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就很喜歡「德州媽媽沒有崩潰」的社群貼文,有條有理、有憑有據、字字珠璣,根本是不帶髒字罵人的典範呀~本書開宗明義了要給讀者烈酒而不是雞湯,反擊日常中大大小小的不合理,保持善良但必須有鋒芒!我認為很適合「好好先生小姐」,有時就是需要天打雷劈的力度,敲碎溫良恭儉讓的堅硬外殼,如此才能獲得脫離框架的勇氣。
自從被家人拋棄後,奇雅幾乎跟社會脫節了,不上學、不工作,靠著打獵和農耕自食其力,拒絕與他人同化,卻渴望親密接觸......《沼澤女孩》融合了生物學、愛情、謀殺案等多個元素,本質探討的則是孤獨,人為了融入團體,究竟得捨棄多少自我? 什麼時候我們曾經靜下心聆聽內心的聲音呢? 難道團體跟自我只能二擇一嗎? 我想人生沒有答案是非黑即白的,而每個人的答案也不會一樣。
以童話《柳林中的風聲》為原型,讓讀者旁觀蛤蟆先生接受諮商的整個過程,在床邊故事般輕鬆的閱讀氣氛下,作者把幾個心理學知識囊括其中,包括自我狀態、全能嬰兒、四個象限的心理地位...等,對於還在觀望是否要接受諮商的人來說,是非常好的入門讀物。
三名摯友從年輕時的敢愛敢恨,到中年時對生活妥協,隨著角色各自選擇不同的路,友情也漸漸生變,相信每個人閱讀時都能從中找到自己,或者帶入周遭的親友,並且感同身受。
怎麼運用時間事情都做不完? 是時間太少或事情太多了? 無論如何,人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時,人生只有四千個禮拜(假設活到八十歲),總是要有所取捨,奧利佛 ‧ 柏克曼從宏觀的角度指出宇宙並不在乎渺小的人類,一定要活得精采和有生產力是誰規定的? 微觀的來說,既然我們無足輕重,與其遙想未來不如珍惜此時此刻。
傳說中辣個周休五日的男人 - 大原扁里,過著在旁人看來是苦行僧的生活,但他本人實際上樂此不疲,對於想踏出第一步卻不敢的人,他直言是害怕世俗的眼光,並回朔了當初選擇窩居的種種心路歷程,面對來自父母、學校、職場的焦慮,以及社會上各式各樣的迷思,大原一步步拆解分析,如何不被外界雜音干擾而焦慮,這本書是很好的指南。
社會總是告訴女孩要保護自己,卻很少教育男孩不要侵犯他人,難道雄性的攻擊性是天生的嗎? 身為律師的太田啟子同時也是兩個兒子的媽媽,發現「下意識深植在兩個兒子內心的,有很大一部分是透過周遭大人或媒體資訊的『學習』和外界給予的『洗腦』。」對於無所不在的有毒男子氣概,新世代必須學習辨識並且從根本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