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哭鬧、生氣、退縮、尖叫、崩潰
我們常常心想:
「現在要怎麼讓他停止?」「我要怎麼讓他改正?」
當父母的心思在「處理問題」,
而不是靠近孩子的經驗
當我們想解決問題,我們的心是緊的、急的
眼裡就變得只看得見『結果』:孩子正在哭
而看不到孩子此刻的感受與需要。
然後我們會忙著處理問題,
想辦法讓孩子:「不哭」、「去做事」、「閉嘴」。
就像吃止痛藥一樣
只是先把疼痛壓抑下來
卻忽略真正的病因:
孩子怎麼了?所以生氣、尖叫、哭鬧?
當孩子感覺被理解時,
他會比較有力量去面對情緒、做出調整。
但通常這時候,我們做的往往不是理解孩子
而是急著想解決問題、
甚至修理不配合的孩子。
邀請父母,
在孩子表現出「惱人行為」時,
回應前,先 #停 一下。
問自己:
「我現在是想處理問題,還是想理解孩子?」
這個提問可以成為一個日常的自我覺察練習。
.
那晚,已到了上床時間,
小二的小華因為功課沒寫完而開始哭泣。
學習夥伴C在課堂上分享,
本來她想直接開催(開罵XD)
但當她想到我們在課堂上教的:
要試著理解孩子怎麼了。
她選擇停下來,坐到孩子身旁、從關心開心。
C問孩子:
「小華,怎麼在哭?寫課功手很痠嗎?」
一陣好奇與理解後,
孩子小華說:『媽媽,今天同學S嘲笑我...』
從孩子說出心中的苦惱後,
C與小華的互動品質與內容,都不一樣了。
C說,過程中她完全沒有要解決功課或嘲笑問題。
而聊到尾聲,小華竟自己想到辦法,跟C說:
『媽媽,我沒事了,我不理他就好了。我要繼續寫功課了!媽媽我愛你!』
C在課堂上開心地分享成功經驗:
Lulu老師,好神奇哦!原來當我不急著解決孩子的問題,耐著性子從試著理解開始,反而會聽到更多孩子的心聲,跟孩子有連結後,原本的問題,孩子竟然自己想到辦法,問題也就不是問題了!
在帶課時我常提醒:
#問 提問時的心態很重要。
當關心孩子的時候,不要想解決當下的問題。
因為當孩子有不如我們預期的行為出現時,
我們如何應對
決定了孩子會繼續跳針、或是有所改善。
或許,更確切一點地說:
當我們願意讓孩子經驗屬於他的問題,
「我們去理解孩子」這件事本身,
正是孩子「自己面對問題」的起點。
而孩子的問題,
就在被家長理解的過程中,
不知不覺地也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