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聲讀後|《海風酒店》吳明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唉,多美好的作品啊。從新作《海風酒店》,吳明益再次示範怎樣才稱得上會說故事的人。《海風酒店》何其浪漫,何其惆悵,何其崇敬,何其令人意猶未盡。劇情看似平淡,構築世界的文字蔓生,成為藤蔓,不經不易攀長於心頭,緩著緩著,孕育纍纍的情感逐一破裂,渲染情緒久久不已。唉,哭不出來比痛哭一場還讓人餘興未了。

 

 

巨人、Knibu、一群人

進入故事,我們也得接受巨人存在。借巨人的碩大之意,投射整個自然景觀,人類的巨大意念構築巨人,與之共存;巨人造就世界,使人依附。人的強大在於想像,成為了巨人存在憑依。「巨人與人類之間只有一點情感上的共識,是關於愛的懞懂、期望以及失落。(頁37)」巨人無從明說去表示人類為了開發,為了經濟發展,將領地逐漸往「他」拓展的現實。巨人本身於此,亦有一群以此地為根的Knibu(又稱海豐)村民,他們為守護家鄉,不謀而合做到保護巨人。

 

將鏡頭拉近,獵人督砮及兒時玩伴威郎、返鄉玉子及其女兒小鷗、偏鄉教師小美與同大學朋友阿樂、研究助理小林等人,一同為投資於海豐的開發案投身進行反對。故事如果只根據上述進行,是也可以構成一本小說,只是就僅止於此是不會成為《海風酒店》。每角色都能拉出各自故事線,如同小溪,匯成河流,成為巨人血脈。海豐是巨人的一小部分,同時是這群人如「家」一般,唯一依歸。這些角色的故事讀起來都有點哀傷,是任何投放於社會中誰的縮影,揣著無可避免的分離所導致之傷痛,匯攏成遇見下一個對象的羈絆。督砮的獵人知識皆來自Tama(爸爸)烏明,當他成為獨當一面的獵人,他便得肩負起Tama的照護,稱職獵人的自覺。威郎父親因討海而逝,為了糊口,又得讓母親經歷二次的分離。玉子孩時與海豐的緣分,讓玉子在成為母親後,決定回到這個不屬於她真正家鄉的地方,建立她所想的家。小美、阿樂是村裡所謂讀過書的「大學生」、「城市人」,尷尬的身份差異使小美產生不屬於此,何以代表的心虛。在人類社會找不到棲身之處的小林,在海豐的森林間找回自己。小說裡有更多,我未提及,憂愁卻也值得品嚐的角色生命歷程。

 

 

從《複眼人》到《海風酒店》

讀過《複眼人》數遍,深受其影響,在新作裡,不免產生前者的既視感,我將這種現象解釋為「作者的痕跡」,一種,每個人或多或少有的自身未意識,並不會帶來任何困擾的小動作。

 

首先,章節安排及視角切換,一樣有多個視角輪替,隨著劇情發展,最後高潮,在第十二章颱風季從第三視角更貼近角色進入第一視角,第十三章成為沉積層又回到第三視角,為故事收尾。比起《複眼人》,我認為《海風酒店》讀起來又更平易近人一點,因此他沒有複眼人角色登場時,帶出對世間萬物的內心獨白那種啟發性的精彩,巨人的存在相對較容易想像,神秘性質也就不如複眼人,但也因此落差,故事初期較能迅速融入情境之中。各有特色。

 

「颱風」皆出現在兩部作品中,借來她破壞的能力,也為故事帶來改變,角色心境洗滌。改變山的臉,河的笑,林子的排序。目視一切盡是破敗,貫徹人終究不敵自然,但吳明益總是不忘提及其一體兩面,陰影之外會是光明。在時而悲傷時而振作反覆之中,不忘強韌尤其重要。正好呼告與從小就與颱風共存的我們,新聞播送畫面留在腦中的記憶歷歷在目:土石流沖刷路段如斷腸,山間部落滅村,混雜土石堆中的屋頂、電線竿,暴漲的河溪捲走路經所及。唯有此時,人們才會再次想起對自然的肅敬。在吳明益文字裡,比起敬畏自然,將那股巨大形塑成自然對人的「反撲」,我倒覺得是去學習「消亡」就是生命的一部分。「對死的長期哀傷則是人類變得和其他動物不完全相同的理由。它讓活著變得猶豫、躑躅、充滿牽掛。有時候人怕的是消亡,而不是死亡。消亡則是一逝不返。(120)」

