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駐主題

話題影劇|奧本海默

諾蘭又一新作!電影《奧本海默》(Oppenheimer) 熱映中,歡迎分享觀後心得,一起討論這部精彩作品。 發佈內容需設有「奧本海默」這個關鍵字,才算順利參加徵文,成功參加作品,將顯示於主題徵文頁面中。 圖片來源:環球影業
目前共 172 篇
含有「奧本海默」共 172 篇內容
方格精選
Thumbnail
對我來說這部片對我最深的影響除專業影評提到的之外,更是奧本海默內心的糾結,身為原子彈之父的名聲太重,重到不可承受,歷史上留名的人從來不會是一帆風順,反而是因為他們身負許多糾結,並且因此做成了很多決定,當弱點可以一覽無遺時,人們更會傾向去接受他們的成就。
Thumbnail
在台灣,【芭比】是7/20上映,【奧本海默】是7/21日上映,但是在美國,這兩部片是同一天,也就是7/21上映。因為很久沒有兩部大片廠的重點電影一起聯映,網路上也出現了一個叫作「芭比海默 (Barbenheimer)」的新詞,產生了許多迷因梗圖。
Thumbnail
《奧本海默》是根據2006年卡伊柏德(Kai Bird)和馬丁J.舒爾文(Martin J. Sherwin)所著作的傳記小說改編;這本書獲得普立茲獎,主要是馬丁J.舒爾文花費25年時間收集奧本海默的相關史料,以及訪談素材所匯集而成的著作。
Thumbnail
對我來說這部片對我最深的影響除專業影評提到的之外,更是奧本海默內心的糾結,身為原子彈之父的名聲太重,重到不可承受,歷史上留名的人從來不會是一帆風順,反而是因為他們身負許多糾結,並且因此做成了很多決定,當弱點可以一覽無遺時,人們更會傾向去接受他們的成就。
Thumbnail
在台灣,【芭比】是7/20上映,【奧本海默】是7/21日上映,但是在美國,這兩部片是同一天,也就是7/21上映。因為很久沒有兩部大片廠的重點電影一起聯映,網路上也出現了一個叫作「芭比海默 (Barbenheimer)」的新詞,產生了許多迷因梗圖。
Thumbnail
《奧本海默》是根據2006年卡伊柏德(Kai Bird)和馬丁J.舒爾文(Martin J. Sherwin)所著作的傳記小說改編;這本書獲得普立茲獎,主要是馬丁J.舒爾文花費25年時間收集奧本海默的相關史料,以及訪談素材所匯集而成的著作。
全部內容
全部類型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原寫於 2023/08/08) 普羅米修斯從眾神那裡竊取了火種並將其送給了人類。 為此,他被鎖在岩石上,遭受永恆的折磨。 這一句配以爆炸場面的背景,成為本年度十大我最喜我的電影開場之一。既原著配合書名,也緊扣故事。(當然,Nolan在訪問中也提及過是這本書讓他有足夠的基礎去理解這位偉人)。
Thumbnail
就在前幾天晚上我在Netflix上看了奧本海默,原本想說只是睡前稍微放鬆的看一下,天真的我以為只是看他怎麼做出原子彈,結果開始不到五分鐘我就發現我錯了(原本躺著看的我馬上坐直),這其實完全就是一部從科技研究(STS)角度來呈現科學發展的一部重要傳記電影,非常的精彩。
Thumbnail
個人感想(有雷) 黑夜炸出高聳入天的的蕈狀雲,光亮映在席尼·墨菲湛藍的眼眸,奧本海默想起了那句梵文:「現在我成為了死神。」 明明應該震耳欲聾的爆破聲與如雷掌聲,導演刻意用「寂靜」取代,帶出主角內心的變化與矛盾,既是歷史性成功的一刻,也是毀滅一瞬間,從此世
Thumbnail
一位忙碌的上班族在半夜想起一首兒時詩詞《送元二使安西》,觸發他反思近況:新工作一個多月的感觸、人際關係、感情經歷和人生體悟。文章以抒情的口吻,描述他內心掙扎與矛盾的情緒,並運用詩詞意象、流行文化(如奧本海默、MBTI)等元素,呈現現代年輕人的生活樣貌與內心世界。
Thumbnail
敘述大學學弟委託洗錶,開啟了Hamilton腕錶的維修與鑑賞之旅。文章從Hamilton品牌歷史娓娓道來,從鐵路懷錶到軍用腕錶,歷經兩次世界大戰,再到好萊塢電影的頻繁亮相,深入探討其品牌精神與歷史淵源。最後點出Hamilton腕錶不只是計時工具,更承載著時間、情感與友誼的故事。
Thumbnail
這本書是成大工學院洪瀞老師推出的新書。 我4年前買過他寫的《自己的力學》,參加其新書分享會並找他簽名,看完後將這本書捐出去(因為要斷捨離)。 今年他推出這本新書《先降噪 再聚焦》,我一樣去參加他的新書分享會並找他簽名。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
Thumbnail
【上去「喬」 IMAX 檔期? Tom Cruise 被目擊出現在倫敦 IMAX 影廳屋頂上】#葉郎每日讀報 稍早,倫敦的網路社群上開始瘋傳一個簡直就是電影情節的真實畫面—— 疑似好萊塢男星 Tom Cruise 本人被目擊站在全英國最大的電影院 BFI IMAX 影廳的屋頂上頭。在路人紛紛
Thumbnail
付費限定
真正理想的生態該像可攜的門號、電郵地址,即使更換幾多次服務商,身份、資料與社交圖譜都能帶著走,這種可攜性、可組合性和資料永續儲存,正是 web3 的核心追求。 ——高重建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