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早餐店,約莫5歲的男孩跟著媽媽剛走進來,坐下後,孩子開口的第一句話是:
「手機!」
「手機!手機!」「我要手機!!!」
媽媽因為要用手機點餐,跟孩子說明後,孩子依然跳針
「手機!我要手機」
整個早餐店都是孩子的聲音,周圍的食客不禁輪流投去隱晦的目光。媽媽的尷尬與孩子的焦躁,在空氣中凝結成一團無形的壓力。
媽媽不斷安撫、轉移注意,卻怎麼樣都沒辦法讓孩子冷靜下來。
我感覺到媽媽的無奈和疲憊,那種「在公共場合不能失控、卻又不知該如何是好」的壓力,是許多父母心中的痛。
而那個孩子呢?
他不是壞,只是痛苦。
他的肢體語言透露出「我需要它才能安定下來」的焦急——那不只是想玩,彷彿已是生理上的依賴。
畫面太常見了。
手機像是魔法棒,能瞬間鎮住孩子的哭鬧,但也像一紙浮士德的契約——我們用即時的安寧,換去的,是孩子更珍貴的東西:
1. 真實世界的體驗與探索
當學齡前的孩子在真實世界中,也心心念念著手機,他們其實被鎖在虛擬世界裡,錯過感官整合與動作發展的黃金期
專注力與耐心:
過度刺激的螢幕內容,影響了孩子的大腦發展。習慣了「快速」切換的高刺激動畫及遊戲,孩子自然對「低刺激」、與不如螢幕精彩的「靜態」活動(如聽故事、閱讀、寫字),變得難以專注,進而影響到學習與理解能力。
與人連結的溝通能力
沉迷手機的孩子,若沒有適當引導,很可能也跟著少了與父母、甚至同儕的互動,影響語言發展與學習尊重情境的自制力
表達的語言受到污染
正處於學習黃金期的幼兒,會模仿與吸收他接觸到的。手機裡那些還不適合孩子的語言,尚未培養出判斷力的孩子會全部吸收。
情緒不穩、耐挫折力低:
當手機成為安撫工具,孩子失去的是學習面對無聊、挫折、等待...的機會,未來也較容易出現情緒不穩或耐挫力低的情況
6. 觀察力、想像力、與創造力:
當孩子用餐時盯著手機,他錯過的不只是當下的餐點,還錯失了主動觀察與認識世界的機會:熱氣騰騰的菜餚如何上桌、隔壁桌老爺爺微笑時嘴角的弧度、媽媽拿筷子時的姿勢...。
只是被動接受螢幕的內容,限縮了孩子自由創造的空間,孩子正在喪失的,是建構創新思維的基礎。
那,我們能怎麼做?
1. 建立親子間的真實連結:
手機可以偶爾當緩衝,但不能成為長時間、固定用來安撫和陪伴孩子的保姆。
多給予孩子擁抱、與關心的對話,而非直接交出螢幕。
2. 創造「無螢幕時間」:
用餐前共同約定用餐規則,等待時間可以以實體遊戲(如猜拳、塗鴉)過渡。無聊時,也讓孩子學習等待,一來可以培養耐心,二來也可以訓練孩子“找樂子“的能力。
3. 接納短暫混亂、導出正向連結:
孩子的抗議是學習的必經之路。與其追求立即安靜,不如陪他練習:「我知道你很想玩,但現在是“沒有手機的時間”,等待時會感到無聊,媽媽知道,我們可以一起等,也可以玩遊戲,來吧,我們來玩黑白猜!」
餐廳裡的媽媽與孩子,是現代育兒困境的縮影。
現代父母壓力大,誰沒在某個時刻感到力不從心?誰不曾在精疲力竭時妥協過?
但值得思考:當孩子習慣從螢幕獲得滿足,他們失去的是專注當下的能力、消化情緒的韌性,以及最寶貴的:與真實世界的互動。
這個階段的孩子需要「混亂的真實」勝過「精緻的虛擬」。那些看似無意義的玩水、發呆、重複堆倒積木的過程,對孩子來說,都很重要。
這一幕也提醒了我:孩子需要的,不是一支手機,而是一個能陪他一起面對無聊、陪他遊戲、一個選擇與孩子連結的大人。
我們無法改變這個充滿螢幕的世界,但我們可以把孩子真正需要的「陪伴」,放回教養的核心。
關掉螢幕後的空白,或許才是童年該有的樣子。
這個世代,當父母真的不容易。
但,我們可以一起崩潰、再一起站起來,持續學習。透過我們在父母一角上持續努力,也等於跟孩子一起培養耐挫力。
跟著孩子,重新過一次我們期待自己也可望擁有的童年的樣子,跟著孩子,我們一起長大。
#高小露的阿薩母教養
#高佳均
#停課同伴問鼓棒 #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