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虛擬幣圈二元對立思辨,面對正反兩方別搞錯命題重點

2022/12/09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首先說些心裡話,當初因為親眼所見台灣幣圈亂象,特別以長篇文章來探討時下老鼠會文化,以及金錢信仰教育導致眾多年輕族群價值觀崩壞的問題,不知不覺此系列文章來到第三篇,應該、也許、有可能會是最終篇。(該闡述的內容都已在三篇文章中詳細說明)
「我真的受不了沒邏輯的信徒一言堂,只要有人公開發表對老鼠會有意見,一律出征。
「DA交易者聯盟就老鼠會啊,怎麼還不讓他們下地獄?」
「KOL(糾正:這種叫KOC,只有不了解KOL定義的才叫KOL)群組各種教眾的言行舉止都好無腦,你是吹哨媒體人,怎麼不幫忙發聲。」
每當出現此類「站台邀約」,我都會確認事件始末後表達支持,但不參與匿名式的論壇聲援的原因,在於雙方爭吵的主題內容,向來牛頭不對馬嘴,淪為「一個幣圈,各自表述」的無限輪迴。
如果用一句話來形容,那就是「雙方都認為自己用人類語言與狗溝通」,那又何苦執著於以無法解決問題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也因此,本篇將逐步以「爭論命題」來深入解析,看衰幣圈與看好幣圈的人,所呈現的口水戰盲點,以及細節中真正的病徵為何,身為正常人類又要如何來判定重度信仰者的盲目行徑。

迴聲室效應下的二元對立

圖片來源:martech.org
迴聲室效應,有時亦俗稱為同溫層效應、信息繭房,在媒體上是指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中,一些意見相近的聲音不斷重複,並以誇張或其他扭曲形式重複,令處於相對封閉環境中的大多數人認為這些扭曲的故事就是事實的全部。-維基百科
基於台灣是個民主國家,人人皆有發表意見的自由,「二元對立」的現象本就屢見不鮮。正如同每逢選舉藍綠雙方血流成河一樣,你既無法說服韓粉,也無法講贏柯黑,即使再有邏輯的論述,只要有損信徒的「認知尊嚴」,排山倒海的鬼打牆反擊,自然隨之而來。
小至Z、X、Y世代的觀念落差,大至政治、社會議題。每個人看待事情角度皆源於同溫層價值觀的影響,進而以「正確者」自居,套用於區塊練圈環境亦是如此。
仔細觀察,為何某些交易所愛捧「意見領袖」,並且靠著傳直銷模式吸引大批信徒與韭菜加入?無非是想藉由「聲量」加強「自我客觀價值的正確性」,建立起信徒的同溫層風氣,仿佛外界的指控,無論正確與否,皆屬無稽之談。
衍伸交易所更聰明的吸收做法,就是開放信仰者「入黨納群」,讓用戶成為意見領袖的「推廣門徒」,同交易所及意見領袖一起成為既得利益者的一環。這樣的商業手段,豈能單憑他人三言兩語說服重度幣圈信徒放下貪念?
文人講道理拚邏輯的結果,只會讓屁孩信徒發動起手式,以「忌妒kol成功」為由打槍,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在開放式社群上開闢鄉民口水戰場。

