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分析】綜合損益表|探索上市櫃公司的轉投資策略(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投資理財內容聲明

今天我要分享的是損益表中營業外損益的轉投資損益問題,公司進行轉投資以提升競爭力,而商業競爭的激烈程度常常不為人知,我們一起來認真研究看看會不會發現什麼投資小訣竅呢?

通常公司會轉投資的目的主要為了提升競爭力,因為在現實世界中商業競爭的白熱化程度並不是一般局外人能感受到的,所以部分具規模的上市櫃公司,都會將一部分的資金投入到轉投資,目的是為了消除競爭或消弱競爭對手的競爭力,在實務上他們會這麼做:

像是直接合併、公開收購或秘密收購主要競爭公司股份的方式,來消滅或掌控競爭公司經營權,或是用轉投資方式成為價值鏈中上游或下游公司的股東,與被投資公司建立更密切的業務關係,方便掌握上游原物料的來源或配合下游建立商品銷售網路,有利於商品的銷售、又或者是與上下游形成策略聯盟,相互分享彼此的資源以提昇各自營運的競爭力。

投資到價值鏈的上下游公司中,成為能控制被投資公司的經營決策及方向的控股公司,必須掌握到足以左右公司決策的股權,會做這樣轉投資決策多數是為了能牢牢的控制上游被投資公司進出貨對象,除了讓自己供貨無虞外,有時還可以為了削弱競爭對手的競爭力實施必要的手段,有些也會同樣因為競爭的目的,掌控下游被投資公司進出貨的對象,這種從上游到下游的產業垂直整合就是所謂一條龍的經營模式,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增加自身的競爭力。

這類轉投資通常必須是長期持有被投資公司的股票,多數是不會輕易賣出持股,而造成控制權力降低,一般持有股權的最佳比例是50.1%,或是佔有被投資公司一半以上的董事席位,如此在股東大會或董事會投票時就不會輸,這樣就擁有絕對控制權。

他們也可能從事多角化經營,除了可以分散經營風險外,還可以創造未來異業整合所帶來的創新商業模式契機。或是將公司閒置資金的一部分用於投資其他經營績效良好的公司,可以賺取股利及股票價差。

如果是將多餘的閒置資金,拿去投資已經上市櫃公司股票,就可以看成是一般投資理財,但如過是長期投資,從投資人的角度來看,就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而且不容易被評估的議題,一般來說投資人會以長期持有的方式去投資一間公司,主要是看中公司本業經營優異或是前景看好,但是如果這間公司將部分資金挪去長期投資其他公司,尤其有些還是未公開發行的公司,對投資人來看就是個黑盒子,面對這種情況到底該如何評估呢?

依照中華民國轉投資的法制規範,上市櫃公司只能投資於股份有限公司、有限公司或只需承担有限责任的兩合公司股東,不能投資於無限公司、合夥之商業及兩合公司,並且除專業投資公司外,公司轉投資其他公司之總金額不得超過實收股本的40%,還有一堆規定與執行細則,有興趣的投資人可以上網查詢。

按照IFRS會計準則中,上市櫃公司轉投資其他公司的規定,以權益法認列及成本法認列兩種不同方式來記錄投資公司股權。

首先來說說什麼是權益法認列呢?權益法認列是一種會計處理方式,是將投資公司股權記錄在財務報表上,並通過股息和資本利得的分配來計算收入,依照IFRS會計準則中轉投資的規定,當一家公司持有另一家公司得股權超過50%就具有絕對控制權,所以除了以權益法認列還應該要編製合併報表,投資公司如果以直接或間接透過子公司,持有被投資公司超過20%以上股權時,推定對被投資公司擁有重大影響就應採用權益法認列,但如果持股未超過50%,可以不用編製合併報表。

