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OO運動走歪了?METOO運動之後我們該走去哪?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隨著 #METOO 運動的發展,不僅有許多人在網路上發聲了自己受到性騷擾或性侵害的經驗,演藝界一連串連環爆更是讓這波運動的討論被推上巔峰。
但隨著事件發酵,最近撒籽小編也開始聽到一些聲音出現:「我覺得METOO運動已經太過火了!」、「METOO運動是不是已經走歪了?」。
這些問題的提出其實十分重要,也讓撒籽小編們開始討論、思考:什麼叫做「走歪」呢?這個「走歪」背後代表著什麼?METOO運動帶來的意義有哪些?我們又該走到哪?

一、METOO運動的意義—發聲與討論

撒籽小編們討論的過程精彩激烈,先說結論:
我們認為METOO運動很重要的意義是—帶起發聲與討論
過去在我們的文化中對於「性」是保守的。性侵、性騷擾,似乎是一種羞於啟齒的事,不論是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或是聽到身邊朋友有這樣的遭遇時,大部分的人都不知道該如何應對。
METOO運動讓這些經驗從「不可說」變成「可說」
第一,讓性侵與性騷擾從過去的被否認、裝沒事,到如今能被看見、變得真實,對於受害者的療癒有極大意義。
第二,當這些彷彿禁忌的話題被說出來時,不少討論的空間就展開了!正是有這些空間展開,性別的互動腳本、教育的改革、司法制度的調整等等議題,才開始有改變的可能。

二、METOO運動帶出的討論議題

這次METOO運動中探討的議題其實非常廣泛,以下是幾個小編看見的重要討論,整理分享給大家,歡迎大家也一起關注:
  • 性騷擾或性侵不只是性衝動,背後還有權力議題
小編很喜歡藝人利菁接受採訪時所說的一段話,當記者們針對黃子佼事件訪問利菁:「為什麼對方都已經有形象、有地位、也有家庭了,還要做這樣的事情?」她回答:「權力就像是春藥,當你知道你有權力可以對一個人這樣做,而她/他不敢反抗不敢說出去,這種控制的感覺是很難令人抵抗的。」利菁的回應精準點出了性騷擾或性侵背後不僅僅是性衝動這麼簡單,這之中其實是有權力意味存在,也值得被討論。
  • 父權文化底下,不同性別面對性騷擾或性侵的處境與發聲
網紅統神錄製影片中未經同意被蕾拉親吻,那男性被未經同意、不舒服的觸碰,這樣算性騷擾嗎?其實METOO不是只屬於女性的運動, 不同性別都可以METOO。這背後帶出的討論是:在父權結構下不同性別面對不舒服的騷擾事件的不同處境,以及發聲的困難。
【延伸閱讀】:
不論性別都可以MeToo!
與其互相傷害,不如把「父權」變成共同話題
  • 積極同意模式 VS 消極抵抗模式
過去我們學到的觀念,強調互動中不舒服那一方「有義務要拒絕」,但卻忽略了很多時候,被害人當下是處於凍結狀態而難以拒絕的。 積極同意模式倡導和對方要有更進一步互動時,應當積極詢問意願並且取得同意,而不是對方說不才是拒絕。
【延伸閱讀】:
炮要怎麼打才放心?積極同意告訴你 By婦女新知基金會
為什麼會越想越不對勁?─不對勁的是社會的「受害者想像」
  • 戀愛與性別互動腳本的建構、解構、再建構
然而聽到上述積極同意與消極抵抗模式,延伸出來的問題是,有人會問:「那這樣以後要和對方發生關係不是要一直問一直問?但又會被說這樣很『解』,我太難了!」
不過仔細想想,我們過去所認知到「浪漫的男女互動」都是怎麼來的?例如漫畫或偶像劇中男主角「浪漫又帥氣的壁咚」;男主角約會時女主角嘴上沾上咖啡泡泡,男主角「突然一個吻上去」;男主角在兩人爭吵時,「霸氣把女主角擁入懷中」⋯⋯等等橋段。
這背後可以討論的是,過去我們文化中一直塑造的「性別互動腳本」,這樣的腳本是否適當呢?當METOO運動解構了這樣的腳本後,男女互動不知所措、感受到慌張,之後我們又該如何重新定義「浪漫」

三、METOO運動後,我們可以走去哪?

