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0.12雜記:日影二三事

21.10.12雜記:日影二三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殺手寓言:殺手不殺人》及《龍與雀斑公主》

raw-image

上週看了《殺手寓言:殺手不殺人》。這部電影在花蓮的場次滿差的,新天堂威秀上映期間都只有晚場可以看,還選在最莫名其妙、其實是用來看舞台劇的S廳(之前看《新解釋三國志》也是在那邊,是不是日本片都會被丟在比較差的廳呢?)​。

​先說比較出乎意料的部分。因為只看了預告,沒看原著漫畫什麼的就去看了(台灣好像也沒出),沒想到比我預料的更加血腥暴力一點;對於女性受迫接受度很低的我,某些橋段其實滿不舒服的。但至少最後壞人都有該有結局就是了。​

應該是故事題材之故,原本比較期待岡田准一能夠表現一如既往令我驚艷的近戰徒手搏擊;不過電影中槍戰的片段相對較多,知道這一點再去看的話會比較能夠保持平常心。​但除此之外,這還是讓我相當滿意的動作片,在與敵對戰之餘岡田准一還是有很多超人般的動作演出。

另外想提一下曾經因為《不協和音》與紅白上的狀況而廣為人知的平手友梨奈;查了一下才知道他在去年初就離開櫸坂46了。事發當時我早已經逃出了名為AKB的大坑,但偶爾還是會有機會看到相關新聞;那年的紅白也還有在準時收看,事後也為此查了一些資料。對於日本偶像文化早已敬而遠之,不過某種程度上感覺許多從這些團體畢業的人,依然在做著「類似」的事情——意即,被男性所意淫。平手的角色如此,山本美月的角色更是這樣;而平手在片中的高潮所展現出來的演技,更像是一種《不協和音》情緒的延續。

總之,《殺手寓言:殺手不殺人》不錯看。動作場面可圈可點,本片甚至是岡田准一自己擔當動作指導;但片中對於邪惡的描寫相當的「日本」,我個人不是很習慣,去看或許要有些心理準備。然後在演技發揮上,堤真一果然是實力派演員,實在是讓人恨得牙癢癢的;但我觀影過程中卻又不斷想到他之前演搞笑片的情境……老實說很難討厭他的角色。​

看完電影後,回到家聽同行友人一說,才發現這片是續集啊……也就是說,其實沒看過第一集,也不太影響觀影體驗就是了。

raw-image

然後這個週末在台北看了《龍與雀斑公主》,非常喜歡。

日本人好像很相信音樂可以拯救世界。從《超時空要塞》到每年的紅白,我覺得這樣的「信仰」深深植入於文化中。中村佳穗的歌聲非常溫柔,沒有他的歌聲就無法撐起作品。⁡

⁡有時候片中歌聲一響起我就掉下眼淚,最後在跑字幕時,歌聲停止了,音樂還在響,不知道為什麼眼淚又開始掉。⁡

⁡老實說,劇情很多細節很有問題,比如說「U」裡面的另一個現實到底在幹什麼?除了唱歌跟打架外,每個玩家都只是飛來飛去而已,看不到什麼生活的痕跡。

⁡但那或許就只是細田守不太在乎的細節而已,老實說在觀影過程裡我也沒意識到這些問題,就是跟著歌聲一起重新享受青春而已。⁡

⁡ 這樣就夠了吧?至少在這兩個小時裡面,我是被拯救的。

raw-image

後來想想,《龍與雀斑公主》其實也像是在講一個V的故事。大概是髮色比較接近的關係,以及因為下面這支剪輯的關係,這兩天總是想到Mori Calliope。

雖然曲風完全不一樣,但還是這樣想著;說起來,其實中村佳穂本身的音樂風格跟《龍與雀斑公主》中的鈴鈴/貝兒也差滿多的。但要說那就不是中村佳穂嗎?

我在剛開始接觸到V的時候,抱著好奇去查了許多人的「中之人」是誰;老實說,到了現在,我最喜歡看446與486,倒也不會因為知道了中之人的可能身分而有所改變。這就有點像《龍與雀斑公主》的劇情吧?雖然動畫沒有演出來,還是有人不會因為外表不同而討厭一個人的歌聲,或者一個人的性格吧。

當然,因為「皮」的關係而受到注目是一定的;但最後能留下多少人,還是得看「演出」本身吧?不論是歌的詮釋,或者人的演出——但至少目前,我還是寧願相信大多V的性格並非演出(要演個兩三年而且幾乎每天演也太累了吧)。

avatar-img
馬立的沙龍
116會員
122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馬立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本文探討臺灣本土電馭叛客類型小說《電腦人間》的創作理念,並結合作者自身經歷,反思臺灣的身分認同議題。文章最後也提及作者將在臺北國際書展與其他電馭叛客類型作者進行對談。
介紹《電腦人間》一書的封面及插畫繪製過程與細節,包括繪師選擇、創作理念、以及對成品的評價。文中提及多位繪師,如麥克筆先生、阿諾老師、金芸萱老師和黃俊維老師,並詳細描述他們在本書創作中的貢獻和風格。此外,文章也提供了《電腦人間》書籍的購買連結,方便讀者購買。
本文記錄了作者首次參加牯嶺街書香創意市集的經歷,感受到獨立出版的魅力並參與多場對談活動。作者分享了與漫畫家、出版社交流的過程,以及對《杯底不養金魚》的期待,並反思女性主義在韓國的現狀。最後還有《臺灣漫遊錄》作者與英文版譯者的對談活動紀錄。
本文探討臺灣本土電馭叛客類型小說《電腦人間》的創作理念,並結合作者自身經歷,反思臺灣的身分認同議題。文章最後也提及作者將在臺北國際書展與其他電馭叛客類型作者進行對談。
介紹《電腦人間》一書的封面及插畫繪製過程與細節,包括繪師選擇、創作理念、以及對成品的評價。文中提及多位繪師,如麥克筆先生、阿諾老師、金芸萱老師和黃俊維老師,並詳細描述他們在本書創作中的貢獻和風格。此外,文章也提供了《電腦人間》書籍的購買連結,方便讀者購買。
本文記錄了作者首次參加牯嶺街書香創意市集的經歷,感受到獨立出版的魅力並參與多場對談活動。作者分享了與漫畫家、出版社交流的過程,以及對《杯底不養金魚》的期待,並反思女性主義在韓國的現狀。最後還有《臺灣漫遊錄》作者與英文版譯者的對談活動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