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照護線上編輯部/王崇銘醫師
我們體內的淋巴細胞負責免疫功能且遍佈全身,可以對抗入侵的病原體,當淋巴細胞轉變成癌細胞,形成腫瘤,就稱為「淋巴瘤」。
淋巴瘤全身各處都有機會出現,且會侵犯其他器官。
患者可能在頸部、腋下、鼠蹊摸到異常腫大的淋巴結,也可能出現發燒、盜汗、咳嗽、體重減輕、全身發癢等症狀。若侵犯至骨髓、神經系統、或其他器官,則會出現貧血、腹痛、頭痛、嘔吐、癲癇、骨頭疼痛等症狀。
淋巴瘤可分成兩大類,「何杰金氏淋巴瘤」與「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在台灣,大部分淋巴瘤患者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根據癌化細胞種類不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又可區分B細胞、T細胞、NK自然殺手細胞等分類,其中以B細胞淋巴瘤較為常見。
B細胞淋巴瘤的治療方式包括化學治療、標靶治療、造血幹細胞移植等,醫師會根據淋巴瘤的類型、惡性高低程度以及患者年紀與身體狀況,擬定合適的治療計畫。
研究發現,B細胞中具有BTK酵素,是一種酪氨酸蛋白激酶,BTK酵素與B細胞的發展有關,能夠促使B細胞增殖、成熟、分化,因此便針對BTK酵素研發出標靶藥物。
利用BTK抑制劑可以抑制BTK酵素的活性,進而抑制B細胞淋巴瘤的增殖並誘導凋亡,但較不會對正常T細胞和NK自然殺手細胞造成影響。
BTK抑制劑已被運用於多種B細胞淋巴瘤的治療,例如被套細胞淋巴瘤MCL、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邊緣區型淋巴瘤MZL、華氏巨球蛋白血症WM,有助提升治療成效。
BTK抑制劑相較於化學治療,標靶治療的作用機轉較專一;而新一代BTK抑制劑,經臨床實證有助維持生活品質。
淋巴瘤的症狀表現變化多端,且缺乏特異性,而容易被忽略。大家要留意燒、腫、癢、汗、咳、瘦等警訊,才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