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曉》由靳家驊編導,由林品彤、陳意涵、劉俊謙主演。本片獲第60屆金馬七項入圍,並由林品彤奪下最佳女主角獎!故事以就讀五年級小曉為核心展開。小曉是個「特別」的孩子,但周遭的人卻無法理解她的特別。她的父親遠在他鄉疏忽她;她的同學想盡方法欺負她;母親薇芳還視她為麻煩。為了解決在生活上的各種困擾,薇芳為她找了一個幾乎等於「全天看護」的老師來照料她的生活。然而,保羅老師的介入卻讓母女兩人的生活變得更為複雜,三人的關係也更為微妙。
雖然以小曉為片名,但小曉在故事中卻是個被動角色。她的困境、困難都由他人直接或間接導致,角色驅動力不足的結果就是讓故事非常地散。看完電影之後,幾乎無法想起故事情節的先後順序。然而,這樣的角色設計是否意味著像小曉一樣的孩子,在現實中對自己處境很是無力與無助?
一如故事中的貓頭鷹,小曉與牠有著相同遭遇。他們一樣受人欺負,一樣受困一地,甚至也一樣被學校的家長們視為極欲拔除的眼中釘。學校或許是為了保護貓頭鷹才把牠框限於牢籠之中,但這反而讓學生及其家長更注意牠。學生攻擊牠,而家長嫌棄牠。牠的「特別」反倒成了「突兀」。猶如保羅不斷要同學們包容小曉的行為,其實也強化了她與同學的差異,反而讓同學欺負她。同學盲目聽從老師的指令,而不願意深入了解小曉,才讓她成了跟貓頭鷹一樣的奇珍異獸。如果說小曉和薇芳是因為「距離越近」而「壓力越大」,她和同學何嘗不是因為如此「距離越遠」,而導致「隔閡越深」呢?
保羅老師是複雜微妙的角色。保羅的人設非常的特別,他有著常人所沒有的圓融,對孩子十分有耐心。他一個來自異鄉的人,卻代替遠在他鄉的小曉父親角色,成為照顧薇芳母女的人。然而,他究竟是因為愛薇芳而如此付出,還是想成為小曉父親,又或是只為了教職順遂呢?我認為無論是哪個,他都是為了自己。並非自私之意,我認為他想得到的是一種「歸屬感」,希望能留在一處,回到一處,而不是個永遠的外來者。
「如果沒有你,我是不是能做自己?」從這句宣傳中,讓我發現這個故事的主角除了小曉之外,還有薇芳。婚前,薇芳是個鋼琴老師,優雅從容,享受旋律;婚後,她的生活失序,能聽到的聲音只剩下孩子的尖叫。她過著偽單親生活,肩負照顧患有過動症的小曉,獨自應付日復一日失控的生活;然而,無論她如何努力,來自社會學校對女兒的控訴仍層出不窮,來自女兒的怨恨也依然沒有減少。孤立無援的她,因而愛上陽光又充滿愛心的保羅。
從她打扮漂亮、求取關注,甚至是與保羅的婚外情中,都可發現她懷念且渴望別人關注自己、關心自己。因為自結婚生子後,薇芳便被迫失去自己,片中幾乎看不到她的朋友,她甚至不要人家喊她「老師」。由此可見,不只朋友,她連鋼琴老師的身分都拋棄。這再再顯示,當薇芳成為一個母親,她的人生就只剩家庭與孩子。究竟是甚麼樣的社會規約,才讓一個人成為母親之後,只能是「黃臉婆」?她問小曉,跟保羅玩甚麼「笑得那麼開心」,她可能會被認為是一個和女兒吃醋的女人,而不是想親近女兒的母親;而當她問保羅「你在意的到底是誰」,她又會被斷定是一個爭寵的女人,而不是渴望被愛的女人。兩者都是她,但兩者卻如此矛盾,作為母親和作為女人,好像只能選一個。
最後一幕,薇芳再度被丈夫放逐回充滿壓力的生活,她生氣捶打拳擊球。一開始她一直失手沒打中,因此她的情緒也越發高漲!此時,小曉慢慢坐到鋼琴前,開始彈奏。隨著零落的琴聲一鍵一鍵敲下,薇芳出手也一次一次與琴音相合。忽然覺得拳擊球好似節拍器,兩人的節奏逐漸一致,逐漸穩定,最後兩人心情慢慢和緩下來。小曉走進房內安慰薇芳,兩人躺在床上,薇芳從後擁抱小曉。一如先前出現於電視中兩具遺跡,她會永遠深深保護著她,而在無盡的黑暗之中,只有兩人相知相惜。
分析上述三個角色後,我認為人固然有不同難題與困境,但到頭來人生於世還是需要歸屬與認同感。也許這三個角色都只是「想跟大家一起玩」,不想孤單一人而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