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訂課程進化五力(四)美感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針對目前各校校本課程普遍難於推動的問題,或許「美學方案」是另一種解方。

課程對師生來說,應該是一趟完美體驗與感受的旅程,如同杜威「藝術即經驗」所言:師生在真實的情境脈絡中,透過教與學的互動,展開一個自我完足、圓滿實現的旅程,最終獲得新奇、獨特的新經驗。

所以,課程發展應該是屬於美學領域的議題。

但我們都已習於科學分析的工學模式:在設計階段,透過目標分析、設定指標、繪出圖像、訂定主軸;評鑑階段則根據指標發展工具與方法,蒐集證據資料以驗證成效。

然而,一趟旅程是否帶給我們美妙的體驗與感受,通常不是檢核表可以檢視和解讀,因此幾年下來,大家都很累,效果也不好。

所以針對今後的課程發展,或許大家可以嘗試「力與美」的結合,把課程從「作業」的層次,拉高到「作品」。

於是,在設計階段,除了學習重點枝枝節節的對應,我們更重視是否有給學生自我探索與實現的奇妙經驗;評鑑階段,甚至以「藝術鑑賞」的邏輯來談出一部課程的創作歷程與生命力。

如此,對學生與教師都分別有激勵的力量。

最後,美感與設計是分不開的,再好的課程內容,如果平鋪直敘、按照大人的知識邏輯,沒有依據使用者經驗(UX),貼近學生的學習習慣來設計,也是無法共創一部完美的作品,教室終究不會成為演奏動人作品的殿堂。

