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9月初稿
2017/2月新增
●●●●●●●●●●●●●●
2015/9月
在水星天秤15度開始逆行時,與網友就太歲問題進行了討論,那就順便寫篇文章,應該不會自找麻煩吧?剛好木星處女也正沖海王雙魚,看能破解幾個算幾個囉!
■■■■■■■■■■■■■■■■■■■■■■■■■■■■■■■■
維基百科對
太歲 的解釋:
太歲(又稱歲陰)是中國古代天文和占星中虛擬的一顆與歲星(木星)相對並相反運行的星。爾後,演變成一種神祇信仰。
●●●●●●●●●●●●●●
太歲起源:歲星紀年
戰國時代似乎有一種「歲星紀年法」,就是用歲星在天上的位置來表示年度,一年一個辰,12年一循環,而其用途在於古代的占星術推算。起初,由於人們仰頭觀測天體運行時,所用來標明的地理方位,常常與生活中所習慣的方位顛倒。
歲星的運行會有誤差。歲星就是木星,木星每年走31度(1辰,木星回歸週期398.88日),4332.59日(11.8618年)繞天一周。若以12年為單位,每86年就會差1個辰,稱為「歲星超辰」。這誤差很麻煩,會造成占星術不準確。
為了避免誤差,所以在戰國時代中晚期,占星家們設計了太歲這個完美的星體。太歲,是從歲星轉化來的虛擬星體,太歲被規定旋轉方向與五大行星一樣,如此一來,當人們使用太歲紀年時,太歲的方位移動方向,就與地理上的習慣(北上南下、左西右東)相符合了。另外又規定太歲每年行走30度(1辰),12年剛好繞天一圈,所以可以更準確的用來紀年(後來演變為干支紀年法,持續沿用至今),更重要的是這樣不會發生誤差。
《續文獻通考·郊社考卷一百九》:「太歲者,十二辰之神。木星一歲行一次,歷十二辰而一周天,若步然也。自子至巳為陽,自午至亥為陰,所謂太歲十二神也。」古人將周天分成十二段,每段對應一個地支,稱為一次。而木星每十二年繞太陽一周,大致上就是每歲行一次。
●●●●●●●●●●●●●●
太歲信仰:
太歲最早出現在《荀子·儒效》篇中,而避太歲的信仰則是從避歲星的占星術中分化出來的,兩種信仰在戰國時代常常混淆,一直要到漢代以後才逐漸釐清。
太歲並不是凶神,而是守護神,明代《三命通會》說:「真太歲,又名轉趾煞,要大運日主與太歲相和相順,其年則吉;若值刑衝破害,與太歲相戰克則凶。」與太歲相順則吉,相逆則凶。清末民初的命算大家袁樹珊(1881-?)說:「夫太歲,至尊,非煞也。」。
清代《協紀辨方書》也說:「《廣盛曆》曰:歲破者,太歲所衝之辰也,其地不可興造、移徙、嫁娶、遠行,犯者主損財物及害家長。惟戰伐向之吉。……按,歲破為最凶之神,而《廣盛歷》雲『戰伐向之吉』者,蓋向歲破、即坐太歲而敵人乃居歲破之位也,然則乃是用太歲,非用歲破也。」只要坐太歲(亦即背對太歲),讓敵人面向太歲,那麼敵人就陷於「歲破」的大凶位,因此背太歲者吉,面太歲者凶,不言可喻。從以上的討論,只要依照「右背刑,左前德」的規則,就可以安處在吉位,一旦不按此律,那麼在前、後、左、右排列組合後,漸漸由吉轉凶,而以「迎刑左德(背德面刑)」為最凶。但是後來太歲的吉神面向被忽略,成為了一個凶神了。
■■■■■■■■■■■■■■■■■■■■■■■■■■■■■■■■
2017/2月回應:
我們犯了什麼太歲?你不知道的太歲天文學太歲是漢人研究星象,不求慎解,然後以人為假設出來的一個現象,問題是歲星永遠都在,就算在星座間轉換,但能量實際產生影響。至於解釋,就是人類社會學的問題了。
所謂的犯太歲,就是木星回歸到你出生時木星的位置,是另外一種每12年一過一次木星生日的感覺。但木星是個吉星,多半有幸運的能量,能讓人陶陶然,但卻迅速而過。每年生日,是太陽回歸到你出生日度數的時刻,現代人會慶祝生日快樂,那為何木星這顆吉星回歸不是慶祝,而要說是犯太歲,要你多小心呢?
以古代人類的生活艱苦,一時的幸運經常讓人鬆懈而冒險,所以對受保守儒學影響的漢文化來說,你過太爽就要嚇你一下,讓你不敢真的造次,搞啥革命、反動的念頭。但很多理想、冒險,也因為漢文化裡面這種壓抑自我能量膨脹的觀念,最後導致大清國末年的衰敗,無法應對已經往前衝的西方列強,甚至是後來居上的日本。
以占星學來說,木星本質的影響是大環境的'、世代的,影響範圍是一年,總不會同年同生肖出生,就會遇到一樣的好運。如果本命盤日月水金火與木星沒有強烈相位,那跟有相位的人相比,就會十分不同。而個人星盤的格局與木星關係,也會造成吉上加吉,或是樂極生悲的極大反差。如果只用悲觀保守的態度評斷,當然用犯太歲稱呼十分合理,但鐘鼎山林、人各有性,該衝的時候不衝,也可能是作繭自縛,一樣悔恨。
延伸閱讀:
天干地支的星象原理
12生肖與星座轉換表
■■■■■■■■■■■■■■■■■■■■■■
面談1000元(一小時)/線上語音900元(一小時)
解盤教學,下午或晚上,凡事可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