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有些人,在選擇哪部影片是想進電影院觀影的時候,會是以導演取向或者是配樂、畫面呈現等作為參考的吧?然而劇情這件事情,往往都是在進場觀看之後才能完整地得知,也就是說劇情這件事情通常是讓人在看完之後,會去思考或是判斷這部作品,是否對自己能產生共鳴;或是值得推薦他人而想與他人一同分享的元素。而對於絕大部分的人來說,劇情的好壞可能佔了評斷這部作品的一半,但在「龍與雀斑公主」這部作品對我來說,卻不能以上述常理來判斷。
話說為什麼會對這部作品下這種評語呢?那就要從新聞對於這部作品的標題來看,「細田守生涯最佳作品!」、「細田守最新動畫電影《龍與雀斑公主》於坎城影展首映獲得長達14分鐘起立鼓掌」、「《龍與雀斑公主》小說日本2個月內再版4次」、「《龍與雀斑公主》熱賣超過61億雄踞日本10周票房Top 3」……看到上述這些媒體露出的標題,是不是讓人對此作品充滿期待呢?
再來從官方的簡介裡面稍微看一下故事梗概「自幼因意外失去母親的17歲女高中生小鈴,與父親兩人同住在人口不斷外移的高知小農村。最喜歡和母親一起唱歌的小鈴,母親死後便再也無法開口唱歌,在現實世界中甚至將自己的內心封閉起來。某日,小鈴化名「貝兒」來到全球超過50億使用者的虛擬世界「U」,貝兒在虛擬世界能自然開口唱歌,並發表自己創作的歌曲,更讓她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此時一個有著龍姿態的神祕存在突然出現在小鈴面前……。」這就讓人更期待實際進入電影院後,會得到什麼答案,對吧?
但事實上,只要稍微瀏覽一下關於這部影片的影評或是其他評論,不外乎跟我的標題有著相當程度的關聯性,也就是對於本片的劇情(或稱作敘事邏輯)評價不甚好,但對於其畫面與音樂的呈現度的確是給予正面的評價。
而對我來說也是如此,在看完第一次後我信誓旦旦地說我不會再花時間、金錢進電影院去看第二次,但在苦悶的日常生活洗禮之後,我還是選擇了挑個結束疲憊上班時光的夜晚獨自進戲院,這次我選擇了不去思考只是純粹地接受,接受這個曾說過很喜歡《美女與野獸》的細田守導演,是怎麼致敬這部經典動畫作品;並仔細去聽身為女主角的內藤鈴(也就是在虛擬世界內的Bell)是怎麼演繹在其中的幾段歌曲,細細品嘗在戲院內的聲光效果是如何把劇中的情感表露無遺;也抱持著接納的心態去體會在這個動畫世界內人們是如何表達純粹的善與愛。
我想這也是為什麼我會再去看第二次的原因,因為音樂帶給人的感動往往不會是理性判斷的,而是在事後的某個當刻,也或是在日常生活的間隙之中,在腦內不自覺地流洩出音律。又或是在現實生活之中不知怎麼地跟劇中人物所遭遇到的事件相仿,而更能體認到其實戲劇也是人生的一部延伸。
平心而論,若有人問我是否會推薦這部作品,我不太敢篤定地說不錯呀去看呀這類的話,但我卻又寫下這些評論,主因只是想記錄下原來自身在看這部片的時候還能抱有赤子之心而去感受製作這部作品的人,是如何熱切地想把這部影片推廣給仍保有單純的心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