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輕三味線學習相關名詞

2023/03/16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如果這個世界上有樂器學習難度排行榜,私以為津輕三味線應該可以排在前10名不成問題。
除了樂器本身演奏技巧的難度外,對於外國人來說,最辛苦的莫過於語言的隔閡,對於日語能力不足夠好的人來說,真的是在學習上會不斷地撞牆。
在剛開始學習津輕三味線之初感謝師兄師姐們的大力襄助幫忙翻譯,但隨著學習深度的加深,就會發現學習傳統樂器的獨特之處之一,就是不像一般學習鋼琴或吉他可以單純學習技巧即可,通常技巧跟曲子的背後都有的相當深奧的文化歷史脈絡在裡面。若是在語言上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不僅是學習溝通上的重要基礎,對於學習演奏一定相當有助益。
漸漸幫自己累積出了學習津輕三味線時會碰到的一些用詞,即一般學日語不會特別學習到,但演奏津輕三味線一定要知道的詞彙。
羅列整理成清單,好方便自己隨時複習跟整理。
※本篇持續更新、補充。
【樂器構造、配件】
津輕三味線構造
津輕三味線構造(底部)
  • 天神(てんじん):三味線最頂端的部位。彎曲的部位稱為「海老尾」」(えびお),是整個三味線最脆弱的地方,一不小心就很容易碰撞受損,因此會用天神キャップ(通常會和胴掛け搭配成一組,像是個小蓋子)或天神袋(織品,通常是絹製的小布袋)保護。
  • 糸巻(いとまき):固定弦用的琴軸。
  • 糸蔵/糸倉(いとぐら):容納系卷捲線處的部位。
  • 上駒(うえこま):貼在乳袋最頂端,通常是金屬部件,保護木頭不受弦摩擦受損。
  • 乳袋(ちぶくろ):糸蔵與棹連接處,由於像是膨脹起來而得名。
  • さわり:也稱東さわり(東触り),位於乳袋處的小裝置,可以控制碰觸一弦製造泛音模擬雜音。さわり的聲效是日本傳統樂器獨特的特色。
  • 棹(さお):琴桿。由於三味線通常都會製成可拆成三節,由上到下分別稱上棹、中棹、下棹,下棹穿入胴的部分稱中子(なかご)。一體成形無法拆分的棹則稱為「延棹」。不同段的棹銜接處稱為継ぎ手(つぎて)。日本的三味線幾乎棹的長度都是一樣的(偶爾要符合特別需求或給孩童練習用,會比較短),但粗細不同,分細棹(長唄、端唄、小唄)、中棹(地唄、常磐津、小唄等)、太棹(義太夫、津輕)。
  • 仮継ぎ(かりつぎ):棹拆開後,套在継ぎ手上保護的木頭。
  • 鳩胸(はとむね):下棹連接胴的位置,由於像膨起來的鴿子胸部而得名。
  • 胴(どう):三味線的琴箱(共鳴箱)。津輕三味線現代常見的規格大小為五分大胴,也是所有的三味線中最大的尺寸。
  • 木枠(きわく):胴的木框構造。
  • 皮(かわ):三味線的琴箱面為雙面蒙皮。津輕三味線通常是犬皮,近代也有越來越多聲音質地良好的人工皮可以選擇。
  • 撥皮:貼在撥會敲擊到琴面位置的保護層,有時候如果琴面上只是有小洞小裂縫也會用撥皮貼著應急暫且繼續使用(不然三味線換一次皮跟鼓換皮一樣,都是大工程耗時耗錢耗力)。早年用與琴面相同的真皮,但現代已多用塑膠材質的保護貼撥皮シール。
  • 胴掛け(どうかけ):用來保護胴裝飾在胴放置手臂的那一側。
  • 胴張りゴム:貼在胴下方接觸大腿處,用來止滑的止滑墊。
  • 駒(こま):琴橋。
  • 音緒(ねお):套在下棹最尾端,固定琴弦用。
