椅子的發展與文化演變,讀《關於坐下這件事》

2024/01/14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raw-image



還記得大學一年級設計課其中一個課題是「坐的裝置」,現在回顧起來覺得那題目確實是銜接踏入建築設計前,很能訓練設計思維的課題,從思考人的行為(什麼情況「需要」坐下)、人體尺度,到對應環境的回應,甚至可以嘗試材料運用,從深到廣有很多內容可以討論。


關於坐下這件事》很大一部分談的是椅子的發展,但誠如書名所述,作者在談得確實是「坐下」這件事情。書中前半部提到不同文化對於坐下的表現,演化出歷史上不同的座椅型態,然後是地理大發現後文化交流對椅子的影響,再到工業革命之後技術進步與多元材料的運用,以及社會生活習慣與生產方式的轉變,都是椅子與坐下的文化意義與形象改變的原因之一。


椅子這東西讓人著迷,因為它兼具生理功能和時尚訴求,
代表設計者平衡多項考慮的努力,包括藝術性、地位、重力、構造、舒適等等。


富裕社會產生的文化功能


雖然直立活動或仰躺休息是人類最自然的狀態,但古文明世界中坐下仍是減輕腿部負擔的方式,不同的地方有許多不同的坐姿,可能因氣候、服裝或生活方式而有不同的差異,這些坐的行為大多是直接在地板上發生。最早「離地高坐」被發現在西元七世紀前的亞述王國,國王與王后坐在高度似於救生員瞭望椅的凳子上用餐,目的是為了將坐著的人抬高到僕人之上,這種並非基於身體需求而發展出的姿勢,是社會結構演化出的地位差異展現。


其實「坐在椅子上」(或著說做得比其他人高)這件事的開始是文化功能大於生理需求,在西方文化發展中,不論是位置或形式「坐」也往往象徵著擁有較高地位者的權力表現。用「坐」展現不同社會地位在東方文化中也能看見,不論是日本座敷的高度差,或是韓國古裝劇中盤坐軟墊的形式,都象徵著身份差異。但我們也能發現,在許多亞洲國家(包含印度或是東南亞)的傳統文化中「席地而坐」其實是主流,反而中國發展出了坐在椅子上的文化,為什麼呢?


文化交流帶起的座椅形式

書中提到中國一開始離地的傢俱不是用來坐的椅子,而是用來躺、用來睡覺的床榻。西元前二世紀的畫中可以看到,床榻的三面被牆壁圍繞,人們會盤腿坐在床榻上,或倚靠牆壁將床榻當作沙發椅使用。一直到漢朝大約西元二世紀,開始出現類似凳子,可以攜帶的傢俱「胡床」。

胡床

胡床


我們在歷史課本上讀到(不知道現在還有沒有?不然維基百科也查得到的)兩漢與西域的貿易盛行,主要有兩條貿易路線,我們常聽到的「絲路」是當時的南道,以敦煌為起點,出玉門關至樓蘭(現位於新疆的古國),經大夏(一個中亞古國)、安息(古波斯地區古典時期的一個王朝)、條支(中亞地區以敘利亞為中心,包括伊朗和美索不達米亞在內的希臘化國家),過地中海至大秦(羅馬帝國)。


談這些細節只是想要表達,在亞洲與中國比鄰的國家其實都沒有發展出使用椅子的文化,「胡床」是隨著商隊路線的發展,來自羅馬帝國東部的文化輸出品。但在宋代之前,這種單純可以攜帶、用屁股支撐全身的傢俱都被稱為「凳」。一直到十一世紀,出現了在四隻腳上加了橫檔(加強結構),椅子座面部分是籐編的,擁有S形背板用來支撐坐者後腰部分的「軛背椅」。它被稱為「椅」源自於「倚」這個動詞,在當時凳子拿來「坐」,椅子則拿來「靠」的。這種設計輕巧,容易搬動的傢俱被快速普及,也是椅子史上最古老的同款(有椅背的單張椅子)設計。

