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一段時間,我對未來充滿希望,課本教導學生 : GDP上升、企業讓利給員工、促進消費創造更多GDP,如此的循環聽起來很美好,1930年,經濟學家凱因斯(John M. Keynes)預言100年後,人類不再為溫飽而奮鬥焦慮,每周只需工作15小時,剩下時間用於享受生活、追求更高精神層次。
現實卻變得十分詭異 : 員工更忙更有壓力、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甚至我們已經站在「第六次大滅絕」的開端 : 氣候變遷、生態失衡、資源耗竭。
很多人聽到要改革資本主義,下意識就和共產、人類文明毀滅連結在一起,事實上在人類三十萬年的歷史中,資本主義僅僅存在了五百年,在此之前,人類與萬物和平共處,就像《阿凡達》中的納美人與伊娃的共生關係,上位者發現這樣的「泛靈信仰」不利於統治,因為樹是人,山是人,河是人,怎麼能任意開採、焚燒一個人呢? 在他們的版本裡,地球不是大地之母,而是需要被馴服的Bitch。
「資本累積不是純潔無辜的儲蓄過程,它是一個掠奪過程。」
「物化」是發揚資本主義的第一步,當其他事物為客體時,他們有義務服務主體且不求回報,例如 : 奴隸制,或者工廠排放廢水、製造空汙不需付任何代價,更要命的是,GDP被現今多數國家視為首要指標,GDP=C+I+G+(X-M)國內生產總值=消費+投資+政府支出+(出口-進口),如果只是其中一個指標當然沒問題,但當幾乎所有政策都向著GDP,會發生什麼事呢?
想像兩種生活吧! 一種是自給自足的農耕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作息正常、飲食均衡,有大量時間經營家庭和休閒活動,另一種是都市的上班族,必須透過加班或斜槓維持基本收入,高油高鹽的外食、慣性熬夜、藉助咖啡/菸酒/購物排解壓力,哪一個創造最多GDP呢? 肯定是後者吧。
羅伯 · 甘迺迪 :「GDP既不衡量我們的機智也不衡量我們的勇氣,既不衡量我們的智慧也不衡量我們的學識,既不衡量我們的惻隱之心也不衡量我們對國家的忠誠……簡言之,它衡量一切,除了讓生命有價值的東西。」
物化、追求GDP,還要無止盡的成長,按理來說,萬物的成長會有一個終點,然而對於資本主義來說,沒有賺夠錢這回事,我們被莫名的規則綑綁,不為了人類福祉而成長然後停下來享受,純粹為了成長而成長,是的,它給我們一個藍圖,激勵我們努力勞動實現理想生活,不過規矩終究是掌權者設定的,終點線一直在延後,退休年齡、每年所需生活費...等等,形成萬物齊漲、薪水不漲的局面。
每年成長的GDP顯然沒有回饋給社會大眾,根據主計處2022年的資料,台灣的GDP超過一半集中在房市,而古蹟「意外」失火、老百姓「生不如死」、青少年自殺率逐年攀高,以上,GDP均不列入計算。
「GDP與人類福祉之間的關係沿著一條飽和曲線發展,達到某一點之後,報酬急遽下降,而高所得國家早就超過那一點了,此時再多GDP對於人類繁榮(human flourishing)也幾乎毫無貢獻,兩者關係完全斷裂。」
更別提保護環境了,工業革命時期,瓦特改良的蒸汽機使人們得以用更少的煤礦獲得更多能源,結果英國的煤炭消耗量不減反增,原因是資本家把結餘拿去再投資以擴大產能,此現象稱作傑文斯悖論(Jevons paradox),瑞典環保少女格蕾塔·童貝里(Greta Thunberg)呼籲 :「我們不能靠規則來拯救世界,因為規則必須改變。」
讓我想起鋼之煉金術師,愛德華兄弟試圖用煉金術復活媽媽,觸犯大忌,造成愛德華手腳殘缺、弟弟失去身體(靈魂附著在騎士鎧甲上),多年來兄弟倆無所不用其極的想找回屬於自己的部分,最後愛德華來到真理(某種神)前,對方問 : 「你還有什麼能給的?」跌破眾人眼鏡的是 : 愛德華放棄了煉金術,真理嘲諷 : 「你要退變為普通人嗎?」
愛德華 :「因為看見了一點真理,就妄想一切都能用煉金術解決,但那是錯的,只是傲慢罷了,什麼退變不退變的,從一開始我就是個普通人」真理哈哈大笑,讓愛德華跟弟弟恢復原狀,一切回到原點。
從資本的角度來看,愛德華根本不該放棄煉金術,這個投資項目簡直血本無歸,卻忽略了世間存在的「等價交換」: 有得必有失,以及認清自己是個凡人,與萬物同在、不凌駕於萬物之上。
貫穿全劇的「一為全,全為一。」是什麼? 愛德華兄弟回答 : 「全是宇宙,一是我!」要說解救人類的方法是老生常談的同理心,一點都不為過。
作者傑森 · 希克爾(Jason Hickel) :「不只經濟學需要改變,我們需要改變看待世界的方法,以及我們在世界的位置。」
ig : 呆比 生活雜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