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不適合改編成動畫電影?《鏡之孤城》

2023/04/07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針對電影版我給出不上不下的評價,如果你是希望可以看到誇誇的讚賞建議不要繼續往下看。
為了避免帶有先入為主的觀點,電影上映之前我刻意不去看原作小說。如果因為看過原作而對劇情已經有瞭解,覺得電影好看,在這種情況下,已經讀過原作的觀眾可能會認為是因為電影本身的品質好才喜歡,而忽略了自己對原作已有瞭解這一個因素的影響。
如果世上只能用一種方式呈現這部作品,那麼原作小說絕對是最棒的載體。事實證明在電影上映後《鏡之孤城》的小說在各大通路已經需要調貨。電影帶動原作銷量代表宣傳是成功的,但電影本身適不適合完全獨立來看呢?
※以下內容包含劇透。

電影鋪墊難以支撐結尾爆發

電影開頭安西心有個願望「有時我會幻想──班上轉來一個新同學,是個十項全能的漂亮女孩。她走向了我。對我說『好久不見』,而班上的同學都很驚訝。」
鏡子裡照出的不是我們的臉,而是照出我們凝視別人的模樣。
看到網路一片好評我不禁開始思考,自己到底對這部電影有什麼不滿?《鏡之孤城》的敘事絕對比《鈴芽之旅》要來的淺顯易懂,但最大的敗點就在於本作要處理的角色太多,而電影篇幅完全不夠,電影的鋪墊難以支撐起結尾的爆發。
《鏡之孤城》入場特典
以同為動畫電影、最近討論度頗高的《鈴芽之旅》來說,電影中要向觀眾呈現出的角色有鈴芽、草太、大臣,結果大家也知道男女主角佔了電影大多數的篇幅,觀眾最在意的貓貓大臣與其動機完全靠腦補,刻劃的不夠詳細。
你想,就連《鈴芽之旅》這部122分鐘時長的電影光講3位角色就無法面面俱到了,那麼到《鏡之孤城》短短116分鐘,不到2小時的時長要描述7+1位角色結果可想而知?
《鏡之孤城》所探討的不是三言兩語簡單的鋪墊就有辦法輕易帶過的議題,這使得本作的電影改編力道不足。

原作與電影的明顯落差

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快快樂樂的長大,我和安西心有類似的遭遇,事情發生後我休學了一陣子,慶幸的是我還活著,而且正心平氣和的描述這件事。然而電影類似的情節卻完全沒有帶給我共鳴。
是我已經淡忘這些事了?還是電影的改編並沒有深入我心?反覆思考幾天後,我去看了小說,我痛哭流涕,差點喘不過氣。
辻村深月曾在專訪中表示:「我非常害怕成為,覺得孩子的痛苦跟大人比起來不算什麼的那種大人。逃學需要勇氣,返校也需要勇氣,這不是孩子的錯,你一直在努力抗爭。」
能說出這麼一番動人話語的辻村深月對角色的刻畫溫柔又細膩,如同一縷春日的微風將每顆受傷的心靈輕輕包覆。不以霸凌一詞來描述孩子們的遭遇,因為那只是在陳述「霸凌」一詞,簡單兩個字飽含了多少複雜的問題非當事人沒有人知道。
原作的優秀也大幅度的映照出了電影的缺點,對於真正受過傷的人來說電影的刻畫是不夠的。
在電影院氣氛的烘托下,情緒隨著感人畫面為之起舞,他能讓觀眾感受到被排擠的孤寂與煎熬害怕,可以在電影結尾將情緒一口氣渲染到最高點,讓觀眾淚腺崩壞,但卻無法讓人共情,甚至是救贖。
或許有些人更注重邏輯以及設定是否合理的方面,但我更加看重情感的鋪墊。我想看到的並不是好不好看,而是他是否能打動人心?
顯然對我來說是不行,相信我,大多時候我都是個很感性的人,看個《本日公休》的電影預告都能直接哭出來。
但這部電影的情緒沒有堆疊,而是原地爆發。以致於在大多數的時間,我想起開場前口中拼命嚼著的爆米花甜味,想起一旁杯架沒喝幾口的可樂,我的情緒就如同失去生命跡象的心電圖一樣平穩。

城堡中的互動被一筆帶過

城堡(孤城)是眾人遠離紛擾、逃離現實的地方。電影海報的文案寫著「那裡是將我世界改變的入口」這已經說明了城堡的重要性。
孤獨的他們、在現實中不被期待的他們,在城堡卻始終有人等著他們,對那些逃學的孩子來說城堡是他們的「歸屬」透過與自己有類似經歷的孩子們相處,一邊尋找向前邁進的勇氣,從而彼此得到救贖。我認為這是本作最大的看點。
然而電影中的城堡,只是描繪日常瑣碎的地點,彷彿這裡就是大家喝下午茶聊天的地方,大家只是來城堡玩玩,見個幾次面喝個茶、轉個場就吐露真心,甚至喜歡上對方,省略了許多原作中的細節。
《鏡之孤城》入場特典
最大的硬傷是大幅刪減了每位角色的刻畫。就連重要程度不亞於安西心的狼小姐出場次數也寥寥可數,電影敘述了所有人在城堡的日子,卻一筆帶過角色們在城堡中的互動。
原作小說對人物的性格處理更加細膩,例如理音生氣起來很可怕、政宗有點自我中心、晶在一開始和大家格格不入,而風歌最開始難以親近,因為和城堡中的女孩子們有了共同話題,並且收到她們用心準備的生日禮物才逐漸敞開心房,但電影卻模糊了每個人的性格。

