是神隊友。

關於家的定義有許多電影都有不同的觀點,像是 《游牧人生》解放了地域的限制,不是有房才有家,而是有家人在的地方才是家。或是像是枝裕和的電影,將血緣從家庭的組成要素中抽離,只要彼此的心能連繫在一起就是家人。然而遊子身處在外地、家庭成員不在身邊,既沒有地緣的近,也沒有家人的親,最容易感到無根狀態的迷惘。
所以繞了一大圈,解鈴仍需繫鈴人,解答還是在家人身上。《神人之家》捕捉到很多珍貴的互動,是不管你生在哪種類型的家庭,都可以感受到其中的情感流動。哥哥在番茄田被淹沒後,打了通電話給導演問他要不要回來拍;哥哥雖然沒開口,但媽媽仍跟阿良要錢幫哥哥周轉;相對於哥哥的冷靜,姪子在看到番茄田被淹沒後擔心到哭了起來;媽媽雖然受不了爸爸,但看到阿良幫爸爸拍的照片時,還是忍不住說了聲帥。雖然埋得很深,但在每個行為的背後都是愛。

「我覺得現在我比較完整,至少我不再是一個人了。」
「你本來就不是一個人啊。」

神可能沒有插手太多,但祂對每個人都做了同一件事:祂不願讓我們出生時只有一個人。在人生路上不管是用什麼形式,家人都會陪著我們一輩子。

紀錄片拍自己的家庭可能有點「犯規」,因為這是個最隨手可得的素材,也沒有客觀的空間可以切入,但也因為這是導演最熟悉的素材,所以才能說的最真切。《神人之家》就像一本自傳,給大家傳閱自己的故事,很私密,卻也最能觸碰到讀者的內心。這畢竟是個人故事而不是創作劇本,所以也無法在別人的故事上多下註解,但我覺得導演是想傳達和家人的和解雖然不易,但好好去面對會是個開始,或許會發展出好的結局,也可以因此讓自己更完整吧。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6會員
103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Allen Che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流浪之月》的男主角文被視為「戀童癖」,在道德框架下是違反道德行為,但先不論法律的話,若是這個人像文一樣並沒有實際的侵犯行為,而女童也沒有不適、甚至還相處得很愉快,那還算是犯罪嗎?
原本以為看完《雙軌人生》的心情會是充滿惆悵,但令我驚訝的是,雖然電影前段符合愁雲慘霧的預期,但後段卻帶來很大的驚喜,以及和《荼靡》截然不同的觀點。
看不懂預告在演什麼、但正片總是能讓人驚喜連連,是喬登皮爾電影的一貫特色,若是第一次看他的作品,對於《不!》極可能會因為期待落差而失望,但要是剛好頻率對了,歡迎成為被喬登皮爾馴服的影迷們。
《子彈列車》特別用心的地方在於,它有一個哲學性的命題在支撐整個劇本,而且這個命題緊扣著每個角色和劇情安排,讓人不會因為五花撩亂就遺忘它的存在,這個命題是「命運」。
今年的漫威宇宙由兩位初代復仇者打前鋒,帶頭拯救全球無數家電影院,確實是刺激了票房。但對於漫威新階段有所期待的粉絲,或是胃口已經被養大的一般觀眾而言,這兩部電影是否能給出新的刺激呢?
相較於是枝裕和許多前作中總會存在的悲劇色彩,《嬰兒轉運站》所散發出的人性光輝如此耀眼,要說這是是枝裕和最幸福的一部電影,我想一點也不為過吧。
《流浪之月》的男主角文被視為「戀童癖」,在道德框架下是違反道德行為,但先不論法律的話,若是這個人像文一樣並沒有實際的侵犯行為,而女童也沒有不適、甚至還相處得很愉快,那還算是犯罪嗎?
