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弟的《排灣族報告》交出後,卸下了一副重擔,這幾天心情輕鬆多了,媽媽也一樣。讀教評班,抄抄寫寫的功課或考試的壓力也許少些,但學習的份量,有時候更重,老師家長也得付出更多心血,經常需透過各種管道,去增廣並加深孩子的見聞。
配合社會科自然資源課程,十一月三號,邱老師安排珣全班到電廠參觀,由爸爸居間聯繫。雖然,這全國最新、最大的電廠,參觀人潮不斷,但都由公關部門主辦,爸爸完全不曾接觸,利用這次機會,恰好對整個過程做一番瞭解,也算是教學相長吧!
在參觀前,邱老師努力收集資料,做成學習單,希望小朋友能按圖索驥,有好的收穫。但到了電廠,從看簡報、有獎徵答、瀏覽電業博物館到繞廠一圈,只費了一個小時出頭,爸爸覺得這種走馬看花的方式,或許適用一般民眾,對於來驗證課本知識的學生,卻嫌粗糙。這當然不能怪接待人員,而和公司的心態與政策有關。
台電開始重視和民眾溝通並成立專門單位負責,是近十幾年來的事,主要目的是期望減少興建電廠的阻力,可是依爸爸觀察,實際做法上不脫「略施小惠」和「行禮如儀」的模式,但效果如何呢?有一次,公司招待一批核四附近的鄉親「遊覽」電廠,爸爸同事親耳聽到其中一個歐巴桑說:「玩歸玩,我們才沒有那麼容易被收買呢!」真有一種熱臉去貼冷屁股的難堪。
爸爸認為,好的溝通,應該從根做起,而且不要計較短期效果,像與學校的教學互動,就是絕佳的機會。電廠的專人,都有很好的技術,對設備也熟悉,平常不妨規劃一些「專題」,當收到學校的參觀申請,便以「專題」為基礎,事先和老師討論,商訂出適合課程的「教案」,並且在做好安全防護和教育後,引導學生實地瞭解設備的運轉情形,做更深入的介紹。而藉由時間與經驗的累積,逐漸完備適用於各級學生乃至社會人士的「教案」,使電廠成為一個真正的「教育中心」,細水長流,回報或許遠遠超出預期。
殘酷的現實是,核四「溝通」了這麼多年,仍難逃停建的命運,而未來台電民營化後,基於成本的考慮,可能也不願再為「教育民眾」多花錢,爸爸的構想,恐怕還沒提出就成為明日黃花了。
89.11.27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