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星期前,無意間發現一則預告片,文案寫著:如果你喜歡John Wick(中譯:疾速追殺;台譯:捍衛任務),你自然會愛上Sisu(中譯:永生戰士)。點開影片,主角乾脆利落的動作,以及一人對抗納粹德軍的氣勢,確實給人帶來不少John Wick的即視感。且不論劇情如何,若電影能在二戰的背景上發揮John Wick的打鬥風格,就已是難得的佳作。然而,滿心期待踏入戲院的我,最終卻只看到了一部畫虎不成的平庸之作。
Sisu電影海報以黑白金三色襯託其主題,頗具巧思。
Sisu,是一個「無法翻譯」的芬蘭詞彙,與廣東話的“硬頸”一詞神似,形容一種「握緊拳頭直到指節發白」(white-knuckled)的憤怒、勇氣、堅毅和決心。Sisu一詞可說是二戰時期芬蘭的縮影:儘管人數和裝備都劣於對手,但為了家園燃起的Sisu精神,讓他們能締造前拒蘇聯,後抗納粹的小國傳奇。電影中,主角便是Sisu的化身。一名老兵在和蘇聯的戰爭中失去一切,不顧一切的戰斗方式讓他成了芬蘭的不死身傳奇。戰鬥結束後,他幸運淘到一大批金礦,原以為可以開啟新生活,豈料竟被小部隊德軍搶劫,隨即開展了主角一人暴打納粹的復仇之旅。
主角的背景故事和John Wick簡直如出一轍:金盆洗手的傳奇,被反派奪走了自己的生存目標,最終化身死神爽快復仇。很遺憾的是,除了人物塑造形似,整部電影鮮少有類似的動作創意。預告片裡,主角利用諸如地雷、頭盔、匕首等武器除掉納粹小隊的動作鏡頭,也是正片裡少數讓主角活用場景和道具力克對手的段落。其餘的時間裡,主角克敵制勝的過程,只能以角色光環來解釋。
當然,幾乎所有美式英雄動作電影都有類似的問題。但John Wick系列之所以大獲成功,就是因為它能通過世界觀的塑造和令人信服的動作場景,突破影迷對同類型電影的成見。殺手世界觀為殺神Wick提供了不少幫助:滿倉滿谷的槍械庫,可擋子彈的西服,還有適時出現為Wick提供協助的地下組織。執行任務以前,電影會展示Wick為了應對不同狀況而做的準備,還有出意外以後的補救方法。John Wick也沒有刀槍不入的身軀或絕不落空的槍法。他需要依賴掩體藏匿行踪再通過巷戰的優勢一一除掉敵人,也需要結合柔道、寢技等招式應對更難纏的敵人,更要依賴過往結識的盟友讓自己能療傷休整。如此一來,在主角大殺四方的同時,觀眾不至於因情節過於荒謬而頻頻出戲,更能在略微合理的基礎上體會主角的技巧、膽識與決心。
【後有劇透】
在主角與反派小隊長在雷區對峙以前,Sisu還算勉強做到了上述的要求。但是,當上一幕納粹小隊還因自己埋下的地雷而舉步維艱,下一幕主角卻已神奇地穿越雷區時,觀眾就已經很難嚴肅地看待Sisu接下來的情節。頭髮灰白的主角,可以在小腿被狙擊後用雙腳逃出敵人的包圍,可以在流了一整夜血後精神抖擻地繼續征程,更可以一手抓住升空的飛機,一手用鶴嘴鋤鑿穿機身。臨近片尾,當主角毫髮無傷地從墜機殘骸裡爬出來時,滿心期待在大銀幕上看到二戰版John Wick的我,也只能仰天苦笑了。
主角意外淘到大批金礦後卻被撤退中的德軍騷擾,憤而展開復仇之旅。
要和John Wick一樣避免淪為一般的英雄主義動作片,首先就得有令人信服的反派,然而主角面對的,卻是一個不斷命令下屬去死的納粹隊長。儘管劇情裡有為此提供理由,但當對手三番四次主動削弱自己的人數優勢,觀眾也只會因主角過於幸運而出戲。第二,淘金盆無法擋子彈,地雷沒辦法變手雷,鶴嘴鋤也鑿不穿飛機。毫無理由地偏離物理規則,最終只會讓觀眾對主角身處的危險無感,讓緊張感蕩然無存。第三,以主角視角克服難題,才可能令觀眾信服並投注感情。Sisu後半段的主調,幾乎變成了以主角為怪獸的恐怖電影。反派們相互嘀咕主角的可怕之處,隨即一個個地被不知從何出現的主角除掉,甚至還有從未交手就棄械而逃的敵人。John Wick不是蝙蝠俠,他的能力佐證了他的傳說,敵人的恐懼只是背景而非主軸。搞錯了重點的Sisu,也因此和他仿效的對象漸行漸遠,成了又一個只能放空腦袋去看的動作爽片。
反派的塑造不到位,連被害者們拿起槍械捍衛自己的畫面也少了些衝擊力。
John Wick橫空出世,令影迷開始期待合理流暢的打鬥鏡頭,以及結合技巧與情境的動作設計,能逐漸成為院線主流。但當自詡為「芬蘭版John Wick」的Sisu也令人失望,恐怕能與John Wick系列並肩的,短期內也只有它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