原本以為看完《雙軌人生》的心情會是充滿惆悵,但令我驚訝的是,雖然電影前段符合愁雲慘霧的預期,但後段卻帶來很大的驚喜,以及和《荼靡》截然不同的觀點。
看不懂預告在演什麼、但正片總是能讓人驚喜連連,是喬登皮爾電影的一貫特色,若是第一次看他的作品,對於《不!》極可能會因為期待落差而失望,但要是剛好頻率對了,歡迎成為被喬登皮爾馴服的影迷們。
《子彈列車》特別用心的地方在於,它有一個哲學性的命題在支撐整個劇本,而且這個命題緊扣著每個角色和劇情安排,讓人不會因為五花撩亂就遺忘它的存在,這個命題是「命運」。
今年的漫威宇宙由兩位初代復仇者打前鋒,帶頭拯救全球無數家電影院,確實是刺激了票房。但對於漫威新階段有所期待的粉絲,或是胃口已經被養大的一般觀眾而言,這兩部電影是否能給出新的刺激呢?
相較於是枝裕和許多前作中總會存在的悲劇色彩,《嬰兒轉運站》所散發出的人性光輝如此耀眼,要說這是是枝裕和最幸福的一部電影,我想一點也不為過吧。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如果說《瀑布》是以一個天然景觀來暗喻人生中所遭遇的巨大洪水,那我想直言不諱的說:其實我們都生了病,重如瀑布,輕如雨滴,差別在於有無病識感。我們都渴望著身旁能有如小靜一般的人,在我們被沖刷往下墜落時,能用一雙手把我們輕輕地、穩穩地接住,就算沒有人理解也沒關係,你做第一個理解自己的人,做你生命裡的小靜。
然而,面對煉獄,少年們想說:「難道怕就不出來嗎?」沒錯,這正是《少年》最動人的精神。即使再怕,都要出來。電影最後,少年少女們緊緊握著彼此的手,至今想來,仍然讓我熱淚盈眶。在這一片黑暗且困頓的時代裡,《少年》讓我看見了,香港還有希望,還有看見燦爛陽光的希望,和人間可以是天堂的美好想望。​
入圍金馬7項大獎的《美國女孩》,作為阮鳳儀導演的首部劇情長片,絕對是一部來勢洶洶,可能橫掃獎項的傑出作品。《美國女孩》一氣呵成地將美國華人的認同問題搬回台灣,用導演銳利的眼光和一流的技術,展現出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裡,華人無處生根的徬徨與何處為家的迷惘。
《瀑布》的故事十分私密,親近的人出現身心疾病,那種消耗精神的無力感,我相信有類似經驗的朋友一定很有共鳴。「不要想辦法治療它,而是理解它」,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想辦法與之共存,似乎就是如何在失序中找回秩序的最好方式;不管是片中所提到的思覺失調,還是現在的疫情,都是。
不可否認的是,一切的掌控與自願受制、討價還價的互動關係,在這永遠浮動、散漫不信任感的長三書寓,紙醉金迷只是男女構築出的自我防衛,而最終都只突顯出了浮根們對穩定狀態的內在祈求、以及對實際家庭關係或「自我歸位」的期許。
如果說《瀑布》是以一個天然景觀來暗喻人生中所遭遇的巨大洪水,那我想直言不諱的說:其實我們都生了病,重如瀑布,輕如雨滴,差別在於有無病識感。我們都渴望著身旁能有如小靜一般的人,在我們被沖刷往下墜落時,能用一雙手把我們輕輕地、穩穩地接住,就算沒有人理解也沒關係,你做第一個理解自己的人,做你生命裡的小靜。
然而,面對煉獄,少年們想說:「難道怕就不出來嗎?」沒錯,這正是《少年》最動人的精神。即使再怕,都要出來。電影最後,少年少女們緊緊握著彼此的手,至今想來,仍然讓我熱淚盈眶。在這一片黑暗且困頓的時代裡,《少年》讓我看見了,香港還有希望,還有看見燦爛陽光的希望,和人間可以是天堂的美好想望。​
入圍金馬7項大獎的《美國女孩》,作為阮鳳儀導演的首部劇情長片,絕對是一部來勢洶洶,可能橫掃獎項的傑出作品。《美國女孩》一氣呵成地將美國華人的認同問題搬回台灣,用導演銳利的眼光和一流的技術,展現出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裡,華人無處生根的徬徨與何處為家的迷惘。