 

孩童的敏銳度與豐富想像力,也是兩部作品皆有使用的設定。興許與我母親長期教兒童繪畫有關,小時候我陶醉於從零開始創作的過程。在兒童美術中,畫得豐富永遠比畫得逼真還重要。盡可能遠離現實,大概只被允許於創作中,只接受於孩童時期。複眼人與巨人皆顯身於小孩面前,某種程度代表他們不需要經歷質疑,他們的存在不用建立於一堆解釋於以說服之上,可以純然地,不費力地,被接納,而視為正常。經驗促使的社會化「告訴」我們怎樣才是對的,我們只容許單調的解釋,是不是也代表,資本社會已然複製我們追求特定程度的物質生活,回身自然才是叛經離道。

 

 

吳明益的作品裡,動物也是很重要的一環,牠們補充了自然中被消失的聲音。三隻腳的食蟹獴、督砮好夥伴白狗Idas、因人類陷阱受傷的黑熊,沒有語言建立的橋樑,人與動物往往只能靠鼻息間的神情、隱晦的肢體表示。打從開始養貓後,我似乎能理解剝奪言語之後的一切交流很是困難(況且還是貓)。人類用「靈性」加諸在看似意會人類語言的物種上,更多時候那只是一廂情願。本作中,倒是給出十分具有巧思的設定:一顆貯存所有語言葉片的樹生長於巨人之心。咀嚼葉子,物種間終於能溝通,不再有藩籬。這很有趣,也很可怕。當人類能聽懂動物的話,大概只會知道自己有多麽自私,有多麽厚顏無恥。才會親手殺了世上最後一隻巨人,摧毀了山,還為此沾沾自喜。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南聲生生難
85會員
181內容數
一個分享讀後感的地方,沒有文青。文章可能暴雷忘記警示,自行斟酌閱讀。
南聲生生難的其他內容
2025/04/01
在書店工作遇到外國人的機會愈來愈高,前幾天就有一位先生希望能夠協助他找一些只看圖就能懂意思的繪本或是漫畫,說是想買給他的孩子們看。 我們在童書區繞了很久,一開始我以為他要的是台灣的繪本,就挑了比較多聯經出版的繪本給他,後來他拿他挑到的伊勢英子繪本給我,才知道並不局限於台灣的作家或台灣的故事⋯⋯
Thumbnail
2025/04/01
在書店工作遇到外國人的機會愈來愈高,前幾天就有一位先生希望能夠協助他找一些只看圖就能懂意思的繪本或是漫畫,說是想買給他的孩子們看。 我們在童書區繞了很久,一開始我以為他要的是台灣的繪本,就挑了比較多聯經出版的繪本給他,後來他拿他挑到的伊勢英子繪本給我,才知道並不局限於台灣的作家或台灣的故事⋯⋯
Thumbnail
2025/03/27
定義什麼是「隨筆」是進入這本書首要重點。松浦彌太郎提出至為關鍵的解釋,認為隨筆紀錄的是我們對於不熟悉事物所參透的「秘密」。那份理解的經過往往是動人且誠摯,而閱讀隨筆的人們一來也是在享受這份情緒上珍貴的感動。
Thumbnail
2025/03/27
定義什麼是「隨筆」是進入這本書首要重點。松浦彌太郎提出至為關鍵的解釋,認為隨筆紀錄的是我們對於不熟悉事物所參透的「秘密」。那份理解的經過往往是動人且誠摯,而閱讀隨筆的人們一來也是在享受這份情緒上珍貴的感動。
Thumbnail
2025/03/18
譚劍的書我讀得不多,唯一一本是《姓司武的都得死》,加上一直以來我都是陳浩基的書迷,這些因素不禁讓我產生一種「香港作家的寫作技能樹不點個推理是不是說不過去?」怎麼都能寫得那麼戲劇性,那麼令讀者手不釋卷?
Thumbnail
2025/03/18
