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MeToo運動持續延燒,讓部分的人不解的是,到底事發當下為什麼不說?事後為什麼不勇敢提起申訴、站出來面對處理?
關於事發當下為何難以反應或表達?
【延伸閱讀】為什麼會越想越不對勁?─不對勁的是社會的「受害者想像」
這篇文章想跟大家分享,關於性騷擾或性侵害在申訴通報後,又會展開一系列不容易的過程。
2023/5/22有一位女性網友揭露了,在台南遭到一位醫師兼準新郎在夜間闖入民宿房間猥褻的事件。事件一出便引起一片譁然,當時做出猥褻行為的醫師與其準備就職的醫院都默不作聲。經過幾日沉寂,2023/5/24才有網友PO出疑似醫師與律師發出用以表達歉意的聲明書,最後署名為「蘇醫師」而非本名,並表示會對網路描述此事的相關貼文採取相應的法律行動,呼籲大家自主刪文。
以上現象,背後所傳達的權力意味,似乎也暗示著如果遭遇性騷擾或性侵害時,後續要走入司法調查至訴訟程序,可能面對的艱難處境。
這讓撒籽小編想起了2022年由唐福睿編導的電影《童話.世界》,除了探討對未成年的權勢性侵議題以外,也帶出了性騷擾、性侵的司法程序問題。描述一位高收入的補教名師,與幾位家境普通的女學生,因發生性關係而進入司法程序,這之中艱難而揪心的歷程。
圖:電影《童話世界》劇照,圖片取自《童話世界》Facebook官方網站。
◼️ 性騷擾/性侵事件舉證的困難
受害者在事件發生後往往在極度驚嚇、震驚當中,不一定能夠第一時間即時反應,也不敢或是不知道如何告訴身邊的人,過一段時間的沉澱後卻發現已經取證不易(例如監視錄影已被刪除,或是事發當時沒有驗傷、採證)。
另外,發生性關係的場所,往往是比較私密的地點,這些地點通常不會設置監視錄影設備,造成這方面案例的舉證不易。
◼️ 司法程序中受害者的重複創傷
做筆錄、偵查庭,到正式開庭,過程中原告需要不斷重複陳述自己的受傷經過。甚至在停審過程需要回想起過程的細節,直面加害者,反覆論述原告被告兩方的觀點和經驗。在大庭廣眾和自己的親人面前,仔細地描述被侵害的事發經過。
很多受害者面對這樣的傷害,陷入兩難處境:如果勇敢站出來指出加害者所為,就需要不斷面對自己被性騷擾、性侵害的創傷經驗;如果不站出來指證,又擔心會不會因為因此證據不足,最後讓案件不起訴處分,或是被判無罪?
◼️ 社會權力資源不對等
若是遇到加害者剛好在社會上是處於權力資源較豐富的一方,例如醫生闖民宿猥褻女客的案例,或是《童話.世界》中的補教名師,他們本身就具有更多的經濟、人脈資源,可以去請更好的律師或動用相關人脈。在權力資源的加持之下,被害人的法律訴訟將更加窒礙難行。
◼️ 社會大眾的眼光
雖然在近年來性侵、性騷擾事件中,越來越多網友風向是力挺受害者、指責加害者性騷擾或性侵行為。
但從過去到現在,某些指責受害者的聲音卻也未曾停歇:
「誰知道這是不是你情我願的?」
「就是因為他/她太笨,不懂得保護自己,才讓會人有機可乘!」
這些聲音,對受害者造成傷害,甚至產生羞愧感、覺得是不是自己的錯、自己是不乾淨的。如同《人選之人—造浪者》的亞靜,因為不符合大眾眼中「完美受害者」形象,而產生自我懷疑。
在這些漫長而繁瑣的司法程序中,受害者需一次次重複回憶創傷經驗,也因為權力資源不對等的關係,不一定能獲得司法的公平對待。有時甚至因舉證困難,連申訴都未能成立,又必須承受他人的眼光,造成身心巨大的壓力。
希望大家面對遭受性騷擾、性侵害或性暴力的人,終於出來發聲時,可以多一份同理,不再輕易地質疑他們為什麼當初不勇敢,因為過程也許沒有我們以為或想像地那麼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