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郎每日讀報:不可能的任務第二週撞山,Tom Cruise 會成為好萊塢最後一個明星嗎?

2023/07/24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葉郎每日讀報:不可能的任務第二週撞山,Tom Cruise 會成為好萊塢最後一個明星嗎? ▌

20230724

raw-image

今天所有人都會在討論 Barbenheimer 的票房數據,但值得注意的地方在排名後面一點點的電影——《Mission: Impossible – Dead Reckoning Part One 不可能的任務:致命清算第一章》。

《Barbie 芭比》和《Oppenheimer 奧本海默》分別以北美1.55億美元和8050萬美元分佔上週末一二名,並創下2019年4月的《Avengers: Endgame 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北美週末總票房的最高紀錄。

令人意外的是《不可能的任務:致命清算第一章》上映第二週北美票房落到1950萬美元,低於外界原本預估的2500萬美元,甚至還比帶有極端宗教色彩的《Sound of Freedom 自由之聲》還要低。和上映首週的北美票房5620萬相比,等於陡降64%,創下該系列電影中第二週票房降幅最大的記錄。

總結各方媒體分析,Ethan Hunt 探員第二週吃鱉的理由大概有:

1.搶輸 IMAX 影廳

COVID-19後地位越形重要的 IMAX 影廳只搶到一個星期的檔期,就必須讓位給和 IMAX 關係更緊密的導演 Christopher Nolan 的新片《奧本海默》。而不少已經用慣串流的觀眾覺得如果沒有 IMAX 影廳,搞不好過幾天在家裡看串流就有了。

2.遭迷因核彈波及

競爭對手得到 Barbenheimer 迷因加持。Barbenheimer 迷因已經註定要名留電影史,因為這個案例證明了兩個大片互為競爭的結果不一定是兩敗俱傷,而是共好共榮。倒楣的是擠不進迷因的《不可能的任務:致命清算第一章》(即便 Tom Cruise 已經無所不用其極地湊熱鬧跟這兩部電影的海報自拍創造話題)。

3.IP 和明星老化

和日前的《Indiana Jones and the Dial of Destiny 印第安納瓊斯:命運輪盤》面臨同樣的危機,由於 IP和演員太老,無法吸引足夠的年輕人買票進場。《芭比》和《奧本海默》在同一週開花,更驗證觀眾已經無比厭煩超級英雄之類永無止盡的 IP 延伸,渴求任何具有原創的題材,甚至不惜連在同一天消費兩部原創新片。

當然這時候論斷《不可能的任務:致命清算第一章》遭遇失敗可能還太早。該系列電影向來在海外有更好的表現,而目前為止部分市場甚至有達到系列電影最高峰前一集《Mission: Impossible – Fallout 不可能的任務:全面瓦解》的票房水準。第二週國際市場總計5500萬美元的數據也驗證了這一點。

該片全球票房合計已經破3.7億美元,雖然可能遠不如發行商 Paramount 原本預期將再創前集的近8億票房記錄,但並不能太快稱作票房失利。

挺過巨大的 Barbenheimer 颱風後,緊接著要上映的《Haunted Mansion 幽靈公館》、《Teenage Mutant Ninja Turtles: Mutant Mayhem 忍者龜:變種大亂鬥》和《The Meg 2 巨齒鯊2:海溝深淵》都不算是最有戰鬥力的電影(當然這樣的檔期安排也都是為了躲避原本就可以預期的 Barbenheimer 颱風)。重點在於這些電影都在 SAG-AFTRA 罷工之後發生,因此都被迫在幾乎零宣傳(沒有演員出席宣傳活動)之下上映。Disney 日前舉辦的《幽靈公館》首映典禮還被戲稱為幽靈首映典禮(主角都沒顯靈)。

以拯救電影工業為職志的 Tom Cruise 才剛剛拚了老命跑遍全球,趕在罷工前進行了史上規模數一數二的宣傳活動。接下來只要《芭比》、《奧本海默》或是其他接著上映的新片露出任何疲態,Ethan Hunt 探員仍有機會踩油門衝回高點。

難以解決的是老化的自然定律。

Tom Cruise 剛剛宣佈如果可以的話他要演《不可能的任務》到80歲。這句話當然是行銷噱頭,但認真追究剛滿61歲的他可能正在逼近另一個歷史的轉折點——好萊塢明星的衰敗。

好萊塢自1920年代開始發展明星制度,用明星取代電影內容本身來當成產品,確保觀眾每一次都會上門消費。和內容多變且品質不穩定相比,明星很容易控制,更可以透過收買媒體來維持裡外始終如一的固定形象(瞧瞧 Tom Cruise)。只要逼演員簽下賣身合約,接下來一輩子都要扮演片廠的印鈔機,那兒也跑不了。

接下來片廠的權力流失,明星逐漸脫離合約的箝制而成為自己的主人。明星制的下一個進展是明星爭相開製作公司,主導自己的製作案,不再坐等人家分配角色給我。《不可能的任務》就是 Tom Cruise 和自己的經紀人合開的製片公司的第一個作品。

然而近年一直有人主張 Tom Cruise 將成為好萊塢最後一個明星,而明星制將在他之後側底敗亡。其中一個理由是漫威的崛起。透過無止盡延伸的IP和特效的累積,漫威證明了他們不需要地球上任何有自己想法的明星演員、明星導演、明星編劇.....就能創造持續不斷的票房成功。

然而今天的狀況顯然和上面的死亡預言不太一致:

超級英雄正在被觀眾唾棄,而本週襲捲整個地球的《芭比》和《奧本海默》背後各有一個明星作為風暴旋轉的中心。《歐本海默》的颱風眼是 Nolan,《芭比》的颱風眼則是 Margot Robbie。

娛樂媒體 Collider 日前刊出的專訪中 Margot Robbie 細數了自己如何從提案之初就力壓全場,對付每一個不同意見,確保該片能夠順利被 Warner Bros. 按綠燈開拍。她甚至不無誇張地將這個製作比之於「恐龍加上 Steven Spielberg 」的超級組合:「我想我好像有跟他們吹噓說這會是一門10億以上的生意,雖然難免有些誇大,但拜託我們手上有個電影得想辦法過關好嗎?」

原本預定的倒數最後一個明星 Tom Cruise 和他一手捏出來的《不可能的任務》宇宙可能略顯疲態。但本週我們可能見證了另外一顆星星的 big bang。


    1.5K會員
    178內容數
    錄影帶不只是上個世紀的革命性科技媒介,也是一整個世代橫跨二、三十年的共同生活型態。我的首部數位連載作品《錄影帶生與死》,重溫 70 年代錄影帶工業的黃金年代與興衰跌宕,從錄影帶、DVD 到 Neflix 的數位崛起,錄影帶如何改變世界?一同探尋錄影帶的前世今生,走進電影工業後台,揭開幕後的文化革命。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