譚劍的書我讀得不多,唯一一本是《姓司武的都得死》,加上一直以來我都是陳浩基的書迷,這些因素不禁讓我產生一種「香港作家的寫作技能樹不點個推理是不是說不過去?」怎麼都能寫得那麼戲劇性,那麼令讀者手不釋卷?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這個故事讓人深深地著迷.....喜歡! 主角因為身心俱疲休了長假,遇到奇怪的釣客,然後發現一個奇特的巨人頭顱塑像......一步步走向有點魔幻的故事,最後收在頗寫實的地方。
Thumbnail
這個故事讓人深深地著迷.....喜歡! 主角因為身心俱疲休了長假,遇到奇怪的釣客,然後發現一個奇特的巨人頭顱塑像......一步步走向有點魔幻的故事,最後收在頗寫實的地方。
Thumbnail
人們總會在發現問題之後,就覺得該馬上動手解決問題,世界產生了變化時,就下意識想抗拒變化、回到good old days。始終捍衛著某種信念,守護個人信仰價值,不斷往前、不斷奮鬥,期待改變這個世界,期待某個烏托邦的理想世界。事實上,只要這個世界上始終擁有不同信念與價值觀的存在,爭端就難以止息。
Thumbnail
人們總會在發現問題之後,就覺得該馬上動手解決問題,世界產生了變化時,就下意識想抗拒變化、回到good old days。始終捍衛著某種信念,守護個人信仰價值,不斷往前、不斷奮鬥,期待改變這個世界,期待某個烏托邦的理想世界。事實上,只要這個世界上始終擁有不同信念與價值觀的存在,爭端就難以止息。
Thumbnail
艾連與阿爾敏、舅公與真人的身影迅速重合又抽離,無數相同的、相左的、似是似非的思想流派的聲音在縮時的歷史長河裡紛雜論戰,混雜成夢境中人類集體的潛意識。
Thumbnail
艾連與阿爾敏、舅公與真人的身影迅速重合又抽離,無數相同的、相左的、似是似非的思想流派的聲音在縮時的歷史長河裡紛雜論戰,混雜成夢境中人類集體的潛意識。
Thumbnail
如果我們都不說我們自己的故事,有可能就不再有人記得這些事。
Thumbnail
如果我們都不說我們自己的故事,有可能就不再有人記得這些事。
Thumbnail
唉,多美好的作品啊。從新作《海風酒店》,吳明益再次示範怎樣才稱得上會說故事的人。《海風酒店》何其浪漫,何其惆悵,何其崇敬,何其令人意猶未盡。劇情看似平淡,構築世界的文字蔓生,成為藤蔓,不經不易攀長於心頭,緩著緩著,孕育纍纍的情感逐一破裂,渲染情緒久久不已。唉,哭不出來比痛哭一場還讓人餘興未了。
Thumbnail
唉,多美好的作品啊。從新作《海風酒店》,吳明益再次示範怎樣才稱得上會說故事的人。《海風酒店》何其浪漫,何其惆悵,何其崇敬,何其令人意猶未盡。劇情看似平淡,構築世界的文字蔓生,成為藤蔓,不經不易攀長於心頭,緩著緩著,孕育纍纍的情感逐一破裂,渲染情緒久久不已。唉,哭不出來比痛哭一場還讓人餘興未了。
Thumbnail
今天來發睡前故事。在夢翔者之中,在夢醒前的時刻……從那些夢的情境裡,看見表象底下更深入的內容。要知道,情緒的震動頻率,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生活,因此保持身心的平衡與穩定,是我們都必須面對的課題。
Thumbnail
