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沒有「此日期前最佳」

2018/01/27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有些電影必需重看,原因是看不懂,或者對人物和劇本的文本想要更深入的了解。

最初重看較多是 Kubrick 的 The Shining 和 Full Metal Jacket,全因他營造了完整度驚人的電影感。

後來一段時期,楊德昌的《恐怖分子》和《一一》是重看的片單之一。重看前者,是因為對身處的城市同樣有感不安,又因戲中的王安。無論記憶經歲月洗禮,飾演青春躁動的王安已給我無法抹去的印象!如數喜好下的十大深刻女角色,她是其中之一!重看後者,是基於一種童年失落,很大可能歸究於簡洋洋具有與自己相似的空間,好讓我在他身上投射情感。當然,那些中產家庭力圖掩蓋的人性問題,最終會明白是日常一種,無可避免。重看是種提醒。但仍一些電影是難得重看,例如《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今年的好消息是終於推出完成復修的影碟。

意大利的新寫實主義電影明顯影響影史發展,其實全賴戰後仍堅持拍片的電影人!閱讀電影歷史期間,有機會認識《單車失竊記》(1948,Vittorio De Sica),又因電影會而有幸看過一部阿根廷電影 Rapado(1992,Martín Rejtman)(和 《十七歲的單車》(2001,王小帥)。這三部以單車為人物的生活所需品的電影,同樣在重看的片單內。

大專時期,因論文作業而把王家衛的電影看完一遍又一遍,結果本來三千字的論文,最後以上萬字超額完成(後知後覺,影迷和學業態度應該分開的)。其後不久,《一代宗師》上映的第一天走進戲院,失望而回。此後,除《重慶森林》外,未再重看王導的戲。

提到《重慶森林》(Chungking Express)時,還有兩部會特別聯想的重看片單!一部是 Billy Wilder 的 Sunset Boulevard,另一部是 David Lynch 的 Mulholland Drive。三部電影除了具有類似的片名形式外,內容均有女影星的人物,而且她們同樣是放不下(昔日的)名成利就,是三部寫貪婪和虛榮的黑色電影!

慢慢堆砌下,重看的片單多的是!只數個別電影已覺無暇分身,例如 Man on the Moon、《窮街陋巷》、《華爾街狼人》、《斷了氣》、《蔑視》、Army of Shadows。片單除去王導的戲後,杜sir的電影是重看最多的香港電影,特別是兩集《黑社會》和《毒戰》。

至於《踏血尋梅》,對我而言是意味深長!這是一部讓我曾在多個晚上,突然想買飛重看的電影!儘管我在戲院看過四次,還是很想再看,可惜剛踏入二月不久便落畫。有別於其他要重看的片,《踏血尋梅》的類型和格局雖然處理得極具戲劇性,但人物的情感和處境,則有種莫名真實的現實描寫。丁子聰與佳梅是對人世冷感的兩個人物,他們之間形成共嗚,故事一方面總括兩位同代人互勉;另一方面借臧Sir的視點,期盼觀眾暫且放下以老賣老的觀點,重新打開謙卑的視野,對了解青年重構一道公平的橋樑。再者,當中的命題「在絕望中選擇生存(解脫)的方法」,實在是現實氛圍的縮影,也是自己無法逃離的事實。嘗試在觀看程度上再進一步,細心「閱讀」之下,會發現電影的用心。尤其看過公映版,再看導演版,每每了解導演的剪接取捨後,聽出一把苦口婆心的弦外之音!無論從運鏡的氛圍渲染,或者唯物辯證影像的段落,都可明白到背後作者正為悲劇極力提出疑問!問過程,問因由,問真理!鮮明的作者意識貫徹全片,已經是香港電影鮮見的元素。可能重看的心思,正正來自於這樣清晰的電影作者,完成了能為人解困的電影。
後記:如果你的另一半,永不重看任何感到一知半解的電影,也不要妄想他/她去了解你。因為你們的關係等同於爆谷電影,純料滿足生活上的消費和娛樂慰藉。
(2016年臉書帖文,追加後記)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會員
30內容數
錫洋,香港90後影視工作者,業餘影評人。 文青無門,學棍不足,腥羶色有餘,愛好黑色電影。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