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的狂歡——在楊紫瓊、關繼威獲得95屆奧斯卡金像獎後

2023/03/25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文前,先恭喜楊紫瓊與關繼威分別拿下9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與最佳男配角。這當然是歷史性的一刻!尤其是楊紫瓊成為了奧斯卡首位亞裔影后,其中意義更是深重。

尊龍的失敗

隨著電視轉播,當楊紫瓊獲獎時,高興之餘,我忽然想起了香港學者周蕾(Rey Chow)在其重要著作《婦女與中國現代性》中的一段,針對電影《末代皇帝》的析論。文中說道:
「《末代皇帝》在第六十屆奧斯卡大獎評選中獲九項奧斯卡獎提名,並且贏得了所有的九項奧斯卡獎。看看獲獎的名單就可以了解到底是什麼受到了獎勵:電影的製作。這個名單包括:最佳影片獎、最佳導演獎、最佳改編獎、最佳攝影獎、最佳美術設計獎、最佳電影剪輯獎、最佳服裝獎、最佳聲響獎、最佳首創樂曲獎。
儘管扮演溥儀的尊龍表演得十分出色,他甚至沒有得到最佳演員的提名。由此而引出的問題當然不是奧斯卡獎是否『真正地』有價值,而是為什麼這個電影的許多傑出方面受到承認,但卻不包括電影的『表演者』。反覆強調這個影片生產的『國際』性質不能掩蓋一個事實,即銀幕上出現的是可以識別出來的『中國的』臉孔,講的是一個『中國的』故事/歷史。
我的意思,並不是指好萊塢忽視中國男女演員的作法是種族歧視的表現;而是說,拒絕給予電影的表演同等的承認,也許是混淆了表演者與他們所表演的內容。無論如何,電影表演的有趣問題之一是男女演員橫跨電影製作和電影形象兩者。因此,從範疇上說,表演具有一種曖昧性,使它同電影生產的其他方面區別開來。
像《末代皇帝》這樣的大部頭,電影表演的曖昧性只能更為突出。我們可以說,當一個男/女演員因其表演而獲獎時,正是說明他/她——電影之外的實在的活人——成功地扮演了一個虛構的角色。因此,表演獎可以被看成是電影工業把男/女演員從虛構角色中區別開來,把男/女演員與電影『製造者』一視同仁的方式。」

亞裔的成功

從60屆的《末代皇帝》到95屆的《媽的多重宇宙》,從未曾被奧斯卡提名最佳男主角的尊龍到橫掃金球、美國演員工會、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等大獎的楊紫瓊;周蕾的觀察的確值得思考。《媽的多重宇宙》就像是華人的集體狂歡,從丹尼爾雙導演之一的關家永,岑勇康,吳漢章,男配角關繼威,女配角史蒂芬妮・許,到女主角楊紫瓊,華裔身影充斥在影像之中。甚至連劇情本身講述的也是一名亞裔女性的生命故事。
同是亞裔身分,《末代皇帝》的尊龍不僅未能提名最佳男主角,就連表現同樣出色的女演員陳沖與鄔君梅,也幾乎沒有任何獎項提名(僅鄔君梅提名32屆義大利大衛獎最佳女配角)。反觀榮獲奧斯卡7項大獎肯定的《媽的多重宇宙》,「演員」們的大獲全勝,似乎正意味著奧斯卡終於在時隔35年後,將亞裔演員一視同仁了。
也許你會想問,那李安的《臥虎藏龍》呢?它可是當年拿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最佳攝影、最佳藝術指導與最佳原創音樂等四項大獎的華語電影!沒錯,但這份得獎名單依舊反映著與《末代皇帝》相似的問題:是電影的「製作」受到獎勵,而非演員。對我而言,《臥虎藏龍》不過是一種出於西方人對東方武俠世界抱以「獵奇」式的欣賞和喜歡罷了。
另外,關於奧斯卡「So White」、「男性中心」、「政治正確」等跨時近百年的爭議問題,也已有不少文章都曾談過。《媽的多重宇宙》在「亞裔崛起」與「因疫情而掀起排華」的雙重浪潮之下,成為了必然的、可想而知的勝利。然而,這場勝利究竟是亞裔演員在好萊塢實質意義上的徹底成功,還是只是短暫的狂喜?仍然是個未可知的問題。

後記

如今想來,往年好像在各個重要的頒獎典禮公布提名名單時,我都會冒出同樣的想法。像是59屆金馬獎,我就想:「今年應該要給張艾嘉拿影后了吧!」另外,在43屆韓國青龍電影獎時,我心想:「今年肯定是湯唯拿影后!」還有57屆金鐘獎的最佳男主角:「如果是陳亞蘭拿下,那就真的太棒了!」就連去年的74屆奧斯卡金像獎也是:「絕對是荷莉・貝瑞拿下影后寶座!」再到今年奧斯卡的最佳女主角楊紫瓊,我都有著相同的想法。
身邊友人告訴我,我的想法是處於一種非常「政治正確」的脈絡之下而產生的。可能是因為從影時間的長短,或是出於對多元種族、性別的支持等等,意識形態、主流價值與公眾輿論,從來都是可能左右獎項最終的頒予對象。因此,在楊紫瓊、關繼威獲得95屆奧斯卡金像獎後,我由衷希望這場「華人的狂歡」,並非是終點,而是另一個嶄新的開始。
本專題以分享「NFT」和區塊鏈相關之觀察筆記與創作心得分享。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