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其實花了我很多心力去閱讀,也數度想要放棄,原因如下:
1.作者為外國人,思維邏輯上難免有需要轉個彎的地方
2.作者的主觀意見偏重,但我覺得這個作品光標題就定調作者對網路名人普遍持反面看法
3.中後段有許多案例,說明有心人士如何利用話題自我圖利,主要發生平台為推特,不是推特使用者的我比較難以融入
雖然看得稍嫌吃力(但比較多是我的問題),但這本書還是有幾點心得想分享:
作為一個曾經在英國攻讀碩士,暫居一年的人來說,這本書提到的部分還是讓我覺得自己對英國的社會理解只能稱為半生不熟。
英國並不如我自己想像及在同溫層的美好,還是有著一定的貧富差距,教育資源或環境差距的問題。同時跟台灣一樣,有著學歷通膨的問題,有張大學文憑才擁有進入理想工作的門票。
相較於前兩代,拿我母親來說,出生在英國的牙買加裔移民,想要申請大學多半會被老師勸退;如今,沒有一張大學文憑就找不到一份像樣的工作,而且還只是條件普普的那種。學校的職業規劃師甚至告訴我們,國內大學畢業生一輩子的平均收入比沒有學歷者多出十七萬到二十五萬英鎊(約台幣六百五十萬到九百五十萬元 )。言下之意,富人與窮人的未來不再取決於父母的職業,或是國家根深柢固的社會階級;從現在開始,教育程度加上一點點抱負將決定未來的我是否能闖出一片天。
在人人都有社群平台的現在,每個人都在彼此篩選後公開的光鮮亮麗下迷失自我。
我承認,我也會在社群平台,無論是抱持著分享生活或帶著一點點炫耀的心態,分享自己的日常,暗自希望成為被羨慕的那一位。也曾看著一些達官顯貴、出身富裕的朋友,過著我這輩子可能都難以企及的生活。值得慶幸的是,因為在我眼裡人生這場遊戲,每個人的出身不同=開局拿的牌就不同,只要負責把開局拿到的牌打好就好,相較之下沒那麼多比較心態或壓力。
跳脫我不算大的生活圈,看著國內的網紅們,經營一段時間後都開始轉向其他方面將自己的影響力變現。小型的網紅可能和廠商合作開開團購阿、開開線上商店、賣課程等,大型網紅可能開店阿、自創品牌搖身一變成為創業家,不然和各大品牌推出聯名商品等。
或許就像絕世網紅裡,經紀人帶女主角去美容室(類似於台灣的美容美髮造型工作室),讓她享受一波之後跟她說,你只要在社群平台上達到一定的追蹤人數就能免費享受這一切的那種誘惑吧。
但如果比較在意的,可能會以為他們在社群平台看到的片面就是一切,進而付出努力追求。而這些所謂的網紅夢,卻可能變成一些不肖人士來圖利自我的工具。如謊稱互利而實則購買的飾品代言,教你成為網紅的課程,名為服飾品牌海選實則目的為銷售或推升品牌識別度的活動,透過大網紅洗腦你去海外整形以過上像他光鮮亮麗的人生…等等。
網路上的機會多了,陷阱也多了,如何辨別且不迷失自我,好像成為現代人的生存技能。
雖然我和作者一樣,對於多層次傳銷這種東西頗不以為然,但社群平台的興起也的確加大了這些組織的影響力。他們努力的在社群平台上炫耀著所謂的被動收入、創業、商業合作,互相激勵、互灌心靈雞湯,只希望他們能在該組織獲得真正的成功而不是因為太下線除了幫上線賺錢,落的最後賠錢收場。
過去十年來,網路已經從千禧世代的救星,化身為金錢慾望的詛咒。偽裝成受僱工作的老鼠會之所以猖獗橫行,都得歸咎於龐大的致富壓力,逼得不少人走上歧途,尤其是年輕男性與藍領階級的少數族裔。只要上網,放眼所見全是遙不可及的財富及各種奢侈品,也為年輕人與青少年帶來無形壓力,一心想跟上同儕的腳步。花越多時間滑IG,你越會相信自己沒有成名致富,就等於是失敗得一塌糊塗,必須賺進大把鈔票才能證明自己-簡直是為年輕人與青少年譜寫專屬配樂的嘻哈文化,常自吹自擂的老生常談。
最後我想說的是,社群平台的興起讓我們能夠更簡單的分享生活,參與好友們的生活,與在乎的人保持聯繫。
但收起事事要比較,一定要贏別人一頭的勝負欲,好好專注自己擁有的,活出自己想要的模樣和價值,比一直追在別人身後有趣多了。
祝各位能找回單純與朋友分享生活的快樂。
HyRead 連結線上看:
台北市立圖書館:
https://tpml.ebook.hyread.com.tw/bookDetail.jsp?id=342602
新北市立圖書館:
https://tphcc.ebook.hyread.com.tw/bookDetail.jsp?id=342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