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心理學 – 自卑與優越 – 明白優越情結的可能結果

2023/12/16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最近研究阿德勒(Alfred Adler)心理學, 看看能有甚麼好的得著, 結果如下:

根據阿德勒的理論,有關自卑與優越:

自卑感

  1. 童年經歷: 阿德勒認為,人在童年時期的生活經驗,造作了一定的自卑感。例如,缺乏父母關注、受到批評或過度保護等都可能導致自卑感的形成。
  2. 社會比較: 而人在這個充滿競爭社會上,會用自己或被人拿出來比較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而與人比較就有高低之分。年紀, 個人天分的不同 (起步點)對於只有個位數字年紀的小孩可迼成具大的差別。而當一個人被比下去的時候, 自卑感就產生了。
  3. 劣等感: 而人是一種群體動物,需要與人連結。他人對較弱的人的回應往往是比較差的,更令人難受,當這種感受與能力歸因連結起來,產生劣等感。而起步點較為弱的人,往往在一個團體下”困獸鬥”,情況更為差。

優越情結

  1. 補償機制: 而人當感受到自卑感及劣等感時,當然不爽。輕則想遠離它,次之想除盡它,更甚之想超越它,即利用努力來換取成功,優越補償自卑感。
  2. 努力取勝: 十分努力去做一件事,不是因為目的的價值,而是為了取勝,即通過在其他領域取得成就來彌補自卑感。但這種方法可以是無固定目的,甚至與人生目的無關,只是為了贏,證明自己的價值。以安撫自己。
  3. 掩飾自卑感: 這類人用很多時間開發自己的能力,愛表現自己的長處,展示自己的成就和優越感受表現自己的長處,藉此以展示自己的成就和優越感。但事實上這種向社會貢獻的方法,對朋友友好支援的方式,與其說是”求愛”的方式,更像乞求,顯得自己更為低微。

其他:

  1. 失去自己: 只慬把自己的時間去取勝別人而不好好去想自己幸福的問題,五, 十, 二十年後你可能連自己真正是誰,想做甚麼也不知道。
  2. 被人控制(加上去的): 讚賞和責備令人就像經典學習般把你教導起來,年紀小時問題還不大,因為始終也是小孩,而正常社會對小孩也有一定的道義。但如果成人了也是如此,問題就大了。人在社會上都有一定目的,聰明的遇上90%的普通人,往往做一些付出比利好大的事。 笨的遇上5%的人渣,毒型人物,被人控制不是不可能。

三點起源:

  1. 力量感(Sense of Power): 每個人都有一種強烈的渴望和追求力量感的心理需求。力量感來自於對於自身能力和價值的認識,而不是權力或支配他人。
  2. 社會利益(Social Interest): 社會利益強調個體與社會之間的互動關係,認為個體的心理健康和幸福與其對社會的關注和貢獻密切相關。
  3. 兄弟姐妹順位(Birth Order): 兄弟姐妹順位對個體的發展和個性形成有重要影響。他認為不同的兄弟姐妹順位會導致個體在家庭中扮演不同的角色,這些角色對其個性和行為有一定的影響。

所以阿德勒有以下的名言:

  1. 優越情結是自卑情結的產物。
  2. 努力讓自己看起來很強,看起來比一般人優秀的人,其實有著強烈自卑感。
  3. 所謂的優越情結,不過是一個落在你人生無用空虛面向上的目標,導致人們用虛假的成就感而沾沾自喜。
  4. 人如果不受矚目,使盡手段也要讓他人注意到自己,哪怕刻意暴露自己的無能。
  5. 如果總是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自己的人生就會失去方向,也會給人無法信任的感覺。
  6. 人只有徹底瞭解自己,才有能力面對困境,培養自信。唯有自信,才能克服自卑。
  7. 如果沒有目標作為支撐,只是虛幻地想像著提升自己,那麼我們就像是在演戲一樣,會覺得自己不是自己。
  8. 人在努力之後,一旦無法得到“正面關注”(比如讚賞),就會試圖去做不對的事,以求受到“負面關注”。人只能經由失敗來學習,並且憑藉失敗的經驗來使自己變得更好。
  9. 自卑感不是“我為什麼不如他”的人特有的東西,即使看起來非常優秀的人,心裡也會感到自卑。只要還有目標要實現,就會有自卑感。
8會員
52內容數
ChatGPT Prompt - 以創意的方式, 顥示ChatGPT的使用方法, 希望可以由小孩, 大人, 老年人也明的例子來說明白.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