妳何時要嫁?你何時要娶?這個惱人的問題,因為過年又要再面對一次!
人們總是喜歡在年齡上作文章,並以不同的數字作為區分各階段的分水嶺,再主觀地認為,每個階段都應該有「被」關心的議題。例如幼兒時開口說話的時間與發音、詞彙、身高、體型;求學時的學業成績、校內表現、交友情況;出社會後的工作、職位、待遇、事業以及婚姻、育兒、退休等,無一空白,也不會遺漏。對他人的事,總能信手拈來,口口是道,但實際上對於真正的情況卻一點也不瞭解,只因想說、愛說,而說罷了,充分展現口出的功能。唉!人的嘴就是這麼喋喋不休,又忙。
打撈記憶中的畫面,算來最長也最難熬的一段,莫過於婚姻這段「被」關心的時期。男大當婚、女大當嫁才算正常的思維,固執地刻劃在腦中,無庸置疑,一旦錯過適婚年齡的末班車,孤男寡女將被視為異類,須被行注目禮。不知是否因中年時期無聊,少了年青時的活力,也尚無老年時的愜意,嘴上動動,馬上就可翻出登上玉山、跑過全馬、榮登月球的虛幻記憶;也或許與養兒育女綁在一塊,因此增長了談論的時間與空間(包含想像空間,俗稱的「腦補」)。
不真誠的關心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為「旁敲側擊」,就好比口頭上說,「妳眼光這麼高,難怪別人不敢高攀。」但內心真正的想法其實是「老姑婆一個,一定很龜毛、難相處,才會嫁不出去,還好我的女兒個性溫柔、體貼」;另為「反面奉承」,比如說「你的條件這麼好,怎麼會找不到老婆?」內心真正的想法其實是「搞不好是性向有問題,不敢講而已,還好我的兒子沒有這個困擾。」無論對方怎麼回答,他們永遠只相信自己所想的那般。說穿了,藏在虛偽的關心背後,其實是比較,希望別人可以比自己差,如此而已。
年紀尚輕時,每每遇到虛偽關心的人時,內心總是百般氣憤,掉頭就走,心裡想著「關你屁事!」至今,心情依舊覺得無奈,但明白了自我價值與學習情緒管理後,雖不覺得他們可愛,卻可以在微笑中帶著炙熱的眼神回應他說:「我過的很好,不勞你操心!」若是再三逼問,只好說「恭禧發財」。這是為何呢?因為接下來要送他兩個五○○當紅包(玩笑話,請勿當真)。
PS:阿拉伯數字,是印度人發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