  • 撥(ばち):右手用來擊弦的器具。三味線雖然大多都使用像是飯匙(優雅一點的說法是銀杏葉)狀的撥,不過依照不同的三味線種類,撥的形式、大小、重量也都會有差異。津輕三味線由於會需要大力的持撥敲弦,不僅重量是所有的撥裏頭最重的(90~200g不等,津輕三味線的撥通常會在練台尾端才尻內加鉛塊增加重量),擊弦端的材質也選用最耐用、彈性良好的鼈甲(玳瑁等海龜的殼),不過近代由於玳瑁海龜的殼涉及保育動物問題,也有越來越多廠商開發人工材質(如樹脂)來替代,彈奏起來的音色質感也不差真鼈甲太遠,價錢也親切可人許多。
  • 指掛け(ゆびかけ)/指すり:套在左手食指跟拇指上,通常是線織品,使左手在彈琴時可以輕易地在棹上滑動。
【演奏技巧】
下述演奏技巧原則上是最基礎的演奏形式,但依照所屬流派實際演奏時有些細節可能會有差異。因此學習時仔細依循師匠的指導是非常重要的,要小心避免彈到不屬於自家流派的方法。
(右手技巧)
  • 打つ(うつ)/叩き(たたき):以撥敲擊弦,最基本的彈奏動作。津輕三味線基本上有二種大演奏流派,其一是較傳統與其他三味線種相近,以撥彈弦的演奏方式,以高橋竹山為代表;另一種就是現代廣受歡迎以撥敲擊較為激烈演奏方式,以仁太坊為始祖發展出來的演奏方式,如知名的津輕三味線演奏家上妻弘光、木乃下真市、吉田兄弟等,及目前日本人數最龐大的津輕三味線流派小山流都是屬於此流。
  • スクイ:以撥勾弦。
  • 押しバチ(おしばち):先敲擊一弦或二弦,再往前推動碰觸到二弦跟三弦。
  • 前後撥(ぜんごばち)/前(まえ)バチ後ろ(うしろ)バチ:敲擊弦靠胴上方處(前撥)及靠駒處(後撥),利用琴弦聲音不同的質感達到演出效果。
  • 音締め(ねじめ):彈奏前撥時通常會以撥停留在琴面上的時間稍長、小指碰駒達到弱音的效果。
  • 駒止め(こまとめ):右手小指碰駒達到弱音效果。
  • 音澄み(ねすみ):右手小指碰駒,用撥輕輕撥弦,製造微弱細膩的音質。
(左手技巧)
  • ハジキ:以左手食指或無名指撥弦。
  • うち/うち指:右手撥不擊弦,直接以左手食指或無名指擊弦發出聲音。
  • スリ:按弦後滑到不同的位置形成滑音。
  • ユリ:手指小幅度上下滑動,形成如小提琴、二胡揉弦般的效果。
(綜合技巧)
  • ツルタラ/チリたら/チリテレ/4300:津輕三味線演奏的基礎技巧。首先食指與無名指同時按指譜上④與③的位置,④擊弦後用無名指ハジキ撥弦發出③的聲音,接著食指放開スクイ勾空弦⓪,並再次用食指撥空弦⓪,快速演奏出4個16分音符。
  • チリチリ:食指按弦敲擊後,無名指ハジキ撥弦,接著右手スクイ勾弦後再一次用無名指ハジキ撥弦,快速演奏出4個16分音符。
  • かき回し(かきまわし)/カマシ:チリチリ加強應用版,通常用於津輕五大民謠結尾時。先以撥敲擊一弦空弦,接著食指按指譜③位置(或不按空弦⓪)同時用無名指ハジキ撥弦,隨後右手スクイ勾弦後再一次用無名指ハジキ撥弦,一個八拍後無名指的ハジキ逐漸漸次同時撥動二弦、一弦,右手擊弦的位置則從前撥漸漸移動到後撥。最後捨てバチ收尾。
  • ウチケシ:擊弦後迅速以左手指包覆弦達到瞬間消音。
(曲目演奏相關)
  • バチ付け(ばちつけ):傳統曲目演奏前,有節奏性依序敲擊第一弦至第三弦空弦。用途在於確認琴弦有沒有走音(津輕三味線基本上都是人工軸,相當容易跑音),幫曲子定速。
  • 捨てバチ:民謠伴奏時前奏後要準備進入歌手唱歌之前,或獨奏曲子演奏到最後要結束時的收尾音。
【身體部位】
  • 糸道(いとみち):食指指甲製造小缺口,以利按弦時發出良好乾淨的音質。
3會員
26內容數
如果一台不夠,那就兩台|三味線、民謠學習筆記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