去不去中心化皆是偽議題

以台灣政治為鑑,選舉戰經常挖出對手各種爭議為進攻主軸,諸如哪個黨的誰論文是假的,哪個黨的誰有案底,哪個黨的誰勾結黑道。這些真的是理性大眾在乎的新聞嗎?
真正重點是既然為官,職責所在是為人民爭取幸福,提高經濟水平,獲得安全。倘若總統能讓人民幸福,即使沒大學或有黑歷史又何妨?人民只看「現在」能獲得什麼,假議題只為讓人為反對而找到個批評的理由罷了,但是對於信徒根本毫無殺傷力。
同樣道理,對於台灣許多社會化水準不高卻信仰膨脹的炒弊信徒來說,「去中心化」、「中心化」這種高層次的問題其實一直都是假議題。有機率快速致富才是重點,挖礦、區塊鏈原理、NFT藝術價值對於這類被金錢價值觀蒙蔽的族群來說,實際上無法構成支持與非支持虛擬貨幣的辯論點。
你笑他在號稱去中心化的市場,被中心化的破產交易所搞破產,他亦可笑你是門外漢,不懂區塊鏈原理在忌妒靠虛擬貨幣成功致富的人。
然而懂不懂區塊鍊原理,去不去中心化,真的那麼重要嗎?當然重要,偏偏台灣人只會嘴巴上說重要,但卻打從心底根本沒在乎是否釐清「區塊鍊」、「元宇宙」、「虛擬貨幣」三者之間的共生關係,在乎的只是爆不爆倉,賺多不多。
元宇宙看得是整個社會環境的擴增實境運用,從而導入「人人都能在現實世界外的世界交際」;「區塊鍊」講究的是加密機制的運用,挖礦的原理,以及工程師背景才有資格說自己很懂得領域。
而「虛擬貨幣」則由前兩者發展趨勢來創造價值,時至今日尚無任何「無可取代」的必要性,才會導致淪為「玩物致富」的投資客工具。

別拿巴菲特說嘴

Image: Getty. Illustration: Chloe Krammel.
2014年,股神「比特幣不能通過成為貨幣的測試,不僅無法成為持久的交易媒介,也不能保值。」一席話影響全世界,成為反幣圈主攻口號,也成為幣圈支持者的公敵。
姑且不去拆解巴菲特的想法是對是錯,除了「信者恆信」是雙方絕對不會有共識的原因外,另一方面也就跟去中心、中心化的邏輯一樣,絕非對症下藥的正確議題。
我們來解構一下二元對立的起因:世代價值觀的不同、同溫層的不同、社會地位的不同,導致仇恨值的加深,君不見年輕人是多麼看不起馬雲的「幹話雞湯語錄」?而巴菲特也算是X世代竄起的世界富豪,憑他意見不僅無力說服支持幣圈人士,更容易加深「世代對立」「金字塔頂端有錢人怕資源被他人搶奪」的隔閡。
至少在台灣的社會,從2016年蔓延到至今的病徵重點,不該歸類於探討「虛擬貨幣這東西好還是不好」,也不是「政府機構管制法案健不健全」,而該是「虛擬貨幣對於參與者對於生活價值觀的影響」,這一切必須從教育體系的運轉著手。
令幣圈信徒深陷其中的原因,源於現實生活中的無能為力,進而造成虛擬貨幣老鼠會團體成為了避風港。偏偏老鼠從不教導「如何做人」,而是「如何賺錢」,想當然即便各種荒謬的行為層出不窮,即便社會中90%認為是錯的,只要同溫層不認為是錯,信徒就會認定自己是對的。

