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跟著搶鹽了嗎?這是近幾日許多人討論的發燒話題。
所有的事都存在因果關係。前因與後果,是互相牽動且密不可分的一體。或許,以佛教的話來說「種什麼因,得什麼果」更顯得貼切。當然,反過來說也代表著,「要得什麼果,先種什麼因。」
***
今天是星期日,原本打算沖杯咖啡,愜意地看書,外加放空一場。
殊不知點開新聞後才知曉,原來外頭有許多「搶手」早已悄悄伸進賣場的櫃子上,將海鹽大掃一空。今年台灣才剛剛脫離搶蛋、搶菜的日子,難道瘋狂獵人接下來要搶的目標,已經偷偷轉移在鹽的身上了嗎?究竟是怎麼回事?於是,放下休假的心,乖乖的坐在電腦前,努力用功的爬文。
蘇拉颱風已轉強颱,結構紮實,預估下週三(8/30中元節、開學日)、四(8/31)將會對台灣產生影響,應格外小心,並密切觀察注意。
***
會有這樣的話題產生主要是因為日本政府,於今年8月24日將福島第一核電廠的核廢水排放入海,因此引發許多鄰國民眾的疑慮與緊張,進而搶購囤積鹽巴,尤其是有助抗核輻射的碘鹽,更是搶購者的最佳首選。
在此因緣際會之下,竟連帶臺鹽(1737)股價於8月25日當天拉至漲停,開盤半小時後便鎖在每股37.45元的價位。會有這波操作,除了股海老手之外,相信許多民眾都應該是始料未及的,否則早就進場卡位了。未來會不會持續或保持成長幅度,目前還不確定,但能知道的是,「契機說來就來,從不讓人多做準備」,但在「後知」後還任意隨風起舞、盲目跟隨,恐怕只會換來勞民傷財的失望嘆息,與現實並不美麗的結局。
然而,在右手拿起鹽巴的同時,左手也用力放下日本進口的水產品,因為不確定是否已遭受核廢水的污染,造成食安問題,導致部分產業遭受影響。此外,部分新聞還提及因反日浪潮逐漸顯著,駐中國大使館提醒日本民眾出國儘量不要用日文大聲講話,須謹言慎行。
對於為何日本要排放核廢水的原因,相信大家都知道與2011年的311大地震有關。的確,當時的地震不僅造成地表強烈震動,還引發巨大海嘯,導致距震央最近的沿海地區被海水淹沒,許多設施與民眾家園都被摧毀,這段歷史對許多人而言,仍然記憶猶新。
據資料顯示,311地震規模高達9.0,逾2萬人罹難與失蹤,經濟損失難以估計,是日本自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迄今最嚴重的自然災害。
福島第一核電廠(以下簡稱核電廠)位於日本東海岸,屬福島縣大隈鎮,與首都東京距離約220公里,由東京電力公司負責營運。地震後隨即引發的海嘯直接襲擊而來,使核電廠的供電系統故障、冷卻系統失靈,反應爐無法降溫,以致溫度高的驚人,為讓反應爐保持穩定狀態,日本當局決定持續注水冷卻。
這些用於冷卻降溫的水,以及滲進反應爐的地下水、雨水等,都含有高濃度放射性物質。為初步處理這些核廢水,東京電力公司利用淨化裝置(「多核種除去處理系統」(ALPS)技術),將這些含有高濃度放射性物質的水,除去大部分的輻射物質,但屬於氫的放射性同位素「氚」(讀音與「川」相同;符號T或3H,亦稱超重氫)則無法有效去除。
然而,這12年來所累積的核廢水量迄今已超過130萬公噸,逼近儲存槽容量的極限,促使日本政府不得不進行處置,故毅然決定將這些核廢水排放入海。此舉引起多國及人民與環保團體、相關產業反對。
日本政府計畫於首波8月24日中午12點起,17日內將排放7,800噸經稀釋處理的核廢水入海,且預計連續排放30年。
目前從網路資訊上大概可以得知二個重點:一為,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證實,未來氚的排放量只要維持在日本宣稱法定水準以內,不會對環境造成顯著傷害;另為,極大量攝取氚可能增加罹癌風險,而日本排放核廢水濃度低於國際標準,對人體傷害不大。有專家學者指出,只要多喝水、多運動,增加排泄與代謝能力,大多數的氚會以氚化水型態(因此氚不會存在純鹽內)以尿液方式離開體內,或是透過呼吸、流汗排出。
明知凶手是誰,責任便不難追究;偷偷摸摸的犯罪,反而更加難以防範。這是國家大事,相信許多人會睜著眼睛等著看,並且大作文章。未來事事難料,如今過度猜想無益身心健康,不如將自己照顧好還比較實在。
從該事件中不難得知,一個現象背後所涉及的層面是多麼廣闊,可說是牽一髮而動全身,更遑論其未來須面對的挑戰是何等複雜,絕對不僅僅只是表面上搶搶鹽巴、退訂海鮮這麼簡單而已。況且,許多事情執行的背後都隱藏著政治、私利、權謀等角力,相信大家心中都有一把尺來做衡量,因此,那些並非本文想說的重點。而身為兼具良好品格與伶俐的我們應該這麼做:
一、購物(包含搶鹽)之前先想想自己的需求。別過度跟風囤貨,占去家裡許多空間不說,久而不用也是種浪費,況且碘鹽能否有效抗輻射(尤其是氚)目前還未有科學根據,但鹽吃多了肯定傷身。把東西留給需要的人,是種美德。
二、不讓自己成為他人眼中的肥牛韭菜。不人云亦云,唯有理性購物,才能降低藉機炒作的廠商,從消費者身上賺進大筆鈔票的機會;想踏在浪尖上,很容易翻船被騙,千萬別盲目投資。
三、世上萬物都存有「循環不息」的特性,每個選擇都會影響未來結局的走向。是以,在解決需求同時,也必須將各個方案的後果好好想過一變。
需求(復甦)→建設(繁榮)→損毀(衰退)→拆除(蕭條)→再需求(再復甦)→再建設(再繁榮)→再損毀(再衰退)→再拆除(再蕭條),周而復始。
事實上,世上總總事蹟都在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那就是「循環」。無論是因果法則、經濟發展(景氣週期)、人際關係等都是如此。地球是圓的、活的,世間萬物每一個體都無法超然獨立的存活,所有個體不管是在有形中或是無形中,彼此間都是環環相扣、交互影響,進而引發蝴蝶效應(Butterfly effect)的產生。
四、保持冷靜,不盲目跟從。無論各界怎麼說,實際上又有多少成份為真,我們都應秉持冷靜與理性的態度來看待每一件事物,否則我們很容易成為羊群中的其中一員(從眾效應),總是被人牽著鼻子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