權益法認列中,投資公司將其持有的股權按成本列入資產,而當被投資公司的盈利分配時,將其所持有股權的分紅按比例列入收入,同時也反映在投資公司的股東權益中,此外當被投資公司的市值發生變化時,投資公司也需要按比例調整其股權的市值,並將其反映在投資公司的資產負債表中。

權益法認列的優點是可以反映出投資公司對被投資公司的控制力,更能夠反映出投資公司實際上獲得的收益,它的缺點是可能無法反映出被投資公司的實際經營表現,可能存在估計偏差等問題。

再來另一種會計處理方式是成本法認列,這個方法將投資公司股權記錄在財務報表上,但只反映出當初購買時的成本,不考慮市值變化也不進行股息和資本利得的分配。

依照中華民國轉投資的規定,持股比例低於20%以下的轉投資因為不具控制權,如果被投資公司的主要業務又跟投資公司不太相關,這類長期投資則可以先以投資時的股權按成本紀錄在資產中,並在需要時進行減損減值處理,只有當被投資公司發放現金股利時,投資公司不需要將其列入收入,而是將現金股利列入營業外損益的項目中,再將其列入投資公司的現金流量表中就可以了。

成本法認列的優點是簡單易懂,不受市場波動的影響,且投資公司只需關注被投資公司的基本面表現,但是成本法認列也有缺點,像是無法反映出被投資公司的實際市值和投資公司實際獲得的收益,還有可能低估被投資公司的價值。

當投資人計劃要長期持股領股息的上市櫃公司有許多轉投資公司時,就要注意投資標的所選擇的轉投資認列方式,尤其是長期投資的金額,如果是超過總資產比例的20%,大多又都是不需要合併報表的成本法認列方式,建議投資這類公司的股票要三思。

如果計畫投資的公司轉投資關係非常複雜,像是多數是透過子公司轉投資,自己也參與投資,彼此之間又有複雜的交叉持股關係,通常這都是可能會影響公司經營決策股票價格和風險水平的,因此投資人應該注意可能會發生的弊端,像是當投資人不知道所有相關企業的信息時,交叉持股關係可能會導致信息不對稱的問題,這可能會使投資人無法得出正確的投資決策。

再來當相關企業之間的股票價格波動時,交叉持股關係可能會使整個股票市場受到影響,這可能會導致股票價格波動更加劇烈,並增加風險。

最後如果一家公司和關係企業之間存在交叉持股,它們可能會試圖操縱股票市場,進而影響其他投資人。

所以如果計畫投資公司的轉投資公司,就算是供應鏈中的上、下游關係,但是長期投資金額佔總資產的比例已經超過20%,可能會對這間公司的財務狀況和業績表現會有較大影響,如果大多數又是低於50%持股,可以不必合併報表的轉投資,實在會讓人感覺是刻意要迴避合併報表或以權益法認列的要求,這類公司的作法心態就可議,精明的投資人敢投資嗎?

建議要仔細審查所有轉投資比例超過20%以上公司的財務報表,要與這間公司同業比較相對應的欄目數字是否有異常的差異,如果是有且因此而造成獲利下降,甚至虧損,或是因為這個數字差異,公司才小有獲利,建議這類公司的股票進量不要投資。

了解投資公司的風險承受能力,合理配置投資組合,避免過度集中在某一檔股票來降低風險,還需要仔細分析被投資公司的基本面表現,包括其財務狀況、經營策略和行業前景等因素。

總體而言,綜合損益表可以提供許多有關公司經營績效和財務表現的資訊,幫助投資者評估公司的投資價值。但是投資者應該綜合考慮其他財務報表和相關訊息來獲得更全面的資訊,並進一步評估公司的風險和回報,還要綜合考慮其他財務指標和公司的基本面情況,避免過度依賴單一指標對公司的經營狀況做出判斷。

以上就是我了解的損益表,希望可以讓想投資的朋友得到一些啟發,接下來我們還是會不斷分享有關投資的各種資訊,如果喜歡我們的朋友可以追蹤我們唷!

