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才能走得長久

穩,才能走得長久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投資理財內容聲明

我朋友近期傳了一句話給我

本大、利小、利不小。

本小、利大、利不大。

以公式來看。當大本金時,報酬率低時,所獲得的利潤不大。

當小本金時,報酬率高時,所獲得的利潤依舊不大。

看起來是一條非常合乎常理的數學算式。

但這是對的嗎?

大多數人的本金都是從小地方累積起,只有小部份的人是從繼承、贈與得到。

當然,該怎麼累積,通常可利用儲蓄、保險等方式累積。

但現在也許更多人會採用投資股票,想讓自己小小的本金開始成長,加速成長。

若一開始採用單一個股重壓,獲得成倍的收益。那接下來的一百萬、五百萬、一千萬也是採取相同方式嗎?

這可以好好思考!

當然,會有人說,當我獲取到足夠的金錢時,我會分散至分紅保單、實體產業進行分散投資。

但我們需要試想,當我用一套方法時,獲取了幾倍的績效時,我們會果斷放棄此方法,認為此套不行了嗎?

不!我們會想說要複製,我們會認為繼續使用相同方式,放大效益。

我想說的是,每一次重壓單一個股,成功了,翻倍了。你可以容許自己成功,但不能容許自己任何一次的失敗。

因為當虧損10%時,你需要11%的獲利才能回到原始資金。
虧損15%時,需要17%的獲利。
虧損20%時,需要25%的獲利。
虧損30%時,需要42%的獲利。
虧損50%時,需要100%的獲利。

當然,這當中也涵蓋停損的重要性。

但也告訴我們,一開始的十萬,你輸得起。後續的一百萬、一千萬、五千萬呢?

下一個方式好了!

採取分散投資,採取坊間常見的五檔、十檔個股去做投資、設立停損。

你可以試想,平均分散後。

一百萬,五檔個股,每檔20萬。十檔個股,每檔10萬。
五百萬,五檔個股,每檔100萬,十檔個股,每檔50萬。
一千萬,五檔個股,每檔200萬,十檔個股,每檔100萬。
兩千萬,五檔個股,每檔400萬,十檔個股,每檔200萬。

看起來好像可以增加成為二十檔個股。亦或是持有十檔個股的方式。

但考量到每檔個股的成交量,你能選擇的就不多了。

甚至,你可以參考一下,你操作十檔個股時,平均每檔會有多少的損失,進行停損。

通常都是採用10%-15%停損,若持有滿倉,也就是一千萬最大虧損會虧損150萬。兩千萬就會出現300萬左右的虧損。

沒有不行,但我此次只是顯示出一次你認為大好機會的介入時間,可能出現的最大損失。並沒有計算到連續停損的狀態下。

也許你的心臟夠大,可以忍受的了。但這會穩嗎?若考慮2022年台股的走勢,加權指數由高點18575跌至12629,最大跌幅為32%。當然許多個股可能都已經對折再對折了。

甚至,你可以試想,為什麼許多有錢人都會採取低報酬的套利,儘管報酬較低,但他仍願意投入金額?

我曾討論過,低報酬也代表著低風險。也就是你損失的金額會較小。

在高報酬時代,人人都可以成為股神,運用高槓桿,每個人都能獲利上百萬元。

但事實上,有多少人可以留住?

巴菲特曾說:『當潮水退去,就知道誰沒穿褲子了!』

這段話具有許多含意,有時是指資金潮。有時是指衰退期。

在我認為,在大空頭時代,比誰虧得少,誰虧越少,誰就越有底氣在底部去進行交易。

但本金還是這麼少!該怎樣讓他成長?該怎樣增加本金。

我的建議是,儲蓄、儲蓄、還是儲蓄。或是進行長期投資。利用時間去幫你度過那段空頭。讓時間去幫你獲利。儘管獲利較少,但勝率較高。

你認為,哪一個帳戶你可以操作的比較安心。

年均報酬15%的帳戶,但是上下震幅為30%,也就是有可能出現-15%。
年均報酬8%的帳戶﹑但是上下震幅為10%,也就是有可能出現-2%。

哪一個會比較穩?

我能說,穩,才是一切。

這也是為什麼,在基金分析、會有夏普值、Beta值、標準差等等

都是用來分析此基金的狀況。

你必須將手上大部分的資金都放在最穩的商品上,剩下的才可以平常心的去放在高風險報酬的商品上。

越高報酬,風險相對越高!

