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京都枯楓記(4) Miho美術館

2017/07/30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融入桃花源意象設計的Miho美術館,要到正館前,需經過一條曲折的隧道,盡頭處,美術館在望。
Miho(美秀)美術館,是昨日遊寂光院巧遇秀芬時敲定的「意外旅程」!像這類「藏諸名山」的美術館,一般交通不便,除非自己開車,否則得先查清公車時刻表。當然,這次有人代勞,預定在JR石山駅搭帝產巴士09:10的頭班車,正常日每天只有4班,間隔1小時。08:45抵達石山駅,大家相見歡,這群朋友竟不約而同來了十幾人,這可在日本,不是台中啊!可惜女兒隨空手道社團赴大阪,為比賽加油,問她跟不到可惜嗎?卻答:「不會,本來就不喜歡上美術館。」有人提議拍張大合照以誌其盛,這時一個女孩跳出來:「我幫你們拍!」拍完,請她入鏡換人持機,問:「妳跟誰一起的?」「啊!不!不!我自己來的,只是覺得你們這樣好歡樂,很高興為你們服務。」說得她好像很孤獨的樣子。相談之下,得知她姓盧,看來不過30歲出頭,便叫她盧美眉,無巧不巧的是,此後行程,又不約而同的遇見她兩次。
在JR石山駅前的大會師】
車行約50分鐘,來到信樂山桃花谷中貝聿銘以桃花源意象設計的美術館。「我肯定來這裡的人,會明白我是有意識地將她與自然融為一體。」建築師說。為保護自然環境並融入週邊景色,建物有80%隱於地下,但並非大量向下開挖,而是反其道而行,先蓋好房子再覆蓋泥土,然後種上適於當地生長的樹木。給遊客第一印象的接待中心區,有個大圓廣場,就算同時來幾十人也不會顯得擁擠,而在此環顧四周,美術館尚林深不知處,通往的路別有洞天,惟不需「緣溪行」,忽逢的不是桃花林而是櫻花林,令我們高嚷春天還要再來,可是到時絕不會這樣清幽了。不致於忘路之遠近,但刻意彎曲的櫻花道使人「欲窮其林」而「復前行」,接著「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穿越山谷的銀色隧道入口卻非「小口」,實寬如雙線道,但僅供人行或電動車載送有需要的旅客!我們當然要走。隧道內壁橫向伏貼著平滑的「銀片」,配合間隔規律的柔黃投燈,向前看,一圈圈半圓漸去漸小,「彷彿若有光」。隧道也彎曲一眼望不到盡頭,當另一端的洞口終於出現時,帶著合掌屋概念的美術館豁然映入眼簾。開頭的導入,便令人驚嘆連連,不斷轉身、徘徊。別看隧道不長,工程極為艱鉅,因為土質關係,無法以傳統方式挖穿,最後想出的施工方法為:(1)記錄生長於這座山頭樹木的次序、方位。(2)移樹。(3)移山。(4)建隧道。(5)把山填回來。(6)把樹依原位種回來。如果開發是必要之惡,那麼窮洪荒之力把傷害降到最低。
【接待中心前的大圓廣場。中左可見通往美術館入口。】
【在圓廣場邊入口前合照】
【入口通道兩側是成排的枝垂櫻】
【在隧道入口前感到興奮的女士們】
【「笨鳥先跳」,為什麼覺得這張很搞笑?】
【進入山洞後回望,櫻花盛開時節來瑰麗可想。】
【較深入山洞後回望,電動車不時穿梭。】
【山洞是無法一眼望穿的曲折設計】
【遠遠的,合掌屋概念的美術館出現在洞口那端。】
【逐漸向山洞出口接近】
【山洞出口前,這對賢伉儷在幹嘛?】
出了山洞,是一座通向本館的輕便吊橋,懸纜線條給人優美柔軟之感,為保護下方的植物,橋身懸空,不用橋墩,且雨水可自橋面下透。美術館內,天冪與四壁,大量使用玻璃,向天借光、向山借景,雖處室內,宛在山林,說日本地狹人稠,但館內卻絕不珍惜空間,任人無壓迫感的徜徉悠遊,只是春櫻期間如何就不知道了。重要收藏品有犍陀羅佛立像(西元2世紀後半,巴基斯坦)、戴奧尼索斯馬賽克畫(3-4世紀,羅馬敘利亞)、阿爾西諾埃二世像(西公元前270-246年間,埃及托勒密王朝托勒密二世)、山貓戲雄雞角杯(西元前2世紀末至1世紀,伊朗或中亞)、 鷹頭神像(即荷魯斯神,埃及第19王朝,約西元前1295-1213)、燃燈佛像浮雕(3-5世紀,阿富汗)、庭園壁畫(西元1世紀,羅馬)、亞西里亞浮雕精靈與國王侍從(伊拉克東北古亞述首都卡拉克的西北宮殿內之C房,西元前883-859)等,當然,館藏雖精而不多,以之招徠參觀者難以長久,故每年舉辦3、4個特展,向世界各公私博物借展,舉歷年與中華文化有關的展覽如:古代中國動物、中國戰國時代的靈獸、龍門石窟展、長安 陶俑之精華–尋找汗血馬、美女的系譜、中國美的十字路–大唐文明之道、中國.山東省的佛像–飛鳥佛的面影等,Miho約12月中到3月中的冬季封館,而在春、夏、秋開館期間,為佈展會有較長的休館日,故計劃去之前必須查明。