今天來發睡前故事。在夢翔者之中,在夢醒前的時刻……從那些夢的情境裡,看見表象底下更深入的內容。要知道,情緒的震動頻率,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生活,因此保持身心的平衡與穩定,是我們都必須面對的課題。
Thumbnail
兩個人走在濃濃的霧氣中,霧濃的幾乎是看不見前方是甚麼?步道上幾乎是胳臂長才看得到是不是會碰到旅客。 「回去吧!這裡霧濃的看不見莊園,加上天也開始暗了,等等就迷路就不好玩。」在霧裡聽見有旅客說。 「好,回去吧!」 他們就在霧裡安靜的走著,誰也不開口,似乎是等著對方。 走到那個觀賞雲海、日落最佳地點高架
Thumbnail
兩個人走在濃濃的霧氣中,霧濃的幾乎是看不見前方是甚麼?步道上幾乎是胳臂長才看得到是不是會碰到旅客。 「回去吧!這裡霧濃的看不見莊園,加上天也開始暗了,等等就迷路就不好玩。」在霧裡聽見有旅客說。 「好,回去吧!」 他們就在霧裡安靜的走著,誰也不開口,似乎是等著對方。 走到那個觀賞雲海、日落最佳地點高架
Thumbnail
久聞大名,終於入手吳明益的複眼人,又是一部相見恨晚的好小說。   複眼人是奇幻和寫實同時存在的故事,在作者妙筆的虛實交錯之下,內涵層面相當廣泛:山海天與人、文字與語言、台灣與世界、科技與未知....種種,讓人讀起來很像打通任督二脈。   從瓦憂瓦憂島講起,是一個充滿神話沒有文字的島嶼,同時敬天畏神。
Thumbnail
久聞大名,終於入手吳明益的複眼人,又是一部相見恨晚的好小說。   複眼人是奇幻和寫實同時存在的故事,在作者妙筆的虛實交錯之下,內涵層面相當廣泛:山海天與人、文字與語言、台灣與世界、科技與未知....種種,讓人讀起來很像打通任督二脈。   從瓦憂瓦憂島講起,是一個充滿神話沒有文字的島嶼,同時敬天畏神。
Thumbnail
治療獨眼巨人看起來危險、但也有好處。好處就是:他的構造和人類相似,很輕易就找到大腦神經中樞的位置。如果面對的是其他種類的神獸,可能還得費上一番工夫、去了解這神獸的生理構造;有些神獸,類似大腦功能、主控的神經中樞藏的很隱密、不是很好發現,那還得先用靈力去遊走試探神獸的全身,不是一時半刻就能做完的。 雖
Thumbnail
治療獨眼巨人看起來危險、但也有好處。好處就是:他的構造和人類相似,很輕易就找到大腦神經中樞的位置。如果面對的是其他種類的神獸,可能還得費上一番工夫、去了解這神獸的生理構造;有些神獸,類似大腦功能、主控的神經中樞藏的很隱密、不是很好發現,那還得先用靈力去遊走試探神獸的全身,不是一時半刻就能做完的。 雖
Thumbnail
不只牆內是受害者,牆外的巨人也是,到頭來,邪不勝正根本不存在,一路上演的都是弱肉相殘。進擊的舉動,沒有讓人得以獲救,雖然不因失能而墜落,卻也導致人活在循環的踩空,死不了,卻也無法活得好。就像薛西弗斯的推石,日復一日,卻迎不來幸福的終有一日,而這恰巧呼應了尼采,人害怕的其實不是受苦,而是受苦的無意義。
Thumbnail
不只牆內是受害者,牆外的巨人也是,到頭來,邪不勝正根本不存在,一路上演的都是弱肉相殘。進擊的舉動,沒有讓人得以獲救,雖然不因失能而墜落,卻也導致人活在循環的踩空,死不了,卻也無法活得好。就像薛西弗斯的推石,日復一日,卻迎不來幸福的終有一日,而這恰巧呼應了尼采,人害怕的其實不是受苦,而是受苦的無意義。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