我撰寫的時間為2023年5月23日。我們來看看近期的納斯達克走勢

若是短線投機者,大家最希望

在2022年12月28日最低點買入
在2023年2月1日賣出,做到一個很漂亮的波段。
接下來採取空手,或是放空,直到2023年3月13日。
隨後進行回補,或是買入做多,直到2023年5月22日。

或是波段長期投資者,在2022年12月開始分批買入。隨後就不管,持有至今。

raw-image

沒有絕對好,也沒有絕對壞。

你能賺到短線,很好。能做到中長線,也很棒。

短線者,有多少把握,可以在2月1日出清。3月13日買回。並在3月31賣出、3月13日買回。

或是在2022年12月之後,就利用20EMA(紅線、月線投資法)

但我想說的是,這是一個指數的案例,在利用期貨下,你的波動會放大數倍,你能夠持有多久?甚至若沒有買在最低點時,你要承受多少的心理壓力以及損失?

raw-image

這就是我說的穩!

穩才能長久,才能持續獲利。若是有經驗的交易者,你可以回想一下2022年、2020年的COVID-19、2018年底的中美貿易戰、2018年初的波動

這無關於股市,更包含了人生。

為什麼可以這樣說?

為什麼房地產市場是普遍認為好用於增加財富的利器。

因為你不可能在房價跌的時候出手賣出。當然其中還有高槓桿、自住、利率等等許多條件

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穩。

房價多穩?撇除特殊事件外,房價的漲跌幅可能一年就是10%以內。然而若是股市就是30-50%。甚至特殊事件就有可能在極短時間出現20%的虧損。

單一個股持有100%滿倉並佔據你全部的資產,你可以持有多久?你可以忍受多少波動?你可以承受多少虧損?

『有錢人在意的是不要虧損,能有獲利更好。』

重點在於不要損失。因為他們專注在總資產的增加。

這總資產並非單指『股票價值』、『現金存款』、『房地產總值』

其中更包含了,智慧資產、技能、你的現金收入等等。

若只單看股票價值,就可惜了。因為在金融市場中,你更少了原物料、債券、外匯等等。


因為從資產大部位的穩定增長、小部位的投機(高風險高報酬)、高速增長的主動收入,甚至你的年紀、工作狀態,都是值得思考的一部分。

現今很多人會討論的資產配置,不外乎股債比,偶爾可能加入些較高配息的增加被動收入,達到穩。

若在拉遠來看,低年齡層與高年齡層的資產配置本來就不同,高收入與低收入的本來也不同。

甚至,我認為低收入的更不該去壓注在高風險高報酬的金融商品。

因為你在浪費最重要的『時間』。可以去看看有多少人是連續5年高報酬?

就連股神巴費特,當達到一定資產規模時其報酬率勢必也是降低的。

因為資金的大小,本來就會影響配置的方法。

你若習慣高風險高報酬,在累積到一筆財富後,能夠轉變方法是最好的,但要是不能呢?你就繼續在高風險高報酬當中打轉。成功很好,但容不得失敗。因為失敗就是歸零。

低本金時的損失,主動收入很容易補足,很容易東山再起。但資產規模大到一個境界呢?

我認為真實發生的事情應該是

本大,利小,利大

本小,利大,利小

當你擁有一千萬、兩千萬、甚至一億時,你會冒著虧損的風險?還是考慮穩定的6-10%報酬呢?

一千萬,也就是一年會有60-100萬

一億,也就是一年會有600-1000萬

還是想要高報酬的30%,但風險是帳戶有可能出現30-50%的虧損呢?

這不難想,為什麼有些高資產客戶寧願選擇比通膨再高一點報酬。

因為人的花費是有限的,我們屏除那些最最最奢侈的花費

甚至人的花費會隨著年齡改變,當到了六七十歲,你還會想每年都換跑車?

