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程說明:
忽然找到2006年3月底(快兩年前)寫的文章,投稿沒被登,因為當時DPP執政出頭的幻覺仍在。但現在看來,文章仍然好像新的一樣。
當時是看到DPP雖然執政,但選票卻未增長,更加上,即使執政成績再好,不是連任失敗(台北的陳水扁),就是差點失敗(高雄的謝長廷與陳菊)。這證明,一定有很大的地方不對,然而DPP的格局一直都沒以變動、將執政視為榮耀而不是責任,以致於無法反省。所以,將之貼出來做為警惕,但這樣又很像打落水狗…。
或許,在淚水中與浴火後,才能真正重生吧~,痛苦永遠是生命的一部份。
才沒幾年的功夫,2000年時勢如日中天的民進黨經歷2004年立委選舉「能贏不贏」,及2005年縣市長選舉「該守未守」後士氣盪到谷底;加上近日黨籍立委退出政壇,民進黨實已瀕臨崩潰邊緣。台灣人百思不解的是,民進黨士氣為何會快速渙散至此?短期雖應歸責陳水扁總統的領導器識,但民進黨長期以來界定問題的投機與跳躍思考更應負起責任。
回顧黨外與民進黨的歷史,體制路線總是佔上風:在1982年出現體制(公政會)路線與群眾(編聯會)路線的辯論;雖然群眾路線獲勝,但獲勝者卻擁抱體制路線。1995年,施明德與許信良兩位主導的「中華民國台獨論」,更是一舉承認體制的合法性。但,為何民進黨會一執政就失去方向感?
民進黨發軔於「台灣地位未定」的歷史現實,並承受台灣人「出頭天」的期待。然而,台灣問題的全貌,是綜合1945年蔣介石「個人」受託來台的「軍事佔領」與1949年「中國流亡政府」ROC的合體,並被國際擱置至今的歷史遺緒。不誠實面對宰制台灣人的「佔領+流亡」體制,根本不可能正確界定錯綜複雜的台灣問題。
可惜的是,無論是1982或1995兩次總辯論中,我們看到民進黨忽略了太平洋戰後未曾解決的「佔領」因素,只專注「中國流亡政府」的面向,甚至錯認只要透過選舉便可片面將「中國流亡政府」轉變為「台灣合法政府」,於是在「台灣人出頭天」的歷史情緒下,無視國際上「台灣不是主權國家」、「中華民國是流亡政府」的斷言,投機的連接兩者而自認:「台灣已經是主權獨立國家,只是現在的名稱是中華民國,故不需要宣佈獨立」。可以說,兩次總辯論中體制路線的成功雖讓民進黨取得總統大位,但安於「出頭天」的幻覺,視「流亡」為「合法」,也讓民進黨失去分析台灣問題的視野和論述能力。
老實說,問題不在「出頭天」,也非「已經主權獨立」:想要帶領台灣的政黨,若不全面思考從1945年終戰時反省起霸佔台灣上空「佔領當局」與「流亡政府」的雙身架構,僅在國民黨丟出的狗骨頭「中華民國」與「天王」人選中打轉,民進黨繼續的挫敗只是常識問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