avatar-img
78會員
97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李惠銘AMG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課程如果是好操作、好維護,而且可以長久持續,就是比較有「永續力」,並不是說課程要以永續為主題。 所以建議課程要用「永續工法」 : 1.日常節能 課程取材盡量選擇貼身、切身及等身大的內容:是學生日常生活的真實問題(貼身),而且真的很重要(切身),也符合他的發展階段(等身),就會好操作、好實施,相
衛星大戰早已開打,從太空中的星鏈如何佈局,一路打回地面的發射技術。 目前把衛星送上太空,大抵都是採用高耗能與高污染的火箭來載送,但既然「擲遠」競賽可以有標槍,也可以有鐵餅和鏈球;那火箭發射是不是也不一定都要學標槍,而是可以像鐵餅、鏈球,透過快速旋轉之後,讓火箭射出?
民主多元時代,每個議題都認為自己很重要,都想進入學校課程彰顯其意義與價值,繼之則可帶起一長串師資、教材的供應鍊。 有朝一日再從「議題」變成「學習領域」、「學科」,那更能創造一個龐大的教育產業,造福許多人。 像「國文」這樣的「主科」,在我們讀臺師大時,每年都要招收四班,每班36人,簡直像獨大的「托
傳統「瀑布式」的優點是階段清楚(先車頭再車身再車尾),流程明確、期程好估算;但缺點則是動線過長、週期過久,且對於市場變化較難回應,因為越往下,疊加的成本越高,改變也就越難(像「不可逆」的瀑布),最後更可能變成「做完就好」。
以108課綱來說,主要內容包括:修訂背景、基本理念、課程目標、核心素養、學習階段、課程架構(包括課程類型與領域/科目劃分、課程規劃及說明)及實施要點。 採用傳統「瀑布式」開發的話,就是一個好了再來一個。具體來說,就是由幾位教育學者按部就班,先論述「修訂背景」,然後對外(可能也是限於核心的教育工作者
「社會設計」簡單說,就是透過社會動員以達成目的的一種設計。而「課綱」基本上是想藉對教育現場的擾動,以及課發會、教學研究會等的組織動員來達成教育革新的目的,因此,「課綱」其實也是一種「社會設計」。 既然課綱是「社會設計」,那一開始就要讓社會學、設計學以及更多領域的人才參與進來,因為異質與多元更能促進
課程如果是好操作、好維護,而且可以長久持續,就是比較有「永續力」,並不是說課程要以永續為主題。 所以建議課程要用「永續工法」 : 1.日常節能 課程取材盡量選擇貼身、切身及等身大的內容:是學生日常生活的真實問題(貼身),而且真的很重要(切身),也符合他的發展階段(等身),就會好操作、好實施,相
衛星大戰早已開打,從太空中的星鏈如何佈局,一路打回地面的發射技術。 目前把衛星送上太空,大抵都是採用高耗能與高污染的火箭來載送,但既然「擲遠」競賽可以有標槍,也可以有鐵餅和鏈球;那火箭發射是不是也不一定都要學標槍,而是可以像鐵餅、鏈球,透過快速旋轉之後,讓火箭射出?
民主多元時代,每個議題都認為自己很重要,都想進入學校課程彰顯其意義與價值,繼之則可帶起一長串師資、教材的供應鍊。 有朝一日再從「議題」變成「學習領域」、「學科」,那更能創造一個龐大的教育產業,造福許多人。 像「國文」這樣的「主科」,在我們讀臺師大時,每年都要招收四班,每班36人,簡直像獨大的「托
傳統「瀑布式」的優點是階段清楚(先車頭再車身再車尾),流程明確、期程好估算;但缺點則是動線過長、週期過久,且對於市場變化較難回應,因為越往下,疊加的成本越高,改變也就越難(像「不可逆」的瀑布),最後更可能變成「做完就好」。
以108課綱來說,主要內容包括:修訂背景、基本理念、課程目標、核心素養、學習階段、課程架構(包括課程類型與領域/科目劃分、課程規劃及說明)及實施要點。 採用傳統「瀑布式」開發的話,就是一個好了再來一個。具體來說,就是由幾位教育學者按部就班,先論述「修訂背景」,然後對外(可能也是限於核心的教育工作者
「社會設計」簡單說,就是透過社會動員以達成目的的一種設計。而「課綱」基本上是想藉對教育現場的擾動,以及課發會、教學研究會等的組織動員來達成教育革新的目的,因此,「課綱」其實也是一種「社會設計」。 既然課綱是「社會設計」,那一開始就要讓社會學、設計學以及更多領域的人才參與進來,因為異質與多元更能促進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篇文希望透過淺顯易懂的方式,介紹美感到底是什麼,並透過視覺階梯的概念,教會讀者可以如何拆解視覺元素及構成,並藉由元素的拆解、構成的分析,找到視覺各種面向的差異,進而培養自身的美感。
Thumbnail
本文探討如何透過多元選修課程設計,提升學生對學習歷程檔案的認識與能力。課程包括作品觀摩、建議整理及報告發表,強調三大能力向度:學科專業、後設認知和行銷表達。最後,透過課後反思及同儕互評,幫助學生在實作中不斷成長,強調學習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而非固定的成果。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大學教育與產業需求之間的落差,特別是「定位」、「邊界」、「審美」及「自學」的關鍵角色。作者指出,現代教育應促進主動探索與自我學習,強調美感教育對於學生未來職涯的重要性,並質疑教育體系如何適應快速變化的產業環境。同時,文章也提到教學質量的提升與業界專才的介入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Thumbnail
在我從事藝術教育的這幾年,逐漸感受到教學的切入點需要廣泛的多樣性。倘若只是一味的強調繪畫技巧、媒材特性,學生也會感到學習疲乏、喪失動力及熱忱,因此需要從不同角度、類別來穿插在課程中,盡可能做到與生活結合,使學生能沉浸在學習的氛圍之中。