願善良、紀律、智慧與您我同在!

avatar-img
林長宜投資筆記的沙龍
4會員
19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先知先覺者是針對將來可能起漲,現在未表態,開始進行布局 實事求是者,是針對開始有明顯動作時,開始動作 以股票為例: 先知先覺者,可能先看到W底出現,看到一些基本面、籌碼面、技術面上有可以支持的論點,採取布局。甚至有些人會認為,電動車是未來趨勢,就開始買入。 實事求是者,是看到W底出現後的帶量突破,開
從波浪理論當中,美元、道瓊、黃金,更可以略知一二。 千萬不要只會單獨看一個漲跌,一條線,甚至看一個點(近期會漲會跌?)。 每一次特殊事件,或是異常波動時,都是拿來修正波浪理論的好時機。 記得,我在聯準會利率後,我曾發表三層思維。 現在我們可以來看是否有誤,或是需要改進的地方。 以下就是那天的文章(以
在現今這種不上不下的盤勢時,貪婪恐慌指標根本很少提起。 因為尚未到達極度恐慌(Extreme Fear)以及恐慌(Fear)。 對於近期而言,應該都是接近中性(Neutral)或是貪婪(Greed)。 要抓出歷史走勢與鄉對應關係,前陣子剛好看到M平方可以找到。 這個指標對於我來說,是相當好用且可以更
原本很想打上【台股觀察重點指標】 但.....這是錯誤的。根本沒有重點指標! 因為當所有人知道後,那就不適重點指標! 也許有,但是你我都會選擇忽略,或是因為一次的過份相信,而遭受打擊,因而放棄此指標。 我只能說,許許多多的指標都是有意義的,兵器在手,在於使用者。不是指標不好用,是你不會用,或是在不對
這次我們討論碎形。 這邊先講得個大概,可能很不精準,但這是我理解的一部份。 碎形皆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會出現, 例如:從樹到主要樹幹,再到細小的分支,再到樹葉、再到葉脈。你會發現會有很類似的形狀。 例如:水溝成小溪,小溪成小河,小河成大河,等等.... 好,以上看起來都是廢話。這跟股票又有甚麼關係。 曾
但也因為太過大量資料,一直湧入,更容易造成資訊混論。 這是現今的問題。 當初我懵懵懂懂,初踏入這金融市場時,我參加許多社團、LINE加入許多投顧老師、看Youtube、看KOL、看電視上的財經節目、解盤、甚至更大銀行投顧所出的報告等等。 為了就是獲得更多更多的資料、資訊,深怕遺漏最新的訊息,而導致自
先知先覺者是針對將來可能起漲,現在未表態,開始進行布局 實事求是者,是針對開始有明顯動作時,開始動作 以股票為例: 先知先覺者,可能先看到W底出現,看到一些基本面、籌碼面、技術面上有可以支持的論點,採取布局。甚至有些人會認為,電動車是未來趨勢,就開始買入。 實事求是者,是看到W底出現後的帶量突破,開
從波浪理論當中,美元、道瓊、黃金,更可以略知一二。 千萬不要只會單獨看一個漲跌,一條線,甚至看一個點(近期會漲會跌?)。 每一次特殊事件,或是異常波動時,都是拿來修正波浪理論的好時機。 記得,我在聯準會利率後,我曾發表三層思維。 現在我們可以來看是否有誤,或是需要改進的地方。 以下就是那天的文章(以
在現今這種不上不下的盤勢時,貪婪恐慌指標根本很少提起。 因為尚未到達極度恐慌(Extreme Fear)以及恐慌(Fear)。 對於近期而言,應該都是接近中性(Neutral)或是貪婪(Greed)。 要抓出歷史走勢與鄉對應關係,前陣子剛好看到M平方可以找到。 這個指標對於我來說,是相當好用且可以更
原本很想打上【台股觀察重點指標】 但.....這是錯誤的。根本沒有重點指標! 因為當所有人知道後,那就不適重點指標! 也許有,但是你我都會選擇忽略,或是因為一次的過份相信,而遭受打擊,因而放棄此指標。 我只能說,許許多多的指標都是有意義的,兵器在手,在於使用者。不是指標不好用,是你不會用,或是在不對
這次我們討論碎形。 這邊先講得個大概,可能很不精準,但這是我理解的一部份。 碎形皆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會出現, 例如:從樹到主要樹幹,再到細小的分支,再到樹葉、再到葉脈。你會發現會有很類似的形狀。 例如:水溝成小溪,小溪成小河,小河成大河,等等.... 好,以上看起來都是廢話。這跟股票又有甚麼關係。 曾
但也因為太過大量資料,一直湧入,更容易造成資訊混論。 這是現今的問題。 當初我懵懵懂懂,初踏入這金融市場時,我參加許多社團、LINE加入許多投顧老師、看Youtube、看KOL、看電視上的財經節目、解盤、甚至更大銀行投顧所出的報告等等。 為了就是獲得更多更多的資料、資訊,深怕遺漏最新的訊息,而導致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