如果你也喜歡搭配聲音、影像一起閱讀的話,我們也有一個Youtube頻道,歡迎點擊以下連結觀賞喔!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三卓金融科技 3Droid Fintech
27會員
83內容數
我們深信善用公開且具公信力的大量金融數據! 有助於更快速、有條理的做出投資決策,找出一套致勝定律! 你目前都是用什麼方法投資呢?如果你想更了解大數據投資法! 歡迎訂閱我們、並且開啟小鈴鐺,跟著三卓一起在網海數據裡學習、成長。
2025/04/25
學習投資大師的智慧,建立穩健的投資體系。本文探討如何透過閱讀經典投資書籍、參與投資社群、注意財經新聞和實踐反思,逐步提升投資能力,並最終形成屬於自己的投資哲學和策略。
2025/04/25
學習投資大師的智慧,建立穩健的投資體系。本文探討如何透過閱讀經典投資書籍、參與投資社群、注意財經新聞和實踐反思,逐步提升投資能力,並最終形成屬於自己的投資哲學和策略。
2025/04/18
這篇文章提供一個投資核心決策清單,幫助投資者在複雜的投資世界中做出更理性的決策,避免常見陷阱。清單涵蓋投資前的準備工作、投資過程中的關鍵檢查點、定期檢視與調整機制以及風險控制,並提供實例和建議,幫助投資者建立個人化的投資決策框架。
2025/04/18
這篇文章提供一個投資核心決策清單,幫助投資者在複雜的投資世界中做出更理性的決策,避免常見陷阱。清單涵蓋投資前的準備工作、投資過程中的關鍵檢查點、定期檢視與調整機制以及風險控制,並提供實例和建議,幫助投資者建立個人化的投資決策框架。
2025/04/14
在投資世界中,有一個概念被許多成功的投資者奉為圭臬,那就是「能力圈」。這個由查理·芒格和沃倫·巴菲特popularize的概念,或許是投資成功與失敗的重要分水嶺。許多投資者之所以失敗,不是因為他們不聰明,而是因為他們沒有認清自己的能力邊界,冒險進入了自己不甚了解的領域。正如巴菲特常說:「風險來自於不
2025/04/14
在投資世界中,有一個概念被許多成功的投資者奉為圭臬,那就是「能力圈」。這個由查理·芒格和沃倫·巴菲特popularize的概念,或許是投資成功與失敗的重要分水嶺。許多投資者之所以失敗,不是因為他們不聰明,而是因為他們沒有認清自己的能力邊界,冒險進入了自己不甚了解的領域。正如巴菲特常說:「風險來自於不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在現代商業社會中競爭日益激烈,許多公司為了提升自身的競爭力,採取了轉投資的策略。轉投資是指一家公司投資另一家公司,目的是為了獲得更高的回報或者控制另一家公司的經營策略。然而許多公司實際上轉投資的主要目的,並不僅僅是為了獲取更多的回報,而是為了消除競爭或消弱競爭對手的競爭力。
Thumbnail
在現代商業社會中競爭日益激烈,許多公司為了提升自身的競爭力,採取了轉投資的策略。轉投資是指一家公司投資另一家公司,目的是為了獲得更高的回報或者控制另一家公司的經營策略。然而許多公司實際上轉投資的主要目的,並不僅僅是為了獲取更多的回報,而是為了消除競爭或消弱競爭對手的競爭力。
Thumbnail
台灣上市櫃公司內部人買進賣出是否能帶來有效資訊? 這個議題必須先將內部人的行為分為買進及賣出。 賣出股票的理由會有以下幾點: 1.個人投資組合多角化 2.再平衡公司個股在其資產的總額 3.內部人個人流動性需求
Thumbnail