《瀑布》的故事十分私密,親近的人出現身心疾病,那種消耗精神的無力感,我相信有類似經驗的朋友一定很有共鳴。「不要想辦法治療它,而是理解它」,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想辦法與之共存,似乎就是如何在失序中找回秩序的最好方式;不管是片中所提到的思覺失調,還是現在的疫情,都是。
不可否認的是,一切的掌控與自願受制、討價還價的互動關係,在這永遠浮動、散漫不信任感的長三書寓,紙醉金迷只是男女構築出的自我防衛,而最終都只突顯出了浮根們對穩定狀態的內在祈求、以及對實際家庭關係或「自我歸位」的期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一個普通的家庭背後隱藏著一個不可思議的秘密。父親其實是一位天使,他為了愛情選擇成為人類。
Thumbnail
「正因為沒有血緣,所以少了點期望。」 「能夠選擇自己的家人,羈絆會比較深吧。」 《小偷家族》描述沒有血緣關係的一家人;一起生活、一起旅行、一起在屋簷下「聽」著煙火的一家人。直到某次偷東西被抓包後,才被公權力介入,拆散了一家人。導演是枝裕和在本片企圖描繪何謂「家」,以及在多元成家的
回家之後-紀錄片故事特展中,總共有三部紀錄片,《神人之家》、《日常對話》、《給阿媽的一封信》,而這三步就是從三個不同的角度出發,神人之家是我,日常對話是她,給阿媽的一封信是你,而我選擇介紹的是日常對話。 導演兒時,身為同性戀者的母親因受不了父親長期家暴,便帶著導演與妹妹到處躲藏,以逃離持刀父親的搜
Thumbnail
《神人之家》是2022年公開上映的台灣紀錄片,由盧盈良執導,以導演自身家庭為故事背景,講述了他與他家人之間的故事。(取自維基百科) 展覽介紹📽️ 導演盧盈良是一位嘉義人,從高職開始對電影非常有興趣,因此獨自來到台北生活。當家人用bbcall聯絡他時才發現他是真的下定決心離開。 2
「回家之後-紀錄片故事特展」是在府中15 3-5樓的特展。展覽中,講述的是三部台灣的紀錄片《神人之家》、《日常對話》、《給阿媽的一封信》,三個都是和家人有關的故事,都是把導演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拍下來的故事。我覺得很特別,很少看過這樣的紀錄片,甚至我來之前都不知道有人會把自己生活拍成電影,今天只有看到預
Thumbnail
回家之後,我們都屬於彼此 面對家人,我們總是習慣使用第一人稱視角來描述彼此的關係,例如「我的媽媽」、「我的爸爸」、「我的兄弟姊妹」等,強調歸屬性和親暱感,也只有在談論家人時會使用得如此自然。 紀錄片導演以自己的家人為拍攝對象,也不得不代入第一人稱,將自己也投入作品中,因為他們跟大部分的人一樣,都
Thumbnail
故事描述著一個紀錄片導演,回到家鄉,拍攝自己的家人,和家人的互動,他的角度是從「我」的第一人稱視角開始,對他來說拍攝家人,也是重新認識的一個過程。
Thumbnail
2023年3月,我在參與為期六天的「金馬影展青少年電影課」時,有幸觀賞了盧盈良導演的作品《神人之家》,也聽到導演本人的分享。雖然無法完整記得觀後的感受,但我記得我非常喜歡,也給出四顆星的評價(滿分5顆星)。時隔近一年,2024年2月,這次在府中15《回家之後》紀錄片故事特展中,又再一次遇到了這部
Thumbnail
面對家人,我們通常用第一人稱視角來描述彼此的關係,像是我的媽媽、我的爸爸、我的兄弟姐妹等,強調歸屬性和親暱感,只有家人才會這樣說的這麼自然。 這部紀錄片的導演就是以自己的家庭為拍攝對象所以會帶入第一人稱來拍攝,因為他們也有家庭和家人,所以很難保持客觀的角度拍攝。 個人感想: 因為導演本身是
