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島Central Otago地區,為紐西蘭平均雨量最少,夏季酷熱,冬季寒冷,曾創下全國最低溫的紀錄。地景開闊少見森林,與大家印象中的紐西蘭不太一樣。
Central Otago的發展與19世紀的淘金熱潮息息相關。世居於此的毛利人雖知道此地生產黃金,但綠石才是他們主要製作武器、工具與首飾的礦石,1851年後才有歐洲人率續在此區域發現黃金,然而產量都不大;直至1861年,一位來自澳洲塔斯馬尼亞,名為Gabriel Read的年輕人,為了紐西蘭政府的黃金懸賞獎金而來,在Lawerence附近發現礦脈,正式開啟了此區域的淘金熱潮,鼎盛時期有超過18000人居住於鎮上。然而好景不長,礦脈在1864年就已經沒有大規模開採的商業價值,城鎮隨著歐洲人的離去沒落。當時的但尼丁首長為維持經濟規模於是向中國招手,於是乎在1865年後約五年期間,有約2000名中國人(多來自廣東開平)來到此地開採金礦,住在河畔邊的石頭小屋聚落中,生活十分刻苦,許多人在抵擋不了嚴苛氣候凍死或是冷死,以無明者的身分客死他鄉;少數成功者則帶著賺取的金額光榮返鄉,在家鄉建造氣派的碉堡洋樓。
礦脈開採的區域,多數位於紐西蘭第二大,南島最長河流Clutha River 流域。Clutha River源自Lake Wanaka,由於其源頭為冰河河川,因此在上游處的河流色澤為牛奶綠,十分少見,曾有幾次因為源頭天氣劇烈變化而造成洪水水患的歷史事件。因應用電與灌溉需求,紐西蘭政府在1982年通過Clyde水壩計畫,並於1993年建造完成。水壩完成後,附近城鎮建築、峽谷地景、礦業遺跡與高山鐵路有一大半都淹沒在水面之下,據民宿主人說,在天氣晴朗水面無波的日子裡,可以隱約看到水面下的舊橋墩。
現在此區以產水果、葡萄酒聞名,小鎮仍然保留歷史建物,遊客可以透過健行,或是更有趣的,騎乘越野腳踏車的方式,沈浸於舊時礦業遺跡與歷史氛圍。四條經典自行車道—Otago Central Rail Trail, Roxburgh Gorge Trail, Clutha Gold Trail, Lake Dunstan Trail,猶如一座豐富多彩的戶外博物館,與探險的元素相結合,成為一段令人難忘的精彩回憶。
【Roxburgh Gorge Trail】
「從舊時礦業小鎮出發,沿著Clutha River河左岸騎行,沿途經過礦場遺跡至Alexandra小鎮,經過經典橋梁後,就會騎行在Roxburgh 峽谷感受自然荒蕪之美。約莫十幾公里後抵達河岸碼頭,接下來將無自行車道路,騎士若要完成全程必須需搭乘快艇接駁,航程約30分鐘,抵達河岸後迎來最為陡峭精彩路段,最終將於Roxburgh 水壩附近返回人間,於附近旅館cafe休息等待接駁返回Clyde 。」
這路線的描述太過於迷人,因此即便對於自己的體能與技術有點擔心(去電詢問遊程細節時,電話那頭直接詢問我們是否是有經驗的騎乘者),加上被告知12點30分船班已客滿,只能搭乘11點15分的船班;所以我們必需確保在兩個鐘頭左右的時間內抵達碼頭,不然趕不上船班就只能原路折返。
