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接連看了兩篇美國動物行為專家講貓的文章:別讓貓孤單,貓兒不喜歡無聊,喜歡的人類長時間不在,會讓貓焦躁寂寥。如果我們注重「貓權」,就好好盡責、負起飼主的道德責任。
好幾年前台灣網路上很流行把貓奉為「主子」,把人類稱為「貓奴」的說法,這會帶來誤導,以為人類只要提供飲食,其他貓會自理。其實正確的說法是「陪伴動物」,家貓陪伴人類,但也需要人類的陪伴。
如果你家的貓會自己出門、自己回家,在外面有一些朋友,會自己抓些小鳥或老鼠,那牠的生活比較充實,或許你不用常常陪牠。但如果牠就被你圈在家裡,生活裡就只有你和你的同住家人,那牠的貓生幸福,也就只能倚靠你了。
貓不像狗那樣會一字一句聽從人類,所以家貓的研究比狗落後許多,不過近幾年學者漸漸發現,家貓對飼主還是有「依附關係」(attachment)。貓會辨識我們,找尋情感依賴的對象,有點像他們被我們剝奪的、早已失去的父母一般。
美國熱門話題是:我們如果出去玩、或到外地工作,貓貓可以忍受家裡的人類多久不在家?一位專家說,這沒有標準答案,因為不同的貓會有不同的個性。另一位專家說,或許24小時吧,超過24小時,我們就要提供各種主人外出方案,緩解貓貓內心的不安。
以前的父母會說:「生兩個小孩吧,只有一個沒有玩伴」。以後的貓飼主或許會說:「還是養兩隻貓吧!免得牠們無聊了」。不過不管一隻還是兩三隻貓,如果主人連續好幾天不在家,貓專家建議最好每天都有人去陪陪貓。陪伴者可以拿些食物給貓吃,跟牠們說說話,然後做些平常真人(也就是你)會做的事情:在貓旁邊看看書、看電視、滑手機、打電腦。
多準備一些貓玩具,讓貓有高高低低可以爬,讓貓有個窗戶可以看外面,都可以幫助貓排遣無聊。但重點還是:我們要認知,家貓與人類的共生關係,是建立在貓與人之間的感情基礎。通常是人選擇了貓,讓貓進入我們的家庭,然後貓的一生就取決於我們的供應。所以,看些貓研究,在能力範圍內,讓我們的貓盡量過個幸福快樂的一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