Thumbnail
這部電影故事講述了女兒家家用一生的執拗固執,想逃離家卻又不得不回家的故事。透過觀眾的自身經歷跟角色所陳述的行為,不論是被父母催促著婚事、照顧父母的辛勞、失去親人的感受等等的,只要重疊度越高就會越加的感同身受。
一個普通的家庭背後隱藏著一個不可思議的秘密。父親其實是一位天使,他為了愛情選擇成為人類。
Thumbnail
「正因為沒有血緣,所以少了點期望。」 「能夠選擇自己的家人,羈絆會比較深吧。」 《小偷家族》描述沒有血緣關係的一家人;一起生活、一起旅行、一起在屋簷下「聽」著煙火的一家人。直到某次偷東西被抓包後,才被公權力介入,拆散了一家人。導演是枝裕和在本片企圖描繪何謂「家」,以及在多元成家的
回家之後-紀錄片故事特展中,總共有三部紀錄片,《神人之家》、《日常對話》、《給阿媽的一封信》,而這三步就是從三個不同的角度出發,神人之家是我,日常對話是她,給阿媽的一封信是你,而我選擇介紹的是日常對話。 導演兒時,身為同性戀者的母親因受不了父親長期家暴,便帶著導演與妹妹到處躲藏,以逃離持刀父親的搜
Thumbnail
《神人之家》是2022年公開上映的台灣紀錄片,由盧盈良執導,以導演自身家庭為故事背景,講述了他與他家人之間的故事。(取自維基百科) 展覽介紹📽️ 導演盧盈良是一位嘉義人,從高職開始對電影非常有興趣,因此獨自來到台北生活。當家人用bbcall聯絡他時才發現他是真的下定決心離開。 2
「回家之後-紀錄片故事特展」是在府中15 3-5樓的特展。展覽中,講述的是三部台灣的紀錄片《神人之家》、《日常對話》、《給阿媽的一封信》,三個都是和家人有關的故事,都是把導演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拍下來的故事。我覺得很特別,很少看過這樣的紀錄片,甚至我來之前都不知道有人會把自己生活拍成電影,今天只有看到預
Thumbnail
回家之後,我們都屬於彼此 面對家人,我們總是習慣使用第一人稱視角來描述彼此的關係,例如「我的媽媽」、「我的爸爸」、「我的兄弟姊妹」等,強調歸屬性和親暱感,也只有在談論家人時會使用得如此自然。 紀錄片導演以自己的家人為拍攝對象,也不得不代入第一人稱,將自己也投入作品中,因為他們跟大部分的人一樣,都
Thumbnail
故事描述著一個紀錄片導演,回到家鄉,拍攝自己的家人,和家人的互動,他的角度是從「我」的第一人稱視角開始,對他來說拍攝家人,也是重新認識的一個過程。
Thumbnail
2023年3月,我在參與為期六天的「金馬影展青少年電影課」時,有幸觀賞了盧盈良導演的作品《神人之家》,也聽到導演本人的分享。雖然無法完整記得觀後的感受,但我記得我非常喜歡,也給出四顆星的評價(滿分5顆星)。時隔近一年,2024年2月,這次在府中15《回家之後》紀錄片故事特展中,又再一次遇到了這部
Thumbnail
面對家人,我們通常用第一人稱視角來描述彼此的關係,像是我的媽媽、我的爸爸、我的兄弟姐妹等,強調歸屬性和親暱感,只有家人才會這樣說的這麼自然。 這部紀錄片的導演就是以自己的家庭為拍攝對象所以會帶入第一人稱來拍攝,因為他們也有家庭和家人,所以很難保持客觀的角度拍攝。 個人感想: 因為導演本身是
Thumbnail
這部電影故事講述了女兒家家用一生的執拗固執,想逃離家卻又不得不回家的故事。透過觀眾的自身經歷跟角色所陳述的行為,不論是被父母催促著婚事、照顧父母的辛勞、失去親人的感受等等的,只要重疊度越高就會越加的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