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教養」在某個層次上,只是在滿足大人自己的需要】

更新 發佈閱讀 1 分鐘

別人家孩子要怎麼哭鬧我不管,但我的孩子不能丟臉

別人家孩子功課好不好我管不著,但我的孩子不能落後

別人家的孩子學不學才藝是他們的決定,我的孩子必須有一定的水平

別人的孩子可以,我的孩子不行

這代表甚麼?

當我的孩子“表現良好”,代表:

我有在教?

我是一個好媽媽?

我的孩子是懂事的好孩子?

會不會到頭來

我們在意的並非孩子。

我們不在意孩子當下的感受、

不在意孩子有什麼需要沒有滿足、

不在意孩子透過不合世俗規範的言行傳遞什麼訊息?

不在乎孩子需要什麼樣的協助?

我們只在乎孩子是否表現良好。

也許,我們真正在乎的是自己

我們努力維持的

是我們心中的完美圖像:

親子相處的美好圖像

孩子應該長成的理想圖像

一個好媽媽應有的圖像

也許繞了幾圈後我們會發現

我們最在意的還是自己。

這並沒有甚麼不好

只是我們有沒有意識到

是否犧牲了誰的什麼?

才成全了我們對自己的在意。

照片是在奇美博物館前媽媽我只在意我拍起來美不美,哈!

(媽媽照顧好自己、讓自己漂釀很重要啊!)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高小露學堂的沙龍
41會員
291內容數
2025/05/05
在早餐店,約莫5歲的男孩跟著媽媽剛走進來,坐下後,孩子開口的第一句話是: 「手機!」 「手機!手機!」 「我要手機!!!」 媽媽因為要用手機點餐,跟孩子說明後,孩子依然跳針 「手機!我要手機」 整個早餐店都是孩子的聲音,周圍的食客不禁輪流投去隱晦的目光。媽媽的尷尬與孩子的焦躁,在空氣中凝
Thumbnail
2025/05/05
在早餐店,約莫5歲的男孩跟著媽媽剛走進來,坐下後,孩子開口的第一句話是: 「手機!」 「手機!手機!」 「我要手機!!!」 媽媽因為要用手機點餐,跟孩子說明後,孩子依然跳針 「手機!我要手機」 整個早餐店都是孩子的聲音,周圍的食客不禁輪流投去隱晦的目光。媽媽的尷尬與孩子的焦躁,在空氣中凝
Thumbnail
2025/05/02
前陣子回母校,教授提汲:「現在的大學生因為 AI 的關係,對未來充滿迷茫和焦慮。」 我聽著,感受到老師們想幫忙,卻不知可以怎麼幫助這群困惑的年輕人。 回家路上,我反覆想著這件事。 腦海裡浮現出十幾年前,當時面臨即將畢業的我們,不也是一樣焦慮嗎? 那時沒有 AI,但對未來的迷惘與不確定感,一點
Thumbnail
2025/05/02
前陣子回母校,教授提汲:「現在的大學生因為 AI 的關係,對未來充滿迷茫和焦慮。」 我聽著,感受到老師們想幫忙,卻不知可以怎麼幫助這群困惑的年輕人。 回家路上,我反覆想著這件事。 腦海裡浮現出十幾年前,當時面臨即將畢業的我們,不也是一樣焦慮嗎? 那時沒有 AI,但對未來的迷惘與不確定感,一點
Thumbnail
2025/05/01
當孩子哭鬧、生氣、退縮、尖叫、崩潰 我們常常心想: 「現在要怎麼讓他停止?」 「我要怎麼讓他改正?」 當父母的心思在「處理問題」, 而不是靠近孩子的經驗 當我們想解決問題,我們的心是緊的、急的 眼裡就變得只看得見『結果』:孩子正在哭 而看不到孩子此刻的感受與需要。 然後我們會忙著處
Thumbnail
2025/05/01
當孩子哭鬧、生氣、退縮、尖叫、崩潰 我們常常心想: 「現在要怎麼讓他停止?」 「我要怎麼讓他改正?」 當父母的心思在「處理問題」, 而不是靠近孩子的經驗 當我們想解決問題,我們的心是緊的、急的 眼裡就變得只看得見『結果』:孩子正在哭 而看不到孩子此刻的感受與需要。 然後我們會忙著處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