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著宋欣穎的書稿,竟時時想起京都最讓我難忘的那家小館子。
人間美味多矣,而我並不挑嘴。但若問我愛吃什麼,首先還是豆皮。我會為了小菜櫃子裡那無論油炸汆燙醬滷涼拌的一碟豆皮,專程光顧一間小吃店。然而愛吃歸愛吃,心裡也知道豆皮不是什麼上檯面的菜,簡直像是不好啟齒的guilty pleasure。豆皮做得再好,也不就是個豆皮嘛!它也是很有自知之明的,安份守己,並不去和雞鴨魚肉搶鋒頭。
不過,豆皮也有翻身當主角的時候──那是我這輩子吃過最體面的豆皮,就在京都。京都人弄素席,所謂「精進料理」,是很講究的。湯豆腐之為京都名物,便是最矜貴的代表。豆皮呢,日本人叫它「湯葉」,換個名字,形象也一下子端莊起來。
十幾年前與當時還是女友的妻同遊京都,我從旅遊指南找到一間專精「湯葉懷石料理」的館子,全餐從前菜到甜點都是豆皮:豆漿浸豆皮、生豆皮、滷豆皮、炸豆皮、豆皮卷、涼拌豆皮、豆皮漬、豆皮丸子、豆皮湯、豆皮冰淇淋......。我興奮地把這家店列入重點行程,女友就像我所認識的多數人,對豆皮雖不至於厭惡,但絕不到專程吃一頓豆皮全餐的程度。她之所以願意陪我轉三趟公車、冒著雨去吃一頓昂貴的豆皮懷石,大抵像是許多女孩忍受男伴瘋迷鋼彈模型或者戰爭電影,陪著去趟阿宅模型店或者IMAX電影院,純粹出於愛心與耐心吧。
那是一間小小的店,一樓是豆皮外賣的舖子,櫃檯擺著一包包乾豆皮,各種形狀尺寸應有盡有,後面就是熬製豆皮的工場。二樓才是餐廳,冷冷清清沒幾個客人。我倆在安靜得簡直有壓迫感的和室,吃了全套十三道菜的豆皮懷石。我雖愛吃豆皮,也從未想過這個東西可以出落得如此深刻、豐富、動人,平素靜靜待在料理世界邊緣底層的材料,細心提煉,巧手整治,也可以是丰姿綽約的主角呢。
下樓結帳,不忘和一身和服的老闆娘道謝。大概專程來吃豆皮全餐的異國觀光客委實不多,她堅持帶我們參觀一樓熬豆漿、煉豆皮的工場。適逢週末,師傅休息,我們語言不通,卻未稍減她的熱情──她從晾掛豆皮的長竹籤剝下乾結的豆皮,讓我們嚐嚐那新鮮爽脆的口感,一面高高舉起竹籤,認認真真睜大了眼,口誦:「yuba! yuba! (湯葉!湯葉!)」,彷彿那竹籤便是哈利波特的魔杖,「yuba!」便是祕術的咒語了。
臨走,老闆娘贈我薄薄一冊京都精進料理公會之類單位出版,全彩精印的豆皮特刊。我在回程車上拜讀,深深覺得下輩子若轉世為豆皮,一定要投胎到京都,才不枉來人間一遭。
宋欣穎不只有導演的利眼,還有一副溫暖的心腸。她能將日常的材料,提煉成有滋有味的故事,但她從不追求戲劇化。這本書裡的京都,既非觀光客的大驚小怪、亦非在地人的熟視無睹,那是另一種好奇之眼的古都日常。書裡的角色,彷彿也是你我身邊或早或晚總會遇到的人:他們擁有貌似平凡的人生,江湖上摸爬滾打,得意時也很辛苦,常常活得有點兒狼狽,但心裡始終有著哪怕非常微小的夢想。是啊,每個人都是自己那齣戲的主角,再爛的劇本,遇到厲害的導演和演員,也有機會變成經典呢。
小津安二郎說:「電影和人生,都是以餘味定輸贏。」論餘味,宋欣穎這些故事,後勁確實是綿長的。其實整本書讀完,也沒發生什麼大不了的事──對,就跟小津的電影一樣。然而,其清雋、溫厚、細膩,卻讓我時時憶起那十三道菜的湯葉懷石料理──那可能是我平生所吃過材料最質樸、卻最值回味的一頓大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