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與現象場

2023/06/09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現象場(Phenomenal Field)這個詞?
有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背景的朋友,應該都會對這個詞有基本的認識。
在這篇,我想談談對現象場的理解,是如何改變我對世界的認知。

人們都存在於這個世界,卻在某種意義上,並不生活在同一個世界,這是因為——每個人都有獨立的現象場。

什麼是現象場?
我們每個人,會因為天生的性格、成長背景、生命經驗等條件的差異,形成自己感知和理解世界的方式,而這個方式,就稱為現象場。
.
現象場就像一層濾鏡,我們通過這層濾鏡看出去的世界,其實都帶有我們自己的「顏色」,所以那不會是世界原本的樣子。

我們之所以會和一些人理念不合、難以溝通,
其實是因為彼此看到的世界本來就是不同的。
讓我們用色彩學來說個小故事:
一天,自帶紅濾鏡的某A,與另一位戴著藍濾鏡的某B,在休息時間一起到頂樓透透氣,今天天氣正好、晴空萬里。
這時,兩人一起望向天空。
A:「今天天色真暗啊!」
B:「我看來倒是挺藍的。」

END
你們覺得,有誰說錯了嗎?

在這個故事裡,天空本身是藍的,這是世界真實的情況,但在A的現象場中,他認知到的天空是灰濛濛的,而在B的現象場中,他認知到的天空是藍色的,雖然這不一定和實際顏色是同一種藍,但我們都知道,這兩個人誰也沒有說謊

對他們自己而言,這就是真實,但他們可能會難以理解:

為何對方看到的,和自己會完全不同?

(P.s.如果以上看了覺得跟印象中的色彩學不太一樣,可能是因為這是光的色彩學,不是顏料XD)

透過上面的故事,應該比較能夠理解,為什麼人是無法完全理解另一個人的

因為其實在很多時候,你是對的,而我也沒有錯,但我們看著彼此,都感到難以接受,人與人之間的矛盾與衝突,就是由此而生。

現象場影響了人們看世界的方式,也讓我們對事情的概念出現差異,這導致我們在理解和溝通上容易出現認知上的落差。

這種思路可以套用在大部分的事情上,比如說:

情境1
A認為的等一下,大約是5~10分鐘。
B認為的等一下,是15~30分鐘。
某天A傳訊息給B的時候,B正在忙,
B告訴A:「我等一下就回你。」

......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呢?

情境2
C從小只要考差了,爸爸就會對他怒吼:
「你是白癡嗎??這也不會?」
D和朋友互相開玩笑的時候,總是愛對彼此說:
「你白癡喔~~」
然後機緣巧合下,CD成為了情侶。
某天,D隨手在訊息裡回了C一句「白癡喔」

......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呢?
.
.
.
好的,我想大家現在已經對人際上的應用有概念了。

這些情況告訴我們什麼呢?

首先,其實有時候問題並不是全然出自事情本身,而是在解讀的環節出了問題,當自己濾鏡本身就比較灰暗的時候,看出去的世界自然不會是明亮的。

還有,其實人與人之間要和諧相處,未必總是需要各自妥協、消磨掉部分自我,當彼此能夠尊重,並且理解對方眼中的世界時,對立也就自然會減少了。

看到這可能也有人會覺得:
「喔~所以我應該要改用明亮的濾鏡,這樣世界就會變的美好。」

我不能說這不對,但和我的理念不合。
我會比較傾向於去覺察到濾鏡存在,並試著摘下濾鏡、還原「真相」,我覺得用比較中性的角度去理解世界,可能會是更好的選擇。

當我們過度的負面解讀,就會接收不到外界的善意;
當我們過度的正向解讀,也可能忽略了暗藏的危機。


所以,中庸之道,自有它傳頌千百年的道理。
如果我們再進一步把這種思路放大,就會發現,其實所謂的風俗民情、社會期待也只是一種更大型的現象場,它是集體意識形成的濾鏡,如果有人能夠理解我在說什麼,那你大概也會察覺到:

其實世界上所有存在的概念,都是人定出來的。

那麼有沒有一種可能,所有的事情本質上,都不帶有任何性質呢?
只是人類文明發展至今,人們對所有可知範圍內的事物,賦予了定義。

既然人可以去定義任何事物,那自然,也就可以改變任何事物對自己的意義。

生命中經歷過的那些,令自己感到痛苦不堪的事,我們可以定義為沒來由的苦難,也可以定義成有意義體驗與學習。

雖然在別人看來可能有些自戀,但我很喜歡自己、也很佩服自己的一點是:
無論遇到什麼樣的事,我總是願意相信自己能走過去,也總是能在接納自己的痛苦之後,把經驗轉換成幫助自己成長的養分。

我想那就是我之所以能在這裡,把這些寫出來的原因吧。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Lucia_Ph
Lucia_Ph
我只是想從你的全世界路過,什麼也不想帶走 : )_________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