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識界提出了關於民意調查準確度的討論。該文分析了不同機構進行的封關民調與實際選舉結果的差異,發現多數情況下,民調機構僅將原始調查數據與中選會的結果進行比較,而沒有進行任何形式的數據調整或統計加總。這種方法只是簡單地尋找與選舉結果最接近的單一數值,而非透過更科學的方式來評估民調的準確性。
2020總統大選民調準度比較
統計7屆總統大選民調與得票率比對

屆總統大選選前民調與選後結果對比
台灣總統歷任當選人
- 1996年3月23日:李登輝(總統)、連戰(副總統)
- 2000年3月18日:陳水扁(總統)、呂秀蓮(副總統)
- 2004年3月20日:陳水扁(總統)、呂秀蓮(副總統)
- 2008年3月22日:馬英九(總統)、蕭萬長(副總統)
- 2012年1月14日:馬英九(總統)、吳敦義(副總統)
- 2016年1月16日:蔡英文(總統)、陳建仁(副總統)
- 2020年1月11日:蔡英文(總統)、賴清德(副總統)
台灣媒體政治立場
- 中立:
- 台視
- 非凡電視
- 風傳媒
- LINE Today
- 鏡傳媒
- 天下雜誌
- Now
- 藍營:
- TVBS(50台-58台)
- 中天新聞
- 中視新聞
- ETtoday
- Yahoo
- 偏藍:
- 蘋果新聞
- 新頭殼
- 綠營:
- 台灣民意基金會
- 三立新聞
- 民視新聞
- 鏡電視
- 東森新聞
- 華視新聞
- 公視台語台
- 年代新聞
- 壹電視新聞
- 匯流
何謂民意調查?
民意調查(Public Opinion Poll),又稱民調,是透過隨機選擇代表性樣本,來推斷特定議題對整體民眾的看法。
民調快速且方便,但必須嚴格遵守系統化、科學化和公正的原則,其調查結果也包括誤差為為的說明。例如2024大選民調,就是用來了解民眾對大選的想法。台灣民調準嗎?
近年來,隨著社會變遷,年輕人逐漸重視起總統大選結果。傳統上,由於認為年輕人的投票率較低,民調常常只透過市話和電話進行,這導致年齡族群相對較高,而未能充分代表年輕一代的觀點。媒體和民調機構應考慮使用現代網路投票方式進行調查,以更全面地瞭解不同年齡層選民的意見和看法,確保民調結果的廣泛代表性和準確性。
台灣民調準不準確這個問題,其實並沒有一個絕對的答案。因為選民會在短短幾天內,改變投票意願,或直接棄票,而這都會影響民調結果
過去的一些大選中,我們有見過民調和實際選舉結果之間存在差異的情況。這可能是由於「沉默的多數」未能被民調所捕捉,或是民調無法完全反映選民最後一刻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