角色互動嚴重刪減

如果角色從開始到結束的動機與存在的理由不明,即使故事細節設定的再怎麼縝密,也無法讓人產生共鳴。
例如理音得以進入城堡的理由十分牽強(就只是因為他代替了姐姐)搞的在海外留學、有正常上課的他像是7人當中的勝利組,但電影沒說到理音在國外也並非一帆風順,因自身英文程度不佳而交不到朋友,失去姐姐的他、在異國交不到朋友的他內心也感到相當寂寞。
為什麼說孤城中的角色互動如此重要?小說中有提到安西心與異性相處的不適,曾經的遭遇使她害怕與異性相處被人說閒話,而電影中並沒有詳細描繪她從排斥到接受這點。
小說裡也提到心為了給風歌買生日禮物,試著走出家裡、面對百貨公司來來往往的人群,她感到害怕,但她邁出了步伐,只因為想為「重視的人」買一份零食,她所得到的勇氣來自於城堡的大家。
此外,政宗將整套電玩設備搬到城堡(電影沒有),從而讓昴立下將來成為遊戲製作人的夢想。這些看似不重要的細節,日後會成為他們前進的力量,這些力量不是一口氣爆發的,而是透過微小的累積一點一點堆積起來的,但電影有做到收回來卻沒有鋪墊。
從原作中的小細節可以看出城堡對他們來說有多麼重要,所以不想失去這份記憶。然而除了主要視角的安西心塑造立體外,其他人活像是解謎與推動劇情的工具人。
依照電影設定嬉野和政宗讓大家意識到時間的落差,晶是結尾的爆點,理音扮演著與狼小姐不是很重要的關聯(至少電影的設定讓我感覺不出來)而昴和風歌幾乎可以不用存在。
說起來《鏡之孤城》算是一部群像劇,我並不把安西心當成本片的主角,我認為主角是進入城堡的孩子們,而不是故事本身,只是從心的角度來看向各位。
《鏡之孤城》入場特典
這樣的故事對於角色的心境描述十分重要,但電影的演出顯然非常不平衡,重點是都聊了快一年,卻在最後大家被吃掉後才呈現來到城堡的人曾經經歷過什麼。
換言之,這一年來就只有心主動向女孩子們透露她逃學的理由。單就彼此隱瞞不上學的相處過程,我無法感受到他們對彼此的感情是否深厚。
尤其觸犯規則那天,電影中大家各走各的彷彿一點眷戀也沒有,總之先跑再說。小說中縱使有些人陷入混亂、有些人已經腿軟,他們仍在緊張混亂的情況下,一把抓住自己的朋友,要走一起走,而不是顧著保全自己,因為他們是真心在意城堡的朋友們。
電影結尾除了理音外,其他人都沒有保留在孤城的記憶,但最後長大成為喜多嶋老師的晶,看起來卻好像還保留記憶?這就明顯透露了電影鋪墊不足無法支撐起這個點,因為如果是以小說的視角來看,根本不需要去臆測這個問題。
「我在未來等著你」即使遺忘仍隱約記得和某些人的約定,表示這段回憶在他們心中就是如此重要,他們已經將在城堡的回憶深深烙印在心底。

總結

過往針對敘述多人的優秀作品大多以TV動畫的形式呈現,不這麼做無法在短短的時長內塞入這麼多內容,相對的TV動畫的篇幅就很適合描述這類作品,例如《BACCANO大騷動》或是《奇巧計程車》縱使角色多、支線繁雜,在最後仍然可以收束成一條完整的線,並且每位角色有血有肉,這才是最好的呈現。
這麼多角色同時要描述的情況下,便可知道電影的載體不適合這部作品。
這部電影的優點是該說的都有說清楚,相對的也就僅止於「有說清楚」而支撐這些設定的情感,除了心以外幾乎是沒有。
《鏡之孤城》如果能夠做成篇幅12集左右的TV動畫,那絕對是一部相當優秀的作品。最後我要再次重申,原作小說非常棒,不愧是第15屆書店大獎第一名的作品,如果你只有一個選擇,請你去看小說。
本文同步發表於個人網站宅宅生存日誌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80會員
108內容數
閒聊/介紹/推薦古今中外任何我覺得有趣的動畫、漫畫、遊戲,作品類型不拘,不分新舊與人氣高低。無論評價好壞都不會寫太嚴肅的評論,請當作和朋友輕鬆閒聊來看。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