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台灣建築的美醜,網路上已有許多網友有很多心得分享及搞笑的對比圖.有所謂的中華民國美學、清國美學及日本美學作為鮮明的對比.
要談論台灣建築的美醜,就不能忽略過去台灣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台灣選擇工業化作為全世界的代工廠,當時經歷了快速的工業化過程,大家都廣為人知早期的重金屬汙染及台灣自然生態受到嚴重破壞的影響,就是這工業化的代價.
台灣在短短的幾十年內,從一個農業經濟體到高度工業化發達經濟體,某種程度確實是一種進步,經濟的發展讓台灣人脫離了一窮三白的戰後窘境.大多數五六十歲世代的人,都是在台灣工業發展時期下受教育成長的.工業化最重要的並不是美醜,而是實用性及經濟性,這是全世界都一樣道理,歐洲當時在工業化時期的環境及建築也是蓋了許多醜醜的房子,我們現在看到的歐洲已經是後工業時期的狀態了,歐洲也是花了很多時間才慢慢把自己的美學文化找回來.例如 英國在二十世紀還稱作霧都以及德國跟荷蘭也經歷拆馬路重整市容的過去.
雖然台灣現在已經比以前富裕很多了,但那種工業化思維還一直普遍存在,而這種工業化思維反映在台灣的各個生活層面,台灣人的邏輯思維上追求高CP值,每件事情都要高CP值而且要快,美醜這件事情一直不是台灣蓋房子的主流旋律,慢工不只出細活,也能蓋出具有美感的建築.我們從小到大也沒有培養過甚麼美學美感的概念,因為學生的產值跟產能才是台灣教育在意的,建築的實用性大過於美觀性.民眾對於建築美學的要求也不高,更簡單的來說,我們對於建築美學不夠挑剔,只留在能住就好佔大多數.
更令人憂心的是,其實房子本身就已經蓋的不太好看了,台灣又非常流行鐵皮加蓋及陽台外推,窗戶都會裝上清一色的鋁製防盜窗或淺綠色的遮陽板,這不只相當危險(影響火災逃生),更影響建築本身的美感.在許多歐洲國家,陽台是藝術的展現,常常種有許多漂亮的花草及拿來放鬆休閒曬曬太陽的地方.生活情調決定我們是生活還是生存心態,我住在三樓的公寓裡,當時一直被朋友建議陽台要圍起來當作室內用,然後窗戶全部要加裝防盜窗防小偷,我幽默地跟朋友說,如果小偷真的爬到三樓來偷東西,看在他這麼努力的份上,就讓他偷吧!
我不太認同台灣常常掛在嘴邊說台灣的房子老舊所以醜,歐洲幾百年的房子才是真正的老舊,台灣三四十年的公寓何來老之說?台灣的日本建築及清國時期的建築更古老,卻沒有更醜的原因是甚麼?房子老了不會醜,應該說是本來就蓋得醜才對,定居在台灣的歐洲友人也常與台灣人爭論老房子不會醜的概念,歐洲到處都是百年的漂亮建築,從來沒有人會說這些房子老了醜了,歐洲人不認為三四十年的房子是老房子,
台灣人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建築邏輯,不見得合理,但是奉為信念並且深信不疑.
後來我也沒有聽從朋友的建議,我沒有加裝防盜窗,我的陽台仍然是陽台,我在上面種花種草.常常坐在我的陽台上曬太陽喝咖啡或看書.我想到要在台北找一間有採光通風的房子是多麼困難的事情,而這在許多國家的首都卻是很基本的要求.我們目前的觀念上,還沒有發展到會在意房子外觀的維護與整理,大家會砸幾百萬裝潢室內,卻少有人願意花錢維護外觀.在許多重視美學的國家,居住的環境代表著我們的心理狀態,房子外觀相當於人的皮囊一樣的重要.
台灣在談論房子的時候討論甚麼呢?大多數都是多少錢或其便利性,大多數買房子的人鮮少有人因為這房子很美而購買,還有台灣的房地產其實是商品功能大過於生活功能,房子在台灣功能的定位是投資大過於生活的場所.更簡單的來說,台灣人是生來養房子的,並不是房子滋養台灣人.
我以前常常思索為什麼歐洲人一直有一種美麗氣息的原因,我發現根本不是先天基因的緣故,而是因為歐洲人很在意美這件事情,他們把自己的生活經營得很美麗,住在這麼優美的環境裡,人有辦法長得不好看嗎?我看到歐洲人假日那種細心呵護自己的花花草草及整理家裡周遭環境的精神,時常很感動.適當的勞動讓自己的環境變得更美,看到優美的環境也會讓自己的心理感覺美好,這是我在台灣少見的精神,有時我提到種花草綠美化讓房子看起來更優雅的時候,台灣朋友就會提到會長蟲或著很麻煩,甚至說沒時間.美好的環境本來就是要花精力維護,但我提到歐洲人細心呵護自己的房子時,台灣朋友就會說歐洲天氣比較適合.這種邏輯上的謬誤是我們環境醜陋以及建築不美的主因,要談到高溫炎熱潮濕,新加坡應該才有資格說話,看看新加坡的建築如此精緻,天氣恐怕不能成為建築醜陋的主因吧?
醜久了自然而然會習慣,美久了也自然而然會習慣,除非有天我們體認到美這件事情就像呼吸一樣重要,否則我們的建築仍然會一直醜下去.雖然現況不是那麼令人滿意,還是有希望的,近幾年已經慢慢的在網路上看到許多文章討論如何讓我們的環境更美,也有許多人開始在意建築美學,只要越來越多人在意這件事情,就有改變的契機,我也一直很鼓勵大家要多出去旅遊,多去看美的事物,把這些美好的經驗帶回來台灣,讓台灣也能愈來愈美吧!
如果你也喜歡我的文章,希望你能追蹤我或點個愛心,讓我更有動力繼續創作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