「懂的人都懂」是最爛的起手式

圖片來源:鬼滅之刃
「你要不要加入我,成為鬼啊?這樣就可以一起變強。」《鬼滅之刃》反派猗窩座與煉獄杏壽郎的決鬥堪稱動畫史上經典,兩人打鬥時的對白也可被作為人與之間追求同樣目標,價值觀卻天差地遠的教育省思。
【只要變成鬼,你就有無限的時間,可以跟我一起變強】對應到【只要你加入某老鼠會,跟我們一起學Kol看盤(還是免費的喔嘻嘻),你就有無限的機會,可以跟我一起變富有】
既然杏壽郎強還能變更強,為何他拒絕呢?因為煉獄大哥知道人類在世上,所謂的強大的定義有很多種,人類之所以強大,在於有限的時間中,創造諸多除了武力強大之外的價值。
「懂的人都懂」代表著正反邊各說各話的收尾台階,絕非適用於闡述道理的起手式。猗窩座懂得成為鬼後能夠變強,煉獄大哥懂得不成為鬼才能保護他人,他們都可以用這句話來攻訐對方,但作者也絕對不會用這種無聊的方式,來表達兩邊訴諸的價值觀。
扯遠了,回到現實,十二鬼月就好比幣圈盲目信徒,跟隨著同樣價值觀偏差的意見領袖,彼此之間為了同一目的(變強、變有錢)聚在一起,卻不會因為聚在一起而變得更受歡迎,源於欠缺常人所擁有的普世價值—人生非金錢及力量所能創造的愛與和平、平安與喜悅。
正因為如此,我們可以看到大多數受幣圈同好洗腦的屁孩,甚至比遊戲或黑社會或抖音的年輕族群還要可憐,也正因為這類人的眼中只有錢、錢、錢還是只有錢。
用真錢換成虛擬貨幣投資,投資賺錢又把虛擬貨幣換成真錢,請問看到這邊,你還會認為用「去不去中心化」為說教主題,盲目信徒會想理會你嗎?

名為金錢的槍,射散良善的種子

錢不是邪惡的東西,但邪惡會讓人變質卻是事實,這種道理並不限於針對幣圈老鼠會信徒,而是只要活在人世上的所有經濟體系皆是如此。
所以我們常會聽到各種針對教育意義的論述,以台灣為例子,學校基礎教育不會實際教你賺錢的本事,而是各種國文、數學、英文、物理化學,或著禮義廉恥的處事道理。
你能說不重要嗎?當然重要,但能說不教賺錢方法是正確的嗎?並不盡然。於筆者主觀而言,教育的意義是為了讓人出社會賺錢之前,優先建立起對於金錢應用的價值觀,結果如何則是見仁見智。
至少從台灣幣圈文化可以看出,去中心化且政府無法管理的情況下,越來越多年輕人在涉世為深情況下進入,有自制水平的人懂得研究並省思賺錢後該如何運用,但大多數信徒由於「只受賺錢教育,未受道德教育」的關係,輸錢的成為命苦的韭菜,贏錢的成為自大炫富的反面教材。
當敗壞的金錢價值觀逐漸滲透並影響下一代,卻無人有責有能力去改善,最終的結果,就只能等時間來驗證,日後會以多大的報應力道,顯現在社會上。

潮水退了,才會知道鬱金香不香

Gayatri Malhotra on Unsplash
鬱金香泡沫,又稱鬱金香效應(經濟學術語),源自17世紀荷蘭的歷史事件。 作為人類歷史上有記載的最早的投機活動,荷蘭的“鬱金香泡沫”昭示了此後人類社會的一切投機活動,尤其是金融投機活動中的各種要素和環節:對財富的狂熱追求、羊群效應、理性的完全喪失、泡沫的最終破滅和千百萬人的傾家蕩產。- 維基百科
盡管文章探討主題並無解決現行幣圈亂象之道,但至少我們該慶幸,社會上大多數人並非如同幣圈信徒般的盲目,這樣的亂象就如同直銷老鼠會一樣,雖然法規範圍除不掉,但卻被90%的大眾所排斥。
虛擬貨幣不壞,會壞的永遠是人心。如何保持真正的良善的同時,去思考除了以賺大錢之外的人生目標,是每個人都需要靜下心來,去好好沈思自我的課題。
放下二元對立思維,評估自己的能力與周遭的親朋好友,倘若有人深陷幣圈歪風而不自知,可適度提醒,但沒必要引發爭執。
無法解決問題的爭執是無意義的,無法接受正確觀念是他人的課題。良善種子或許抵擋不了金錢的槍,總能隨風飄盪,遍地開花贈與尚未沉淪之人。
共勉之,不畏良心之志。
黃哲安
黃哲安
水良社創辦人,媒體代理商數位經理,在網紅圈調皮搗蛋的打雜經紀,喜愛觀察社會現象的鍵盤俠。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