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oo

含有「MeToo」共 262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這是我看完感觸最深,幾近失語的一句:「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頭猛獸,但我的那頭沒能殺死我。」 全片我多次深呼吸,因有相同感觸數度淚流不止。 看完後,我問另一半看時是否有想起我,他說當然,但哭個屁。 是啊,沒做錯事哭個屁,但是我和詩織常常就是那樣崩潰、無法承受的哭。 希望詩織能成功達到目標,回到自己的家。
Thumbnail
5/5黑箱日記
想到麥當勞性侵案,看到脆跟新聞留言都在檢討女生為什麼會自殺,原因是遇到詐騙集團,我心想會讓人決定結束生命的原因很多,但是性侵過後就是一輩子的陰影,會把往後很多不愉快的挫折不斷地放大,到後面變成否定自己,亞洲社會要到尊重兩性平等,其實還有一段很漫長的路。
  我們知道,一直以來,有太多的歧視、傷害、嘲諷都是在「戲劇效果」、「綜藝效果」的包裝下被進我們的眼前。有無數校園霸凌都源自於這種「電視上看到的」、「網路上看到的」玩笑。我們要如何教育孩子們「這是錯的」,當無數鎂光燈下的名人都這樣說話時?
《黑箱日記》非常忠實地記錄下伊藤詩織的對抗過程,大量的自照影片,詳實地記錄她悲觀負面的狀態,憤怒、自怨、痛哭——也曾有過輕生的念頭,以及不得不緊急就診的情況。但她仍決定努力下去,一如她在前往刑事法庭的計程車上,聽的那首〈I Will Survive〉,她會活下去。
Thumbnail
  在台灣MeToo運動的浪潮之下,2023年七月底,立法院三讀通過了《性別平等教育法》修正案,全面地禁止與未成年學生發生師生戀,對象若為成年學生,則應避免利用不對等權勢關係發展親密關係。這樣的修正確實是一項重要的推展,但在法案的背後,仍有一些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的、關於「強制保護」的問題。
  相反的,他們所捍衛的那些言論,卻是長年以來都被大眾所允許的歧視與冒犯言論。極端來說,這些歧視與冒犯言論的發言者的確也應該享有言論自由。但問題是,這些貶抑與傷害特定群體的言論,往往會創造或加強一些不友善的環境,並讓一部分的群體因此失去言論自由、甚至人身自由與安全都可能受到影響。
Thumbnail
有時候,言語是很傷人的。我相信覺得好笑的人只是還不知道,所以我寫下這篇提醒。一起在性別議題的學習道路上,努力讓社會更友善。
Thumbnail
avatar-avatar
喵喵
沒有遇過的人真的是很幸運,但世界上就是真的有壞人啊!而且還藏在大部分人不會起疑的地方。😔
  在認真去思考這些關於MeToo運動的意義之後,大學時在性別課上聽到的「個人即政治」的口號重新迴響起來。這一本來屬於個人的寫作計畫也對我而言具有明確的公共性。一方面我會希望更多地去談論人們(還是會包括我自己)關注的問題,另一方面,也會希望更多會關注這些問題的人可以看到並共同參與這些思考。
  這種把所有「非典型」的互動全都混為一談的狀況點出了當前社會的兩個問題:「對性的教育和公開討論的缺乏」以及「過於單一的親密關係標準價值」。拉開我們每個人的記憶去看,在MeToo運動之前,我們是否曾經聽過有人公開談論過性?如果有的話,是誰在談論?通常不是你的父母或老師。
瑞典暢銷作家菲特烈.貝克曼(Fredrik Backman)以#MeToo事件為基底,撰寫了情感豐沛的「大熊鎮」三部曲。《最後的贏家:大熊鎮3》作為三部曲的結尾,除了需滿足讀者期待的完美句點,作者會在作品中帶給讀者何種出乎意料的精彩火花,更是決定了作品的質感與高度。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