為此我們特別於行程前一天下午走訪商家,熟悉地理環境並了解更多行程細節(題外話,當天我們快四點抵達,店家簡直忙到炸翻,除了整理回程遊客的裝備,櫃檯光是回應現場遊客的需求就已經應接不暇,這番光景完全在我的意料之外。也可以完全理解為什麼店家郵件回應緩慢,更感謝他們昨日下午在電話中耐心協助處理我們的需求)。雖然仍然有所遲疑,但最終仍選擇走出舒適圈,挑戰未知。
出發早晨陰雨綿綿,心裡暗想不妙,「說好的最少降雨量的區域呢!?」忍不住開始擔憂式碎嘴。我們八點十五分不到即抵達Clyde,還特別開車探了一下等等要騎的路線。8點30分準時出現在店家門口,聽完路線說明、設備檢查、接駁時間與地點等等的注意事項說明完畢也差不多近九點。其中特別的是我們會有一組維修工具包,以及每人都有輪胎打氣與緊急修補工具,在這裡,他們假設所有參加自主行程的遊客都有修復腳特車的基本能力。
跨上腳踏車我們緩緩騎經舊時建物至鎮外,緊隨著汽車騎上橫跨Clutha River的紅色鐵橋過河再轉至橋下沿著河濱一路向Alexandra奔馳。
沿著Clutha River左岸騎乘,我們順著自行車道蜿蜒,有時在茂密的樹林裡感受微風徐徐,有時則看到翠綠的Clutha River映照著對岸逐漸轉黃的初秋風景;沿途十分靜謐,除了一個又一個騎乘飛快的騎士呼嘯而過,只聽見小鳥在枝頭啼叫的清脆聲響。而路上偶見大型的廢棄礦業機具,或是礦場的遺跡,更是逐漸被拉進百年前的淘金時光。從Clyde到Alexandra這段河濱十分平緩好騎,算是正式進入Roxburgh Gorge Trail前的暖身路線。
多數人在Alexandra 會騎上鐵橋到鎮上繞繞補給再回到原路往Roxburgh出發;我們時間不多,基本上連拍照的時間都不算充裕,因此想也不想就繼續往前衝,過了Alexandra後就進入了峽谷,路幅更窄路況也更為原始,而這也意味著我們和Clutha River更為親近:腳踏車步道沿著山腰闢建,起伏蜿蜒於無人煙的峽谷中中,偶爾河面上傳來一陣吵雜的馬達聲,只見快艇呼嘯畫出一道白浪。
我在人生初體驗的越野腳踏車道上拼盡全力的踩踏著踏板快速轉動雙輪,很擔心輸掉這場與時間的競賽。一開始不熟悉變速衝不上波,只好下車小跑步牽上去,到後來一看到爬升就逐漸換到2檔甚至1檔,不怕像隻忙碌的小貴賓,只求順利騎完全程;有時候下坡太陡緊按著後煞車不放後輪開始打滑,趕緊放下雙腳暫停緩緩心緒再嘗試前行。
道路旁每公里設有一個小指示牌,剩下四公里時約還有20分鐘的時間,本以為很有餘裕,沒有想到立刻看到告示牌提醒前方300公尺道路狹窄陡下,煩請下車步行。一路下到湖邊,只見一座輕便鐵橋架於河面上沿著河岸繞行,趕緊再跨上腳踏車繼續狂奔。好不容易在11點5分左右抵達碼頭。
快艇駕駛年逾五十,滿頭的白髮配上爽朗的笑聲,我們隔空確認是11點15分船班後立刻放下行囊,在他的協助下把腳踏車安置於船尾載匆匆上船。船上已有一對白髮蒼蒼的夫婦,他們說他們提早抵達了,乾脆搭乘前一班的船班,反正駕駛都是同一人。駕駛員拿出注意事項看板簡短說明後,就駛離了碼頭到河面中央後,停下。
