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十九首〈迴車駕言邁〉簡析

2023/08/13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迴車駕言邁,悠悠涉長道。四顧何茫茫,東風搖百草。
所遇無故物,焉得不速老。盛衰各有時,立身苦不早。
人生非金石,豈能長壽考?奄忽隨物化,榮名以為寶。

注釋:

1[迴車駕言邁,悠悠涉長道。四顧何茫茫,東風搖百草。]迴車,猶言轉車;言是語助詞,駕言邁就是駕而遠行;悠悠,遠而未至;涉,原指徒步過水,後泛指渡水,亦可衍申為經過;茫茫,廣大而無邊際的樣子;東風即春風,百草指的是新生的草。

2[所遇無故物,焉得不速老。盛衰各有時,立身苦不早。]所遇無故物兩句是承接上面四顧何茫茫兩句,因時序推移,今年春天新草長出,去年的草自然已經是「故物」看不到的了,故引發感慨說「焉得不速老」。盛衰各有時分指草與人,各有時猶言各有其時;立身,建立一生事業的基礎;苦,猶恐;早,指盛時。

3[人生非金石,豈能長壽考?奄忽隨物化,榮名以為寶。]金猶言堅,石猶言固,對指人生之脆弱;考者老也,是指說即使壽老也有盡頭;奄忽,即急遽;隨物化,隨物而化,語出《莊子》「聖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榮名,榮祿聲名,一說美名。

賞析:

本詩是由客觀事物的觀察聯繫到主觀的感歎,而以主觀的感受賦予客觀事物不同的氣氛。
在讀這首詩時我們可以分解為兩個階段,首四句與後八句。後八句可視為三個層次構成。

首先第一階段,將客觀事物賦予主觀感受。
以景物起興,詩人雖是在明媚的春天駕車,卻因心中的感受仍有冷漠悲涼的感受。
「迴車」用的是楚辭《離騷》的成語:「迴朕車以復路兮,及行迷之未遠」,透露出客遊失意的感受。
「悠悠」之遙遠,道出了無所歸宿的悲哀。
接著二句是春天的景物,東風吹拂中的百草理該是欣欣向榮的,但以下會接著的卻是詩人想起已逝的秋冬,觸動了新舊交替的惆悵,因此原本用於秋冬的文學傳統「搖落」,在此便將春天的繁榮「搖」成了秋冬的蕭索。

第二階段,兩句一層。
「所遇」兩句,是一個上下的樞紐,由景物之所見導入個人的感受。
因為看到的草已經不是去年所見的故人了,遂引發人生短暫的感觸。
那麼人生既然短暫易變,又該做什麼呢?於是進入第二層,認為不論是草是人,盛衰有時,那麼就應該即早「立身」吧?
(這裡的「立身」,從儒家傳統思想出發就應該是立「身後之名」,那麼作者應該是位「疾歿世而名不稱焉」的君子。但在當時的大時代背景下看,失意之士最現實的想望應該是對榮祿與聲名的嚮往,特別當他們意識到盛年已過,必有老死,就更迫切地這般嚮往。)
轉入第三層,詩人想到人生畢竟有盡頭、不似金石堅固長久,哪會長壽老呢?奄忽一世物化而去,只有「榮名」才真正珍貴吧。(在此又有針對「榮名」的不同解釋,也就見仁見智了。)

我自己挺喜歡這首詩,本詩也的確寫得好。
除了幾句古詩中習見的成語外,幾句樸實概括但是深刻的句子,可力透紙背。
首先是悲秋傳統的轉化,吳淇先生說的很好:「宋玉悲秋,秋固悲也。此詩反將一片艷陽天氣,寫得衰颯如秋,其力真堪與造物爭衡,焉得不移人之情?『四顧何茫茫』,正描寫『無故物』光景,『無故物』正從『東風』句逼出。蓋草經春來,便是新物;彼去年者,盡為故物矣。草為東風所搖,新者日新,則故者日故,時光如此,人焉得不老?老焉得不速?」(吳淇《選詩定論》)
再者,「所遇無故物,焉得不速老」兩句亦佳,是「人人意中所有」,卻「人人筆下所無」的境界,曹植「不睹舊耆老,但見新少年」雖也是這個意思,概括性就沒有這麼大了。

從儒家傳統看這首詩也是挺不錯的,勉人要留身後之名。
另一派以當時環境觀點看,也自有道理,只不過著眼點不同罷了。
這首詩文學性可能不如先前談的詩那麼濃厚,但是其中的哲理很值得思考。
人生有時而盡,你是要及時行樂呢?或者追求在世時最高的聲名地位?或者留一個好的名聲在身後?
《古詩十九首》中寄寓人生感慨的詩很多,以上各種立場都有。往後我們也都會遇到。

參考資料:馬茂元《古詩十九首探索》

148會員
77內容數
針對高中國文課內、課外文學作品,深入細讀、分析寫作手法與內涵,分享中宜師的教學見解。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