宋朝軛背椅

宋朝軛背椅



我很喜歡這一段作者對不同文化的研究與分析,書中引述的資料中,在某個時期的歷史上會認為「高坐」是文明的表現,但作者藉由文化表徵背後的民族習慣,論述高坐和席坐形式的差異讓讀者思考,其實沒有哪個文化表現比較優等,我們看到的差異真的就只是差異而已。

再回到西方文化中,單椅最早出現在羅馬帝國,但在中世紀這種單張可以移動的椅子近乎消失,一直到十六世紀末因航海時代帶來的文化交流,中國單椅啟發了歐洲椅子的製作,同時因工業帶來的經濟富庶、家居生活興盛,刺激單椅的需求上升。不過雖然以現在的眼光會覺得單椅的構造簡單,容易複製,但在當時不論東西國家,製作椅子都是一項工藝技術的展現。


技術與美學,椅子的工藝技術

隨著製造家具的技巧擴及四方,十八世紀形成了家具的黃金年代,經濟的繁榮確保了日漸龐大的中產階級變成和過去貴族階級一樣穩定的另類市場,印刷的普及也使廣為發行的型錄書不斷提升買家品味。在工業革命使生產習慣轉變為大量而低廉的競爭前,傳統工匠的技藝當道與木工品質的優越在十八世紀堪稱空前絕後。


這個時期的椅子之所以那麼特別,
是因為揉合了極為精進的技術、絕佳的材料,
以及對身體舒適的講究。


這裡我覺得很有趣的部分是關於型錄對椅子生產的影響,書中提到《家具指南》一書的出版,當時的書籍製作成本高,但這本指南上市後卻在短時間內新增了許多訂單。作者齊本德爾在序言表示這本書的目的,一是當作工匠的型錄書,二是協助其客戶挑選家具,為此,書中提供精確的家具尺寸。

即使這些不是齊本德爾的個人發明,而是他彙整過去兩百年來家具業界反覆試驗的過程,作者提到《家具指南》一書中的「中國式」、「哥德式」等風格獨特的椅子,其實都與現實不符,但這本書仍成為過去專為貴族訂製的生產演化至大量標準化生產前,一個很重要的產業轉變。

齊本德爾設計的書櫃,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齊本德爾設計的書櫃,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另一個我覺得很有趣的內容是工匠的分工,以及機械化生產對這群工匠的影響。書中詳細敘述了在十八世紀時的技術分工,櫥櫃工匠專精於桌子、書桌、五斗櫃、大型衣櫥等家具製造,細木工匠為櫥櫃工匠提供粗略的底框,這兩種工匠隸屬同一個行會。假如要添加雕刻裝飾圖案,必須由雕刻工匠完成,家具表面要鍍金青銅(鎏金),就需要銅匠參與;如果需要鏇木部件,需要交給車工,軟墊則由其隸屬行會的業者製作。其中身份地位高的「櫥櫃工匠」負責統合需求、設計,以及思考製作流程,並做橫向溝通,細緻分工的優點是每一個行會都能保持很高的工匠水準。

到了二十世紀初期,部分「現代化」的椅子因應室內裝潢的前衛風格而設計生產,其中有許多是由建築師設計的。這些建築師設計的椅子都是小量訂製品,委由當地工作坊製作,一般大眾是無法買到的。但是「設計」及「生產」的概念分開卻有由此而生。第一家工廠化生產的「托內特公司」發展至鼎盛時,工業製程已經使得椅子的設計和製造分開進行,椅子設計師不再需要考量如何製作。後續椅子的演變快數發展,五花八門的椅子爭奇鬥豔。

密斯凡德羅設計的皮革躺椅

密斯凡德羅設計的皮革躺椅


在手工與機械生產的競合中,有些椅子雖然具體落實機器製造物件的形象,但卻大部分都由手工打造與組裝,例如許多懸臂椅,硬殼椅則實踐椅子由工業製造的企圖心,即使它的造型複雜。但從第一張鋼管懸臂椅,到塑膠硬殼椅的出現不過短短二十五年,這些創新的椅子出世,反映了從手工藝過渡到工業生產的轉變——新技術取代舊技術——曲木取代木雕、鋼管取代曲木、塑形合板取代鋼管、塑膠取代合板。