他開始和我們訴說Clutha River的前世今生,包括是世界上流速最快的河流之一,也包括目前河流已有50%的淤積,而即便到現在,Clutha River仍有許多的黃金,「她無疑是世界上黃金產量最多的地區。」接著他要我們看看湖面四周,岩石遍布的山體,若仔細觀看,可看見幾棟利用大岩塊當屋頂或是牆面的石頭房屋,有些甚至離河面不到一公尺的距離。「這是一個世紀多前當時礦工們所居住的地方,當礦業結束後,它們就被遺忘在這片荒野中,甚至有許多因為水壩的關係已經沈於水面之下。而在更上方的丘陵處,可以看到長長的軌跡,那是以前礦工們所建造的淨水系統,長達七公里,以便進行初步處理。而你們眼前所見的一切,都沒有經過特別的保護或是修復,仍然完整的呈現著淘金者離開時的模樣。」他生動的解說著,不遠處也可以看見礦場的遺跡。身為業餘黃金採集者的他,十分熱情的分享他所知的歷史、地理與所有淘金熱時期的探險故事,可惜紐西蘭口音實在太重,而且知識含量頗高,只能聽懂約四成。「至於發現金礦的Gabriel Read,拿到了政府的獎金後就沒有人知道他的消息,直到又過了幾年,有人看到他回到了故鄉,但已是一貧如洗落魄潦倒。」高風險的熱錢,在全球的經驗中,都無法保證富貴長紅。
航程途中有不少的石頭房屋與機具遺跡,甚至還有一棟保存良好的石頭房屋。「這是當時居住於這裡的第一位女性所經營的旅舍。」他說。在那個男子當道的社會,這位了不起的女性憑藉著好廚藝、堅忍的個性與生意頭腦,贏得礦區男人的喜愛,撐起了一片天空,建造了該地區最為豪華熱鬧的旅社;百年後,它仍屹立於此未曾受到水壩建造的影響,如同他的主人一樣堅韌。河兩岸處處有故事,在他信手拈來的解說下,預計13公里30分鐘左右的航程,結果花了一個多鐘頭才抵達河岸。
原來這不是一段單純的交通接駁,而是夾帶著精彩導覽解說的快艇遊程,而靠岸前的360度迴旋轉彎為整段航程劃下高潮句點。
上岸後有一廁所與舊時的酒吧小屋,多數人都在此歇息吃午餐,我們惦記著後段的斜坡爬升不敢多做停留,簡單吃兩條能量棒就繼續前行。這段路線除了有兩段具挑戰性的之字形上坡與髮夾彎下坡,也有一小段行經私人牧場,除了有告示牌提醒需讓牲畜先行,騎士也需要下車自行打開與闔上柵欄,避免牧場主人的損失。
逐漸進入騎乘的狀態後,心情就變得輕鬆許多,也讓自己更加沈浸在這片在與Clutha River相互映照的湖光山色中;雖然不時要注意路況,但是仍會被壯麗而原始的景色給深深吸引住,忍不住駐足拍照,流連忘返。
之字形的上坡路雖讓人覺得絕望,但只要調到一檔,專注著看著眼前的路一步一步騎,慢慢地也可以雙腳不落地通過考驗。真正的關卡是髮夾彎下坡:緊蹦著雙臂控制龍頭方向,左手緊緊握住煞車,突然一個剎那,後輪打滑差點重心不穩,趕緊放下雙腳穩住重心;但是因為斜坡陡度的關係,ㄧ把腳放上踏板又會開始往下衝,嘗試了幾次之後決定下車牽行。沒走幾步路後面傳來鈴鐺聲,船上五十幾歲的紐西蘭婦女一馬當先呼嘯而過,後面她的丈夫緊緊跟隨也是很帥氣毫不遲疑的過彎,轉眼之間已經不見兩人的車尾燈。
「有些事現在不做,年老的時候就沒有機會做了。」意識到自己被也是騎著越野腳踏車(而非電動自行車)的他們海放,我的腦海中下意識浮現出這句話然後大大打了個紅色的叉叉:「這句話對紐西蘭人不成立啊!」我在心中吶喊,一路上已經不知道被多少習慣利用長假日從事經典單車多日路線的年長者給狠狠摔在腦後,更能確定這和年紀毫無關聯。
約莫過了一個半鐘頭左右,河中間出現了兩座迷你島,而路的盡頭是一段之字形上坡,使出吃奶力氣好不容易騎上山丘,越過之後,Roxburgh 水壩的白色壩體出現在眼前,旅程到了尾聲,我們從仙境返回了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