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保障,每個人需求與想法都不一樣,而我認為的保障,是能解決問題。
每一份保險規劃,無論是儲蓄、意外、失能,一定是因為它的某種功能,可以達到自身的某個目的,所以你願意為它花錢!
有需求才有目的
舉個例子好了,我兒子很皮,天不怕地不怕,但地板跟瓦斯也不怕他,所以我需要意外險,特別是有燒燙傷的那種。
我為了把擔憂受傷的憂慮及成本,轉移給了保險公司,達成我的目的。
所以要先知道自己的需求,才能對症下藥,好好的達成目的!
那重點來了,醫療險的目的是什麼?
想住單人房?要選好一點的手術?醫療費完全不需要自己掏口袋?希望都進醫院了,不要有其他負擔?若發生不能工作的情況,還能不能正常的過日子?
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答案,抑或是以上皆是!
怎麼評估自身需求
首先,要瞭解到基本保障與加強保障,除了好棒棒的社會保險,健康保險(健保)以外,醫院較常出現的自費項目如下:
- 住院日額
- 手術
- 雜費
依衛生福利部公布平均自費比例,其中以雜費項目占比最高,高達6成以上,所以雜費的需求其實是最高的,那基本保障就是在一般的意外疾病發生時,可以完全的補貼醫療費用,建議雜費額度至少為20萬、日額3000元左右,只要不是遇到特別嚴重的疾病意外,不是一定要住單人房,都可以實現完全補貼。
或許有朋友會覺得怎麼沒講到手術,那是因為手術種類實在有夠多,醫療技術日新月異,新的手術又是不同的耗材,不同的費用,很難評估,許多實支實付就有把手術直接涵蓋在內,所以就不另外申論。
加強保障,顧名思義就是基礎上再往上加,常見的方式是用第二間保險公司的實支副本理賠、甚至第三間,抑或是直接在原有保單上增加定額給付、購買產物公司的意外險,加強保障有兩個目的,第一是因為疾病意外,多少補貼家用、照護者薪資、工作收入中斷補貼、通勤費等,第二點是為了自身某種過高的風險,而專門去加強,打個比方,每日工作都在外奔波的人一定比待在辦公室的人,還要更需要意外險;生活習慣不佳,常熬夜又有家族病史的人,更需要注重重大傷病、癌症險。
所以到底要怎麼買才不會買錯?
保障類商品百百種,除了儲蓄險、投資型以外,就意外疾病,可分類為如下
1.繳費6、10、12、20、30年,保障終身。
很常見的終身醫療,優點是終身,缺點是貴且理賠不多。
2.每年都繳,通常保障至75~85歲(依保單不同)
實支實付、定額給付大多都是這部分,優點是年輕的時候很便宜大碗,缺點是都是附約,需要再買一個主約才能存續,且在65歲後壓力會較大,需要在早期也有投資理財計畫較佳,另外也有醫療實支實付是平準型的,也就是費率從買的時候就一致,這有優點也有缺點,個人認為缺大於優,不如買自然費率,雖然薰衣草漲價之後應該乏人問津,有機會可以來說明一下平準費率與一般費率的差異。
3.繳費20年,保障20年。
定期型的醫療或是壽險,大多用於房貸,或是小孩剛出生,有撫養的責任,怕自己怎麼了的情況,適用於10年、20年要完成的責任類型。
以上三種為終身、定期的種類,了解這個之後,就可以開始分析說,錢錢到底要花在哪裡才能解決問題,達成目的!
第一步,確認自己的預算,這邊指的預算,僅是若比較沒有方向的朋友,可以用十分之一的收入,打造十倍收入的保障,當然保障不太能量化成十倍,具體的方向可以從基礎保障完善開始做起。
第二步,確認自己需要的額度,列的越具體會越有幫助,像是住院日額一天多少,住院實支實付額度多少,門診手術雜費額度多少,癌症一次金、失能一次金等等等的。
第三部,找尋合適的產品,這個裡面也有一些細節,比如門診手術的額度,拜現在技術進步,很多手術都不住院了,但費用還是很高,這時候就需要門診手術保險去支付,這些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留言來討論~。
合適的商品可以先從各保險網站提供的罐頭保單,再去做延伸,對其中每一項附約一個一個看過,看哪個覺得有必要,哪個覺得沒必要,罐頭保單大多都是定期型商品,畢竟終身的保費會高許多,且保障低,所以第一個規畫建議一定會先安排基本的足額保障,有多的預算,再來評估哪一個終身健康保險條款跟價位都很不錯。
罐頭保單也可以跟我索取歐~
保險真的很難買齊,因為每個人對於身體、生命的價值不一致,且保險商品變動率也是頗快,時常就有哪個保單再停賣,還有一些長照、失能的保費也略高,時常看到客戶朋友身上的保單是終身的,卻礙於預算限制,連基礎保障內容都略欠,但解掉又超級可惜,不是運氣好都碰到超好的業務員,或是人超好,給你的東西不符合人設,這時候,希望你有看到這篇文章!
能把錢錢都花在實在的保障上,其他錢錢速速投資理財置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