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都是由贏家紀錄書寫的-以古為鑑的歷史失信-詹翔霖老師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歷史都是由贏家紀錄書寫的-以古為鑑的歷史失信-詹翔霖老師

讀歷史的時候,還是要保持一點質疑的精神。從歷史看現實,現實又會變成歷史,都說讀史會使人明智,但閱讀錯誤的歷史只會百害而無一利,學會如何看待歷史,學會如何思考歷史,學會如何將歷史裡的東西化為己用才是最重要的。

 

歷史的失信主要是由兩方面所引起。一方面是記載歷史上,歷史的記載本來就是人為的,具有非常強的非客觀性,歷史會受到記載者的知識水平,思維意識已經看待事情的角度影響,並不可能講事情原本的樣子呈現出來。再加上歷史經過多朝多代的改寫,民間野史的添加,即使當年記載的歷史客觀真實,流傳了上百年,也早就變味了。

 

易中天老師曾給出答案,就是用群眾的眼光去看待歷史,對於當時的百姓或許是一件非常殘暴的事情,但功在千秋,利在萬代,長遠地看才能看清歷史的真相,不要被一頁紙的內容所蒙蔽了就妄下定論。

 

著名的學者易中天就曾經表示過:越王勾踐並不是什麼好人,而臥薪嘗膽的個故事,更是非常不適合作為教材故事,我建議不要再講了。

 

01勾踐的真實面貌

我們熟知的「臥薪嘗膽」大概就是講述越國被吳國攻打,越王勾踐為了留住自己的性命,給吳王送了大量的金錢美女,最後勾踐在吳國做了3年的俘虜。

 

在這3年裡,勾踐飽受折磨,3年期滿回到自己的國家後,為了讓自己不忘記這段經歷,每天睡在草蓆上,用舌頭品嘗苦膽,以此來激勵自己奮發圖強。最後,越國在勾踐的治理之下越來越強大,幾年之後將吳國滅掉。

 

這一歷史故事常被用來形容一個人刻苦自立,奮發圖強,勾踐也被刻畫成了一個非常正面的形象。堅韌、志強、能吃苦,仿佛所有形容堅強的形容詞都能放在他的身上,但真實的勾踐又有多少個人知道呢?

raw-image

我們都知道勾踐在臥薪嘗膽之後就起兵將吳國給滅亡,但勾踐滅國的手段屬實有點殘忍。在攻打吳國之時,勾踐在軍隊之前安排了上百名的囚徒,這些囚徒不是上場打仗的,而是去送死的,是真正意義上的送死。

 

在剛到吳國城下時,就命令著上百名的囚徒當場自刎,為的就是給吳國的士兵一個「下馬威」只是這個下馬威也確實嚇人,讓上百號人在戰場上自刎,可以看出越王勾踐是有多狠的心。

 

在成功攻打吳國之後,勾踐便開始了屠城,就連老弱婦孺都不放過,手段殘忍令人瞠目結舌。從歷史來看,一般對於已經攻打下來的城池都會休養生息,也只有蠻族入侵才會幹出屠城這個不道德的事情,勾踐居然為了一己私慾,禍害了上千百姓。

 

話有說回來,當年如果沒有吳王的網開一面,又何來之後的勾踐,及時勾踐害怕吳王和他一樣捲土重來,也不需要將他的子民都屠殺乾淨!

 

勾踐的狠心不僅僅體現在這一個事情上,還有在借糧這件事上。古代農業全看天命,收成時好時壞也是非常正常,因此各個國家之間都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那就是借糧。當一個國家糧食緊缺的時候,就會向另一個國家借糧,畢竟鄰國要是鬧起了災荒,本國的日子也不會好過。

 

一年,吳國發生了災荒,向勾踐借糧,但勾踐卻心懷不軌,將蒸熟了的種子借給吳國,以至於吳國百姓一年到頭,顆粒無收,許多人死於饑荒之下。可就在幾年前,吳國才給越國借了糧食幫助越國度過難過,勾踐這樣恩將仇報,實在非君子之風。

 

學會還原歷史的真相應該是每一個讀歷史的人應該去做的,但「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所感受到的歷史是不一樣的,至於誰對誰錯,往事不可究,我們也沒有必要一直在糾結這件事情,我們需要做的是在歷史中學習到什麼,以史為鑑,不管是豐富個人還是報效國家都是非常好的選擇。

 