總結以上,METOO所帶起的發聲和討論是十分重要的!大家也可以發現其實每一個人的主觀經驗不同,或許最後我們該去到的並不是找出一個舉世皆可套用的男女互動模板,而是學習在互動中更加去留意眼前對方的感受、確認界線的重要性。
以及隨著民眾觀念改變,日後在制度面的性別平等教育、情感教育,甚至是性侵/性騷擾司法改革等等,該怎麼調整會更好?
METOO運動並非只是大型的吃瓜爆料現場,
目的不是讓受害者的傷疤被揭露後獨自承受傷痛,
更不是製造男女之間的互相攻擊與對立。

每一個議題的討論都很重要,
讓我們一起思考解構之後該如何重新建構,
一起讓METOO運動不要只停留在這裡 。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臺灣MeToo運動持續延燒,讓某些人不解的是,到底事發當下為什麼不說?事後為什麼不勇敢提起申訴、站出來面對處理? 這篇文章想跟大家分享,關於性騷擾或性侵害在申訴通報後,又會展開一場不容易的司法流程。
最近台灣的metoo運動燒得轟轟烈烈,不少聲音譴責受害者當下不反抗、不為自己發聲、多年後才說,甚至諷刺「越想越不對勁」。 我們不妨先停下來思考:何以「越想越不對勁」經常出現在受害者的遭遇? 當下說不出口的困難是什麼?
「焦慮」是人類常經歷到的情緒之一,尤其在當今變化快速、充滿未知的世代,就讓我們一起看看怎麼與焦慮共存吧❤️
臺灣MeToo運動持續延燒,讓某些人不解的是,到底事發當下為什麼不說?事後為什麼不勇敢提起申訴、站出來面對處理? 這篇文章想跟大家分享,關於性騷擾或性侵害在申訴通報後,又會展開一場不容易的司法流程。
最近台灣的metoo運動燒得轟轟烈烈,不少聲音譴責受害者當下不反抗、不為自己發聲、多年後才說,甚至諷刺「越想越不對勁」。 我們不妨先停下來思考:何以「越想越不對勁」經常出現在受害者的遭遇? 當下說不出口的困難是什麼?
「焦慮」是人類常經歷到的情緒之一,尤其在當今變化快速、充滿未知的世代,就讓我們一起看看怎麼與焦慮共存吧❤️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我告訴自己「忍過去就好了」「少點碰面就好了」 直到某次領薪水時,我照例堅持住這個界線「不能放進來」 那次,我雖然守住了界線 但變成是我的嘴巴得承受不舒服的猛烈撞擊 我記得,還沒結束,眼淚就默默掉下來了
Thumbnail
#MeToo運動 查詢維基上是這樣說的… #MeToo 是2017年10月哈維·韋恩斯坦性騷擾事件後在社交媒體上廣泛傳播的一個主題標籤,用於譴責性侵犯與性騷擾行為。 追朔最早起源的話,是2006年社會活動人士與社區組織者塔拉納·伯克在Myspace上使用了「我也是(Me Too)」這一短語。 從20
Thumbnail
在現今社會中,由於社會觀念的開放以及女性教育水平的上升,在職場中男女比例相等,甚至女性佔多數的情況也常有。因此比起一百年前的女性,現代女性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到非親屬男性的機會大幅提升,隨之而來的便是被性侵害機率的提升。
Thumbnail
第二次遇到職場性騷擾應該是在7、8年前,詳細的時間已經想不太起來,卻印象深刻發生後的種種... 那時候的我在一間汽車改裝零配件店家上班,主要有跟幾大車廠配合,有些業務都會來跟我們訂購交車時的小東西,例如:腳踏墊、面紙套、晴雨窗...等,簡單來說就是副廠的配件我們幾乎都有!
Thumbnail
最近佔據社會版面的兩大新聞之一→性騷擾事件 性騷擾事件一開始是黨工爆出,昨天是藝人爆出表演課程上讓學生表演不適宜的內容! 前者在辦公室大家討論的時候,怎麼跟之前台劇「人選之人」演出的劇情有點像,但就是戲劇,大家也是看看就過了!
Thumbnail