[數理X藝文] 聯集還是交集:關於跨領域美感教育的一個思考 文/陳俊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 助理教授) 近年觀察到很好的跨領域美感教育實踐場域和方案,不禁會想為什麼看似簡易的教學手法,卻有很好的學習成效。思考之後發現,成功的案例通常都能找到合作領域之間的共通觀念,並能用一種觀
Thumbnail
有了美感素養,然後呢? 上一個篇章我提到了設計師的美學責任,敘述了設計工作者有責任利用設計,進而讓使用者透過潛移默化的影響建立起美感素養。然後呢?有人會說美感素養又不能當飯吃,我的孩子建立起美感素養要做什麼? 沒錯,對於多數人而言美感素養確實不能當飯吃,這也不是絕對必要的求生技能。
Thumbnail
講到國文課本的時候,有不少人覺得「文言文比較美」,但真的探討「美」卻又不知所以然。現在文學理論講到的美粗粗略略大概有三個方向
回想起四年前剛到大學兼課時,總想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作為課程的一部分,並告訴學生那些內容有多麽地重要。雖然,在課堂中,我總是可以講得口沫橫飛、天花亂墜,但學生的反應相當冷淡。在第一個學期的授課中,這個現象對我而言是很大的震撼。
Thumbnail
美感,或說美,是一種如同痛感、涼感等單一的感受,亦或是一種綜合的感受?8大藝術中,文學、音樂、繪畫、彫塑、舞蹈、建築、戲劇、電影,有7大是跟視覺有關的藝術,僅有音樂是非視覺性的藝術。美感是僅屬於視覺與聽覺的嗎?亦或味覺也因美食而有了美感?近來社會上大推美感教育;從教科書、字體、以及鼓勵學生參
Thumbnail
美感非常重要,美感是天生的?還是後天培養出來的? 民國初年時,蔡元培提倡美育,甚至說“以美育代宗教“。 但是,這麼多年過去了,美育成功了嗎? 我是美感的白癡。 不知道是什麼原因,也可能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或周圍環境的影響,我實在沒什麼美感。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篇文希望透過淺顯易懂的方式,介紹美感到底是什麼,並透過視覺階梯的概念,教會讀者可以如何拆解視覺元素及構成,並藉由元素的拆解、構成的分析,找到視覺各種面向的差異,進而培養自身的美感。
Thumbnail
本文探討如何透過多元選修課程設計,提升學生對學習歷程檔案的認識與能力。課程包括作品觀摩、建議整理及報告發表,強調三大能力向度:學科專業、後設認知和行銷表達。最後,透過課後反思及同儕互評,幫助學生在實作中不斷成長,強調學習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而非固定的成果。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大學教育與產業需求之間的落差,特別是「定位」、「邊界」、「審美」及「自學」的關鍵角色。作者指出,現代教育應促進主動探索與自我學習,強調美感教育對於學生未來職涯的重要性,並質疑教育體系如何適應快速變化的產業環境。同時,文章也提到教學質量的提升與業界專才的介入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Thumbnail
在我從事藝術教育的這幾年,逐漸感受到教學的切入點需要廣泛的多樣性。倘若只是一味的強調繪畫技巧、媒材特性,學生也會感到學習疲乏、喪失動力及熱忱,因此需要從不同角度、類別來穿插在課程中,盡可能做到與生活結合,使學生能沉浸在學習的氛圍之中。
[數理X藝文] 聯集還是交集:關於跨領域美感教育的一個思考 文/陳俊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 助理教授) 近年觀察到很好的跨領域美感教育實踐場域和方案,不禁會想為什麼看似簡易的教學手法,卻有很好的學習成效。思考之後發現,成功的案例通常都能找到合作領域之間的共通觀念,並能用一種觀
Thumbnail
有了美感素養,然後呢? 上一個篇章我提到了設計師的美學責任,敘述了設計工作者有責任利用設計,進而讓使用者透過潛移默化的影響建立起美感素養。然後呢?有人會說美感素養又不能當飯吃,我的孩子建立起美感素養要做什麼? 沒錯,對於多數人而言美感素養確實不能當飯吃,這也不是絕對必要的求生技能。
Thumbnail
講到國文課本的時候,有不少人覺得「文言文比較美」,但真的探討「美」卻又不知所以然。現在文學理論講到的美粗粗略略大概有三個方向
回想起四年前剛到大學兼課時,總想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作為課程的一部分,並告訴學生那些內容有多麽地重要。雖然,在課堂中,我總是可以講得口沫橫飛、天花亂墜,但學生的反應相當冷淡。在第一個學期的授課中,這個現象對我而言是很大的震撼。
Thumbnail
美感,或說美,是一種如同痛感、涼感等單一的感受,亦或是一種綜合的感受?8大藝術中,文學、音樂、繪畫、彫塑、舞蹈、建築、戲劇、電影,有7大是跟視覺有關的藝術,僅有音樂是非視覺性的藝術。美感是僅屬於視覺與聽覺的嗎?亦或味覺也因美食而有了美感?近來社會上大推美感教育;從教科書、字體、以及鼓勵學生參
Thumbnail
美感非常重要,美感是天生的?還是後天培養出來的? 民國初年時,蔡元培提倡美育,甚至說“以美育代宗教“。 但是,這麼多年過去了,美育成功了嗎? 我是美感的白癡。 不知道是什麼原因,也可能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或周圍環境的影響,我實在沒什麼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