avatar-img
5會員
13內容數
不要過於在乎別人的想法,要為自己一輩子的幸福負責 別讓你的幸福,毀在別人的嘴裡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早上,在公園散步。 邊散步邊胡思亂想。 突然想起很久以前讀過的一篇文章“深慮論”。 正好今天到公園散步,帶著手機。 就用手機,上網查一下,很容易就查到這篇文章。 現在有手機,查詢資料真方便。 這篇文章作者是明代的方孝孺,是他早年的文章。 在明太祖洪武七年(西元1374年)寫的。
Thumbnail
《脈絡》這本書首次表露了吳軍的觀點和獨特見解,涵蓋歷史、現在和未來,並提出了對現實判斷的檢驗方式。本文分析了他對歷史觀的看法,以及對唐太宗立儲君事件的評論,強調歷史研究的重要性在於通過過去的經驗檢驗現實的判斷,並強調用歷史作為理解現實的訓練數據。
Thumbnail
【注意】:以下內容會牽涉到劇情討論,請謹慎觀賞喔! 歷史是贏家所寫的,成王敗寇,古往今來皆是如此。輸家只能被淹沒在歷史洪流中,三言兩語就被敷衍過去,但也因此帶給後人無限的想像。而這樣一個只會逃跑的角色,又如何在亂世中生存,甚至復仇呢?
遼東戰役作為晚明最後三十年最重要的戰役,投入龐大的資源、人力和兵力,卻屢次喪失疆土,不只造就了許多英雄和傳奇,亦釀成不少悲劇,其中佟卜年案是許多案例的典型縮影,亦是天啟帝強勢介入司法的代表。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王皓宸和趙彌賽亞的小故事兩則
  當然,我們不能消抹掉歷史,不能消抹掉那些確實發生過、甚至仍在發生的苦痛。但我們可以不去把它納入所謂的歷史進程當中。我們需要嚴格地去指出,那些事情不是我們通往更好世界的必經之路。沒有人應該要為了更好的世界被以那樣的方式犧牲。大屠殺不可能--或者說不可以在歷史裡面得到證成/稱義。
四、遼東全面淪陷,退守山海關: 1.天啟二年正月的爭論: 天啟二年的正月,明朝政府仍是在對於遼東權責的爭吵中度過,如正月八日刑部郎中徐大化抨擊熊廷弼「受國厚恩,不思與虜戰,而日日與廟堂舌戰、筆戰,其與之同臭味而比和者,逃臣胡嘉棟、朱萬良,建議割棄廣寧之高出耳!由其乖戾兇愎,盡失將士心
  我曾經在歷史教科書中讀到「歷史事實」與「歷史解釋」的差異。當我們理解到歷史書中有一部分屬於纂史者基於其意識形態與身處背景所進行的詮釋後,我們很快就能明白為什麼朝代的開端總有英雄與偉人、朝代的結尾總是昏君與佞臣。我們看到的是勝者為王敗者為寇,但底下存在著更多事實。
很多人爲了證明中國人奴性重,經常說大饑荒餓死幾千萬農民,爲什麽不造反?事實是整個大陸發生了大量搶糧事件以及推翻共匪的革命事件,請看共匪自己的記錄: 大饑荒時期,共黨眼睜睜的看著人餓死,絕不開倉放糧。因此,中國大陸發生了大量搶糧事件以及推翻共黨的革命事件。在2014年第8期《炎黃春秋》雜志上發表的洪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早上,在公園散步。 邊散步邊胡思亂想。 突然想起很久以前讀過的一篇文章“深慮論”。 正好今天到公園散步,帶著手機。 就用手機,上網查一下,很容易就查到這篇文章。 現在有手機,查詢資料真方便。 這篇文章作者是明代的方孝孺,是他早年的文章。 在明太祖洪武七年(西元1374年)寫的。
Thumbnail
《脈絡》這本書首次表露了吳軍的觀點和獨特見解,涵蓋歷史、現在和未來,並提出了對現實判斷的檢驗方式。本文分析了他對歷史觀的看法,以及對唐太宗立儲君事件的評論,強調歷史研究的重要性在於通過過去的經驗檢驗現實的判斷,並強調用歷史作為理解現實的訓練數據。
Thumbnail
【注意】:以下內容會牽涉到劇情討論,請謹慎觀賞喔! 歷史是贏家所寫的,成王敗寇,古往今來皆是如此。輸家只能被淹沒在歷史洪流中,三言兩語就被敷衍過去,但也因此帶給後人無限的想像。而這樣一個只會逃跑的角色,又如何在亂世中生存,甚至復仇呢?
遼東戰役作為晚明最後三十年最重要的戰役,投入龐大的資源、人力和兵力,卻屢次喪失疆土,不只造就了許多英雄和傳奇,亦釀成不少悲劇,其中佟卜年案是許多案例的典型縮影,亦是天啟帝強勢介入司法的代表。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王皓宸和趙彌賽亞的小故事兩則
  當然,我們不能消抹掉歷史,不能消抹掉那些確實發生過、甚至仍在發生的苦痛。但我們可以不去把它納入所謂的歷史進程當中。我們需要嚴格地去指出,那些事情不是我們通往更好世界的必經之路。沒有人應該要為了更好的世界被以那樣的方式犧牲。大屠殺不可能--或者說不可以在歷史裡面得到證成/稱義。
四、遼東全面淪陷,退守山海關: 1.天啟二年正月的爭論: 天啟二年的正月,明朝政府仍是在對於遼東權責的爭吵中度過,如正月八日刑部郎中徐大化抨擊熊廷弼「受國厚恩,不思與虜戰,而日日與廟堂舌戰、筆戰,其與之同臭味而比和者,逃臣胡嘉棟、朱萬良,建議割棄廣寧之高出耳!由其乖戾兇愎,盡失將士心
  我曾經在歷史教科書中讀到「歷史事實」與「歷史解釋」的差異。當我們理解到歷史書中有一部分屬於纂史者基於其意識形態與身處背景所進行的詮釋後,我們很快就能明白為什麼朝代的開端總有英雄與偉人、朝代的結尾總是昏君與佞臣。我們看到的是勝者為王敗者為寇,但底下存在著更多事實。
很多人爲了證明中國人奴性重,經常說大饑荒餓死幾千萬農民,爲什麽不造反?事實是整個大陸發生了大量搶糧事件以及推翻共匪的革命事件,請看共匪自己的記錄: 大饑荒時期,共黨眼睜睜的看著人餓死,絕不開倉放糧。因此,中國大陸發生了大量搶糧事件以及推翻共黨的革命事件。在2014年第8期《炎黃春秋》雜志上發表的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