台灣上市櫃公司內部人買進賣出是否能帶來有效資訊? 這個議題必須先將內部人的行為分為買進及賣出。 賣出股票的理由會有以下幾點: 1.個人投資組合多角化 2.再平衡公司個股在其資產的總額 3.內部人個人流動性需求
Thumbnail
最近用這二個動作的公司真的很多,那我們來看一下這次文章的大綱: 減資是什麼? 減資對公司的影響還有未來效益 拆股是什麼? 拆股對公司的影響還有未來效益 拆股、減資比較圖 結論 減資是什麼? 先在最前面暴雷,然後慢慢在後面用文字的方式,持續解說~ 減資是什麼意思?股票減資對股價有怎樣的影響? 小結
Thumbnail
最近用這二個動作的公司真的很多,那我們來看一下這次文章的大綱: 減資是什麼? 減資對公司的影響還有未來效益 拆股是什麼? 拆股對公司的影響還有未來效益 拆股、減資比較圖 結論 減資是什麼? 先在最前面暴雷,然後慢慢在後面用文字的方式,持續解說~ 減資是什麼意思?股票減資對股價有怎樣的影響? 小結
Thumbnail
4.1.2 投資與投機 投資,有很多種標的,投資別人,投資自己,投資金錢…其實都算是一種投資,不過我大致把錢滾錢的方式,分為2大類:「投資與投機」。 你有沒有問過自己,你希望在市場得到的,究竟是公司的利益分配還是資本利得呢?也就是你在乎的是公司的獲利,還是公司的股價呢? 對,也不對。
Thumbnail
4.1.2 投資與投機 投資,有很多種標的,投資別人,投資自己,投資金錢…其實都算是一種投資,不過我大致把錢滾錢的方式,分為2大類:「投資與投機」。 你有沒有問過自己,你希望在市場得到的,究竟是公司的利益分配還是資本利得呢?也就是你在乎的是公司的獲利,還是公司的股價呢? 對,也不對。
Thumbnail
甚麼是「投資系統」呢?簡單來說,在買賣股票的時候,需要考慮的因素涉及很多方面,在個人可掌握的部分,包括研究商業模式、財務表現、估值、投資組合控管,還有技術分析。就上述每個層面,每個人重視程度都不一樣,因此投資心法也是千變萬化,並沒有說哪一種組合是絕對的正確。找出最適合自己心性的心法才是最重要的。
Thumbnail
甚麼是「投資系統」呢?簡單來說,在買賣股票的時候,需要考慮的因素涉及很多方面,在個人可掌握的部分,包括研究商業模式、財務表現、估值、投資組合控管,還有技術分析。就上述每個層面,每個人重視程度都不一樣,因此投資心法也是千變萬化,並沒有說哪一種組合是絕對的正確。找出最適合自己心性的心法才是最重要的。
Thumbnail
投資最重要除了你的心態和投資組合比例,使用正確的投資產品同樣十分重要。接連數星期會介紹一些我用過的投資工具,分析它們的好壞以及分享一下我在自己的投資組合中如何配置它們。 這次先跟大家分享我們投資最常用的投資工具,股票。
Thumbnail
投資最重要除了你的心態和投資組合比例,使用正確的投資產品同樣十分重要。接連數星期會介紹一些我用過的投資工具,分析它們的好壞以及分享一下我在自己的投資組合中如何配置它們。 這次先跟大家分享我們投資最常用的投資工具,股票。
Thumbnail
近期許多股票投資新手都開始進場買股票了!股票投資要從哪開始入門呢?本文會有一個簡單的股票介紹!什麼是股票? 當一個人擁有公司的股票時,他被稱為股東,並有資格要求獲得公司的部分剩餘資產和收益⋯⋯
Thumbnail
近期許多股票投資新手都開始進場買股票了!股票投資要從哪開始入門呢?本文會有一個簡單的股票介紹!什麼是股票? 當一個人擁有公司的股票時,他被稱為股東,並有資格要求獲得公司的部分剩餘資產和收益⋯⋯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