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物質享受,握在手裡「最好的名牌是自信、最珍貴的精品是健康。」若你以為我會這麼說,那就錯了!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出現了名為「精緻窮」一詞(若對該詞不甚瞭解可以往下拉,我將其意思放在文章的最後面),許多人給的評價多半是負面的,有人認為「精緻窮,還是窮」;有人說「以為『裝』得夠精緻,就能忘記真的窮」;也有人表示「及時享樂,其實是透支未來的作法」。總歸一句差不多是「眼高手低」+「打腫臉充胖子」的意思。
不可否認,我認為大家的中文造詣相當好,既簡單又明瞭,而且想法非常務實,在拜金之前真的要惦惦自己有多少斤兩,才不致於寅吃卯糧,這點無庸置疑。
然而,凡事總有許多面向組成,不同角度的切入所得到的感受,也不全然相同。因此,在看見這個議題時我便有兩個感觸,不見得有對錯,只覺得該現象倘已普遍發生在我們身旁,那麼或許有其他理由是被忽略的?如下:
一為,是否為「錢不夠用的認知」差異。
外觀上表現出「精緻窮」的人,他們本身究竟知不知道自己的行為舉止有任何的不妥,甚至是一般人無法接受的價值觀?大家最不樂見的事(如透支未來),他們心裡卻覺得還好不甚重要,抑或心理早有打算、準備,只是表面上大家看不出來罷了?簡單來說,「錢不夠用」與身無分文對他們而言到底指的是什麼?是否必須當作一回事?
可能有許多案例都因為一時過度消費,發生經濟困難不得不向他人周轉現金的窘境,但這是每個表現出「精緻窮」的人必然會出現的結局嗎?
就好比行車的安全距離,有的人習慣貼的很近(將平日現金流水位定的很低);有的人拉的老遠(已經考慮到未來退休與養老)。難道貼的近的人就一定會發生追撞的情事嗎?反之,安分守己不超速、不逼車的人就不會發生交通意外嗎?相信大家都知道這是比例上的說法,並非絕對,保持行車安全距離相對來說發生車禍的比例會比較低。
更何況,事實上每個人對於「錢不夠用」的定義與認知,並非在同一個水平。舉例來說,有些人認為口袋裡還有 1,000塊,表示還有錢可以吃一餐,過完今天再說,反正現今有很多方式可以籌的到錢用;有些人看著存薄裡10萬塊活存金額,便覺得自己很窮,那怕每天只花300塊,還是得10塊、20塊的存下來,以免不確定的未來會坐吃山空。
「假裝」跟「誤認」於本質上並不全然相同。
另為,是否與「花費標的物不同」有關。
假如說將名牌、精品、高檔餐廳....等被歸類於物質享受的品項,換成聽演講、參加課程、技術認證、操作股票....等,那麼我們是不是就會認為這種高昂的支出是在「投資自己」?同樣是對自己而言都有投入過多金額的情況,只是「標的物」不同的差別,我們是否就會因此改觀?或許你會說,過度的物質享受是在透支未來,而投資自己是在創造未來,當然不可相提並論。
學習當然是件好事,同時也是必須的,因為學習是人活在世上不斷自我鼓勵與追求成長的一種方式。但世上學習的種類、樣態千百種,所需的花費有時也是貴的嚇人,因此我們很難將所有冠上「學習」一詞的事物合理化。如果僅是盲目跟隨或沒有訂定學習方向,還能算是自我投資嗎?抑或只是浪費金錢呢?
因為價值觀不同,所以手上現金走的方向也會不同。不要將一筆錢全數壓在同一個地方,就可以避免被冠上負面的詞彙?
綜合前述兩點,想說的不外乎是對於「精緻窮」一詞給人的印象,其實還有更多的想像空間。那怕他人曾經分享過的實例沒有錯,也不代表那一段「不被認同的歲月與生活過程」就是他全部的人生,就像求平均值時,會將極端值刪除不計的道理一樣。當然後果如何,總歸還是要自己承擔就是了。
如果人人都精打細算、保守謹慎,那麼我們的社會、市場經濟是否會變的有些死板、不活潑了呢。畢竟把錢花出去並沒有錯,必須思考的是以自己能力而言該怎麼花、花在那裡,不是嗎?
不過,本篇撰文並非想推翻「精緻窮」可能造成人生的負面影響,更不是為了試圖為「精緻窮」的行為開脫,或為想嚐試的人找藉口,只是希望試著從不同的角度切入,提醒自己應該多從不同面向進行思考而已。
最後我想呼應本篇起頭的那一句話:「名牌就是名牌,精品就是精品,跟內在沒有關係!」將香奈兒套在馬兒身上,只能說它是穿著名牌的馬,一樣要吃草,一樣能在草原裡奔馳。
***
備註:以網路上可見的資訊來看,「精緻窮」這一詞概念上係指收入不高,卻不斷追求新時尚、名牌或精品,很捨得花大錢做醫美、吃高檔餐廳,將自己塑造出精緻、高質感、有品味外在形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