物品與消費文化

椅子不是服務用品,而是文化產品

作者最後提到椅子的歷史不是科學的進化史,不論是因生活差異而有不同的坐下方式——正襟危坐、靠躺、半坐半臥的姿勢,或是因應時代技術轉變而被發明出的椅子,它們的不同真的只是不同:傳達不一樣的意義、挾帶不一樣的文化訊息、適合不一樣的品味。

當然作者也提出科技發展的隱憂,他説最能代表我們這個時代的椅子不是多工能的人體工學椅,反而一片式塑膠椅。如果椅子是文明的象徵,那麼廉價、又缺乏個性的一片式塑膠椅被大量製造、購買和丟棄,是否反映的是快速生產下失控的消費文化,追求低廉的價格卻對品質好壞漠不關心?


每張經典的椅子都是一個故事

一張曲木椅的演變代表的是一連串加工技術的增進,躺椅的出現是對居家生活的重視,塑膠硬殼椅則是歌詠工業技術取代手工的里程碑。我覺得從一件大家習以為常的行為或物件,談過去的發展、變化,並且比較不同文化的意義,不但很有趣也能增加自己看待事情的角度,察覺「習慣」的生成不一定那麼理所當然。

特別喜歡作者談椅子演化對居家行事造成的改變(第三章),雖然作者這個章節作者主要在論述的是高坐和席坐的文化表徵背後的民族習慣,但我覺得有趣的反而是椅子普及後的生活影響,尤其是建築空間的改變:因為走進家門時不再需要脫鞋,擺放鞋子的玄關消失了;高度及腰的餐桌、書桌、棋桌、工作臺出現,為了容納這些東西,天花板也變得比過去高。

我們很幸運的活在一個可以用坐的姿勢反映身體的態度(如跨坐在矮凳上、沉陷在扶手椅內,或仰臥在躺椅中),用坐的裝置展現生活豐富知覺的時代。同時也回頭思考自己對於消費的態度,在物質豐富的現代,越是了解一個物件的發展背後的意義,越能讓自己有賦予購買物件的意義。


後記

我在去年底到日本富山旅遊,經過富山縣美術館時剛好看到館方在展20世紀的椅子收藏,館方收集了正式開始大量製造椅子的19世紀中期以後,設計用來量產的椅子。雖然書中也有許多插圖,但在閱讀時還是一直在用google查詢椅子的長相,覺得很不方便,所以到富山縣美術館時本來沒想購票看展(對,我就是去參觀建築的),但路過展區看到一整面的椅子牆瞬間被吸引付錢,覺得很幸運可以看到實體(有些甚至可以坐在上面),這應該也算是一種緣分吧?

富山縣美術館內的展牆

富山縣美術館內的展牆


各種曲木椅是工業技術演進的表現

各種曲木椅是工業技術演進的表現

親眼看到密斯凡德羅的躺椅,雖然不能偷偷坐上去

親眼看到密斯凡德羅的躺椅,雖然不能偷偷坐上去




話說,雖然我覺得「坐的裝置」是很好的設計課題,但那應該是我回顧大學四年的設計課題中做的最挫折的一個。跟題目沒有關係,我覺得自己一來從高中轉換到大學建築系前未具備設計思考的能力(其實這件事也是一直到我畢業之後才意識到),同時也缺乏自學、論述的經驗,再是前幾個課題造成的心理陰影,導致本來就缺乏的自信變成偏向自卑,而不敢說甚至不敢想的狀態。


其實我應該要寫2023的閱讀回顧的,但去年寫的文章太少,要一次做回顧覺得好痛苦,決定先從輕鬆的開始做。



139會員
683內容數
#金大建築15歲 +4了!畢業設計相關的文章,不論是自己的畢業設計、參加宜蘭大評圖的心得、或是相關書籍的閱讀心得,都請在「準備發佈」裡的關鍵字中加上「金大建築15歲」。讓我們來好好回顧我們所接力走過的15年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