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旅行」,你會想到什麼?
多數人可能會想到久久一次搭飛機出國,或是每逢佳節開車出遊,又抑或是年節假期搭高鐵、火車長途往返、返鄉探親。
那,機車呢?
生在臺灣,我們的生活與機車可說是密不可分,但多數人將其視為通勤或代步工具。「旅遊」和「機車」似乎沾不上關係。可能是因為怕危險,也可能是因為不夠舒適,但對我來說,機車是體驗這片土地最好的方式之一。
因此,我希望用這篇文章給你三個理由,讓你對機車有新的認識,一同動身體驗機車旅遊的自由與喜悅。
理由一: 靈活方便
若要說機車最大的特質,那我會回答「靈活」。截至2022年9月,台灣道路總長約42,799公里。扣除國道和專用道路約1,500公里後(註一),光是你我最熟悉的白牌機車可說是暢行無阻。現代機車大多具備小巧的車身與足夠的動力,只要有道路的地方基本上都能抵達,只是難度高低和路途遠近的問題。
相比之下,火車、高鐵、客運等大眾運輸固然是長途旅行的舒適首選,但相對來說,行程安排上也必然會受到車次和沿途停靠站的限制。而汽車、自行車與機車的移動能力大致相同,但可以試想一下:
開車出遊的時候,是否總會花大把時間在找停車位?
而少了引擎的功勞,你是否還有出遠門旅遊的動力?
反觀只要騎上機車,鑰匙一轉,想去哪就去哪。我和朋友在北海岸旅行的時候,從基隆外木山往金山的路上,朋友想繞去大武崙白沙灘晃一晃。路線? 重新設定一下導航就好。路窄? 對機車來講不是問題。
騎著機車,你隨時都有選擇的自由,旅途的模樣端看你心之所向。
行程與心態上的自由,不受時刻表或停車位的框架限制。
理由二: 感官體驗
機車還有一個關鍵特質—「開放」。
常被戲稱是「肉包鐵」的機車,或許少了封閉的座艙遮風擋雨、保護乘客,但多出來的是與美景零距離的接觸,和多重感官的刺激。怎麼說呢?
比方說在飄著細雨的日子沿著北海岸奔馳。隔著安全帽和雨衣,我能品嘗到陣陣海風的鹹,感受雨絲輕輕打在身上,聽引擎聲浪與海浪共鳴,把台2線的海岸風光盡收眼底、一覽無遺。
在車子裡隔著車窗看海,和騎車感受海風的滋味是天差地遠的。就像是看電視上的美食相較於親自品嚐,總會少了點什麼。撇開安全和舒適性,機車旅行的韻味也正是出自於這分特質。
若當時我在車室的遮罩之下,就無從體會並分享這份感動了吧!
騎上機車,我與北海岸美景毫無距離。(本人愛車「沒牙」,車牌已修改)
不論乘海風前進,還是沐浴芬多精,機車都能伴你破風前行。
理由三: 以車會友
騎車除了能拉近人與景觀的距離之外,也能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素不相識的人們多了「騎車」這個公因數,在旅途中一次偶遇就能開啟後續一連串的話題。有機會更能相約騎車出遊,培養感情,從出遊夥伴變成參與彼此人生旅途的摯友。
我自己在這方面有許多感觸。比方說我和幾位高中同學畢業之後,因為都喜歡機車、喜歡出遊,雖然分別在不同的縣市求學,但有空仍然會相約騎車出遊、一起玩車聊車。在朋友買車的時候陪同看車,也不忘互相慫恿、調侃。畢業之後,我們的友情並沒有漸行漸遠,反而因為機車旅行讓我們有更多連結,友誼得以長存。
不只這樣,上了大學之後人生地不熟,所幸室友也喜歡騎車,便三不五時相約上山下海,聯絡感情。換車之後,知道系上也有同學喜歡騎車,便藉著這個契機得以更認識身邊的同學,也締造像夜遊騎車六小時的種種熱血事蹟。
最後,或許你會想說「我又不懂車,騎的車也沒多好,有什麼好聊?」但我得和你說,不管你騎什麼車,只要你有基本的尊重、開放的心胸、和一顆愛騎車出遊的心,你會發現騎士們是很友善的一群人。隨著你認識的人增加,騎車帶給你的知識和連結絕對超乎你的想像。
克難的高中騎士團剪影(圖左是我和我的第一台車,攝於高雄大樹)
認識愛騎車的同學,出遊時多了好夥伴 (攝於新竹南寮漁港)
若說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則騎車能讓你美景與人情兼得。
結語
所以說,如果你想「來趟隨心所欲的旅行」「親近台灣公路之美」或是「結識同行夥伴」;又或者,你對這些理由都不以為然,我都鼓勵你親自嘗試一次機車之旅。
不喜歡也沒關係,重點是親自去體驗,並找到屬於你的解答。
每個人對旅行都有不同的追求。隨著年齡增長,說走就走的旅行或是一個人的探險,在某些時刻似乎就此變得遙不可及。當然,也許是因為我還是個大學生,還能相對無憂地揮舞自由的旗幟,歌頌機車旅行的浪漫,但我認為「感受」和「體驗」應該是人一生都有權享有的快樂。
那正是機車旅行帶給我的,也是我想透過創作與更多人分享的。
最後,不管你在人生的哪一階段,若你剛好有台機車,也有空的話,不論是騎車環島還是去巷口街角,套句機車旅遊YouTuber「台北騎士」的話 —
機車能帶我們到更多地方,發掘台灣更多的美好 (攝於北海岸)
喜歡我的文章的話,可以follow我並留言分享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