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十九首〈去者日以疏〉簡析

2023/08/13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去者日以疏,生者日以親。
出郭門直視,但見丘與墳。
古墓犁為田,松柏摧為薪。
白楊多悲風,蕭蕭愁殺人!
思還故里閭,欲歸道無因。

注釋:

1[去者日以疏,生者日以親。]去者與來者皆指客觀現象中的一切事物,去者猶言逝去者,來者猶言新生者;疏為疏遠,親為親近;日以疏即一天比一天遠離,日以親即一天比一天迫近。

2[出郭門直視,但見丘與墳。]城外曰郭,郭門就是外門的城門。

3[古墓犁為田,松柏摧為薪。]犁,本為農具,此用作動詞,即「耕」;摧,折;古木已平,被犁為田地,墓上的松柏,被人砍斷做柴燒。

4[白楊多悲風,蕭蕭愁殺人!]白楊亦墓上樹木,《太平御覽》引《禮系》:「天子墳樹松,諸侯樹柏,卿大夫樹楊,士樹榆,尊卑差也。」

5[思還故里閭,欲歸道無因。]古代五家為鄰、二十五家為里,里後來泛指居所;閭,里門,故里閭猶言故居;道,有引導、道路、方法等解;因,油也。

賞析:

這首詩與〈驅車上東門〉內容基本相同,也是因為看到邶邙山的丘墓而觸發客中之感。
只是前篇是遙望,本篇作者已身在其間,故內心的感慨也更加的深刻。
兩首詩都是感歎於世事滄海桑田變遷之速,前一篇歸結到及時行樂作為出口,本詩則是觸動了鄉土之思,希望重歸故里。
此一思鄉情懷在末二劇展現出來,朱筠於《古詩十九首說》道:「末二句一掉,生出無限曲折來。日月易逝,歲不我與,不如早還鄉里……安可蹉跎歲月,徒羈他鄉?無如欲歸雖切,仍多羈絆,不能自主,奈何,奈何!此二句不說出欲歸不得之故,但曰『無因』;凡羈旅苦況,欲歸不得者盡括其中,所以為妙。」

本詩的表現形式與上篇「驅車上東門」不盡相同,他是首先以哲理性的概括語言寫出羈旅愁懷、帶動了全篇。
「茫茫宇宙,去來二字括之;攘攘人群,親疏二字括之。」(朱筠《古詩十九首說》)這樣的人生感慨,深刻沉痛又具有普遍性,決定了整首詩的心情走向。
接著的六句都是環境的描寫,渲染整首詩的氣氛,把首尾兩聯抒情的部份結合為整體。
這六句層次分明,「出郭門直視,但見丘與墳。」只扼要交代一下環境背景,「但見」一語帶出視線焦點,別無所見,只有淒涼的墳墓。「古墓犁為田,松柏摧為薪。」由之前的去來之感聯想,事實上眼前所見的墳墓、松柏將來也將有所更替和變遷,何況空虛渺小的人生呢?於是「白楊多悲風,蕭蕭愁殺人!」由景生情,引發了客中孤獨的愁懷,那麼眷戀故土之情,也就自然而然地油然而生了。

這首詩的前後兩聯皆是妙句。
首聯即使簡單,卻直指核心,將古往今來的去來、親疏之大勢概括地描寫出來,這樣具體事實的哲理性描寫,特別能撼動人心。去者日以疏,生者日以親。
逝去者不論是親近之人、重視之事物、或者單純一段所喜愛的時光,逝去便是自然永不再回,只會一天一天更加地遠去、疏遠。
新生者不論是人、事、物,隨著時間一天一天過,也是一天一天更加熟悉,更加親近。
然而,今日之新生者,未嘗不是明日所逝去者。昨日所逝去者,也曾經是某一時刻的新生者啊。
這般一想,加上觸目所見盡皆墳塋,難免會希望抓住手中還僅有的,是什麼呢?或許便是故鄉裡,尚未去者與新生來者吧。
這樣的情結,前後是很連貫的。

末聯的曲折性,也是寫的很警醒。
不論是出於怎樣的理由,「欲歸道無因」,這個道字的解釋有很多種,似乎也都可以通。說是「引導」,那就是想回去卻無人引導所以只能滯留在外;說是「道路」,就是想回去卻沒有路,是大時代下道路重重阻隔的艱辛;說是「方法」,就是想回去也沒有方法,這就很概括性,就是現實處境太過悲哀,是無法具體說出的。
我想,不管這個「道」字怎麼解都不打緊,不解也許也很好。
這句話,單單只是寫出一種情境,想回去卻是回不去,這樣在外遊歷者共有的心理,不論哪個時代都是共同的悲哀。

參考資料:馬茂元《古詩十九首探索》

148會員
77內容數
針對高中國文課內、課外文學作品,深入細讀、分析寫作手法與內涵,分享中宜師的教學見解。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