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本海默】觀影心得—天才的適應困難

2023/07/30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我非專業影評人,對於諾蘭導演及演員沒有接觸,不了解歷史背景,沒有看過傳記,甚至是本來打算看《芭比》,結果想看的場次沒有了,才決定看《奧本海默》。

所以對於電影沒辦法評論什麼。

只不過身為特教老師,觀影結束後,有一種看到「資優生日常」的既視感。

人生勝利組、聰明、優秀,眾人對於資優生總有美好的想像與仰慕。

事實上,聰明的他們,要立足在這個「笨蛋充斥」的社會,還不能展現「你們怎麼那麼笨」的樣子,以及需要承受「資優生光環」,滿足社會期待, 資優孩子所接受的挑戰,並不比一般人少。

當他們展現自己的聰明才智,容易引來妒嫉而不自知;他們也不理解這個世界確實是有些看似愚蠢的規則存在的,並不是圍著他們轉。

而電影裡的奧本海默,就是如此。

raw-image

聰明絕頂,有著自己看待世界的獨特見解與對量子力學的著迷。

不過,對於人際互動上,似乎就沒那麼聰明,一意孤行,慣於自我中心。


觀影時,想到之前讀過師大特教系郭靜姿教授的文獻《談資優學生的特殊適應問題與輔導》,簡單分享文獻內容:

Dabrowski的正向非統整理論(Theory of Positive Disintegration)將資優生的情緒發展分為五個階段:

  1. 初級統整階段: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同情與自省能力,沒有責任感,做錯事習慣先苛責他人,內心沒有衝突。
  2. 單一階層的非統整階段:開始顧慮到社會道德觀,處在想背離社會道德觀卻又在乎他人眼光的狀態,內心輕微衝突。
  3. 自發性的多階層非統整階段:關注自身想做的及應該做的,對人有同情,具有更高道德意識、責任感與自省能力,內在存在憂鬱、自卑及不滿。
  4. 組織化的多階層非統整階段:找到自我實現的方法,具有高度責任感、真誠、自省、同理他人。
  5. 次級統整期:能夠達成理想,藉由自我實現達到情緒發展的最高境界,內在不再猶疑及衝突。


大致了解這個理論,可以看到電影中的奧本海默,隨劇情走向,呈現他的適應困難與情緒發展:(以下有雷)

  • 在求學時,試圖毒害教授:未有成熟處理情緒的能力,反而以危險的手段傷害他人。
  • 對待感情,頻繁不忠:一生投身量子力學與面對原子彈帶來的衝擊,對家庭未有責任感。
  • 他人提醒他的行為,容易被人誤解為與共產掛鉤,他可能因此惹禍上身,他依舊故我:對於社會期待不以為然。
  • 公然嘲諷史特勞斯:小看人性裡的卑劣面,為此被他人記仇而惹禍上身。
  • 被情婦情緒勒索時,無所適從,當情婦自殺時,無助地求助妻子:不懂經營及結束親密關係。
  • 見杜魯門總統時,未能理解自己的政治角色配合逢場作戲,反而過於內疚揭露內在,說出挑戰總統地位的話,讓自己曝於險境。
  • 原子彈成功阻止戰爭後,憂慮又自責,難以承受原子彈帶來的後果。
  • 遭受以檢察官羅傑·羅博為首的秘密、不公正的惡意攻擊時,未替自己發聲,令太太痛苦難耐,由太太凱瑟琳於聽證會反擊。

從以上好多奧本海默的缺點及遇到的困境中,不難看出,天才也是人,人都有缺陷面,也有他無助、悲傷、困頓、憂鬱的時刻。

就算是天才,也有天才處理不來的事

儘管奧本海默在二次大戰結束後,不斷向大眾說明原子彈的隱憂,看起來像處在組織化的多階層非統整階段,具備了社會責任感,對人高度關懷。

好遺憾,在秘密聽證會、國家的誤解、冷戰局勢等一連串經歷折磨之後,奧本海默沒能因發明原子彈而達到自我實現的圓滿。

反而因發明原子彈,內疚又憂鬱;對於遭到無情對待,無助又徬徨。


用教育觀點看《奧本海默》,寫篇觀影心得進行特教宣導,期待我們的社會,對於他人及自己的缺陷面及脆弱時刻,都可以有更多的接納與理解。


願死後的奧本海默,靈魂有從這傳奇一生造成的內疚、憂鬱及痛苦裡解脫。

179會員
86內容數
打算用一生學習如何去愛的人,愛錢,愛這個世界上需要我以及我需要的人,還有愛自己。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