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仙號輕巡洋艦,是中華民國海軍在抗日戰爭前建造的炮艦,中華民國海軍將之分類為輕巡洋艦。其艦名來源為孫文的號。
經歷
本艦排水量1550噸,全長89.29米,艦寬10.36米,吃水3.77米,航速19節。在武備上,逸仙艦前主炮為H.I.H(荷蘭工業貿易公司)生產的單裝150毫米50倍徑艦炮,後主炮為日本「三年」式140毫米50倍徑艦炮,除此之外還配有4門H.I.H公司生產的40倍徑高射炮,2門江南造船所仿製的47毫米「哈奇開斯」機關炮,6門7.62毫米「馬克沁」機槍。
1931年於江南造船廠完工。1935年,為參加紀念台灣日治40周年的博覽會,福建省政府主席陳儀乘坐本艦於基隆港入港。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本艦參加南京江陰要塞的防衛戰。在9月24日寧海、平海兩艦相繼被日軍空襲擊沉後,本艦成為旗艦。但是在9月25日上午,本艦受到16架日軍飛機的攻擊而沉沒,期間擊落日軍飛機2架,船員有14人戰死。1938年,日軍將本艦打撈,於5月12日回航吳港修理。修復作業中,日軍在將船上武器更換為日制裝備的同時,也增設了船尾甲板、聲納和電探。1939年,本艦更名為雜役船阿多田,成為了海軍兵學校的練習船。戰後,本艦返還給中華民國,復原作業使用了已廢棄的裝甲巡洋艦八雲上的德國部件。1946年7月30日,復原作業完成。8月25日,本艦抵達上海,並且恢復了舊名。
國共內戰期間,曾協助撤退被圍困於煙臺的國軍第三十九軍,後協助錦州、秦皇島等地國軍撤退。1949年,渡江戰役發起後,在得知江陰要塞起義後,「逸仙」艦假裝投降,與「信陽」艦成功突圍。江陰突圍後,「逸仙」艦先撤往浙江後撤至台灣基隆,編在第二艦隊第八分隊,舷號78。此後本艦被投入台灣海峽的巡防,在1953年曾同人民解放軍的「開封」艦於浙江貓頭洋海域附近有過遭遇。在撤往台灣後由於美援軍艦日益增多,再加上本艦日益老化,所以1958年正式退役,1959年12月31日,被以約260萬新台幣的價格售給拆船商,就此報廢拆解。
本艦雖名為「巡洋艦」,不過其排水量僅1550噸,僅與同時期列強的驅逐艦噸位相似,再加上其航速僅19節,除兩門主炮外也無其他諸如魚雷這類的攻擊兵器,再加上水線處也未敷設水線裝甲,因此很難說其是一艘輕巡洋艦,僅可算得上是一艘大型炮艦。
(部分資料來源來自於書籍及網路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