【在山洞出口看吊橋與美術館】
【在山洞出口看吊橋與美術館2】
【回看山洞出口】
【吊橋一側】
【在吊橋上回望山洞出口】
【没有橋墩的吊橋,那山那樹曾經過移而復歸的歷程。】
【登美術館階梯前的圓型廣場,與接待中心的相呼應。】
【登美術館階梯前】
【館內大量運用玻璃,向天借光、向山借景。】
【館內大量運用玻璃,向天借光、向山借景。】
【溫潤色系的大理石地板與牆面】
【從館內觀賞天井的庭園造景】
如果天晴,館內光影想必十分可觀,無奈陰天,效果大打折扣。進入不久,遇見一個台灣團,友人和導遊攀談了幾句,他同意我們跟著聽導覽,但他建議所有人趁早先去餐廳吃飯,以避開今日來附近參加祭典後會來用餐的人潮,下午一點再到大廳集合看展。我們已探得位於接待中心的桃谷(Peach Valley)餐廳均使用不含農藥、化肥的有機食材,其自製豆腐尤值一嚐,同來友人部份去了,但我們即使人較少也不想排,最主要是已自備午餐,便在館前鄰近山谷平台上的桌椅胡亂吃了。後來我們也没照約定時間去跟導覽,自己隨興地在裡面晃悠,並在禮品店各取所需買了些東西。
Miho美術館開幕於1997年,或因建材好、維護佳,看來簇新依舊。從創建理念及營造的用心來看,其主人莫非帶有宗教家精神?確也是,小山美秀子家族擁有東洋紡株氏會社(TOYOBO),是日本最富有的女士之一,1941年她認識創立新興宗教《世界救世教》的哲學家岡山茂吉,提倡用「光」治病,信徒很多。1970年美秀子另創致立環境與藝術文物保護的分支《神慈秀明會》,總部就在信樂山中,由貝聿銘設計,建築中有一座像大雕塑的鐘樓,也因本案的合作,後來才又找貝氏設計美術館,從館中可以遙遙望見鐘樓的頂端。小山美秀子本來只想為她收藏的大量茶道器具建一間永久展覽室,但這樣好像太單薄了,適逢1980年代的大股災後,世界經濟蕭條,有些博物館為求生存,只好出售部份藏品,美秀子便加以收購,加上其本有的藝術品,乾脆興建美術館展示。當然,以個人之力,其二千餘件之收藏份量仍遠無法與國家級的大博物館相比,但來這裡的人,好像主要也不是為了藏品,我更是糊里糊塗聽見貝聿銘、桃花源便跟來了,寫旅記時才開始好好的認識她,有先婚後友的FU。
我們搭14:00的巴士下山,時間還早,便往山科毘沙門堂去。
【館內可遙見「神慈秀明會」總部主建築及鐘樓屋頂。】
【美術館出入口的「夢之門」】
【老婆與連走向圓形的「夢之門」】
【「夢之門」打開成橢圓形,在館內可見大量幾何圖形的運用。】
【我們在廣場邊簡單午餐,秀芬去桃谷餐廳吃完回來,秀食物照片給大家看。】
【遊客「立入禁止」的美術館車道入口,小小賞楓的FU。】
【館內展場指引】
【館內商品展售店之一】
【館內商品展售店之二】
【館內本不惜空間,淡季來更地濶天寬。】
【地濶天寬,悠哉二人組。】
【展覽室內不能拍照,但這幅「戴奧尼索斯馬賽克畫(3-4世紀,羅馬敘利亞)」貼在穿堂地面,大家都在拍,取這個角度是因為可以「不小心」拍到後面室內的「犍陀羅佛立像(西元2世紀後半,巴基斯坦)」。】
【「A New Yorker's view of the world - The John C.Weber Collection」展覽室入口前的布置】
【離開前瞥見門邊備下雨供客用的雨傘架,這也太整齊了吧!】
【準備離開「桃花源」搭車去】
12會員
1.8K內容數
自幼愛讀詩寫詩,甚至夢想以此為職志,經過為五斗米折腰的哀樂壯、中年,早已放下「不切實際」,但舊情難忘,老來得暇,重拾詩筆,漫寫生命中的吉光片羽,自娛而已。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