2017年12月,五位黑衣女子登上《時代》周刊封面,並以「打破沉默者」(The Silence Breakers)之名,受封2017年年代人物。立於中位者,便是率先實名控訴韋恩斯坦(Harvey Weinstein)的女演員,艾殊利・朱迪(Ashley Judd)。
Thumbnail
透過心理諮商,女主角亭亭有意識或無法理解自己的情緒,以及糾葛的人際關係。她失眠、聽不見、性成癮、甚至整個人像是被捆綁的狀態,隔離在陽光以外的世界。手記則是提醒自己曾發生的過往。
Thumbnail
關於性騷擾新聞的討論。從不同角度切入,均可延伸多元豐富的論點。
Thumbnail
<p>這是一場集體的戰役,所有的人都應該參加,無論男人還是女人。</p>
Thumbnail
<p>這群自由女性的主張,並不是為強暴犯開脫,而是覺得男性有追求的自由,女性也有拒絕的自由。強暴是犯罪,而調情是情趣。她們的主張是女人今天要能夠分辨什麼是追求,什麼是性侵犯。</p>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我告訴自己「忍過去就好了」「少點碰面就好了」 直到某次領薪水時,我照例堅持住這個界線「不能放進來」 那次,我雖然守住了界線 但變成是我的嘴巴得承受不舒服的猛烈撞擊 我記得,還沒結束,眼淚就默默掉下來了
Thumbnail
#MeToo運動 查詢維基上是這樣說的… #MeToo 是2017年10月哈維·韋恩斯坦性騷擾事件後在社交媒體上廣泛傳播的一個主題標籤,用於譴責性侵犯與性騷擾行為。 追朔最早起源的話,是2006年社會活動人士與社區組織者塔拉納·伯克在Myspace上使用了「我也是(Me Too)」這一短語。 從20
Thumbnail
在現今社會中,由於社會觀念的開放以及女性教育水平的上升,在職場中男女比例相等,甚至女性佔多數的情況也常有。因此比起一百年前的女性,現代女性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到非親屬男性的機會大幅提升,隨之而來的便是被性侵害機率的提升。
Thumbnail
第二次遇到職場性騷擾應該是在7、8年前,詳細的時間已經想不太起來,卻印象深刻發生後的種種... 那時候的我在一間汽車改裝零配件店家上班,主要有跟幾大車廠配合,有些業務都會來跟我們訂購交車時的小東西,例如:腳踏墊、面紙套、晴雨窗...等,簡單來說就是副廠的配件我們幾乎都有!
Thumbnail
最近佔據社會版面的兩大新聞之一→性騷擾事件 性騷擾事件一開始是黨工爆出,昨天是藝人爆出表演課程上讓學生表演不適宜的內容! 前者在辦公室大家討論的時候,怎麼跟之前台劇「人選之人」演出的劇情有點像,但就是戲劇,大家也是看看就過了!
Thumbnail
2017年12月,五位黑衣女子登上《時代》周刊封面,並以「打破沉默者」(The Silence Breakers)之名,受封2017年年代人物。立於中位者,便是率先實名控訴韋恩斯坦(Harvey Weinstein)的女演員,艾殊利・朱迪(Ashley Judd)。
Thumbnail
透過心理諮商,女主角亭亭有意識或無法理解自己的情緒,以及糾葛的人際關係。她失眠、聽不見、性成癮、甚至整個人像是被捆綁的狀態,隔離在陽光以外的世界。手記則是提醒自己曾發生的過往。
Thumbnail
關於性騷擾新聞的討論。從不同角度切入,均可延伸多元豐富的論點。
Thumbnail
<p>這是一場集體的戰役,所有的人都應該參加,無論男人還是女人。</p>
Thumbnail
<p>這群自由女性的主張,並不是為強暴犯開脫,而是覺得男性有追求的自由,女性也有拒絕的自由。強暴是犯罪,而調情是情趣。她們的主張是女人今天要能夠分辨什麼是追求,什麼是性侵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